..续本文上一页t" vAlign=top width=155>
不宜行此等三觉支
宜行此等三觉支对心抑制
「掉心生、掉心犹豫」指 精神激动,胡思乱想而犹豫不决,如此属于「宜抑制心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指 精神活动力衰弱,判断力犹豫不决,如此属于「宜策励心时」。适合「对心抑制」的方法为动用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适合「对心策励」的方法为动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杂阿含714经》原文如此开示︰
「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觉分)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燋)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觉分)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觉分)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不?」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觉分)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觉分)法,内住一心。
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63]
修习七觉支最为善巧者,尊者舍利弗是首屈一指,对七觉支的操作非常熟练,不必特别用心,能在生活中恰到好处地,适时随所欲而施行该觉支。他说:
譬如,王大臣有种种衣服,置箱簏中;随其(晨朝)所须、日中所须、日暮所须,随欲自在。如是,比丘!此七觉分决定而得,不勤而得,随意正受。我此念觉分,清净纯白,起时知起,灭时知灭,没时知没;已起知已起,已灭知已灭。
如是,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亦如是说。[64]
如此,随时、随地,采用适当的觉支过活,为圣弟子所向往。
(五)生活中修习七觉支的例子
南传长部《Savgiti-suttanta(等诵经)》§46 指「三眼」为:mamsa-cakkhu(肉眼), dibba-cakkhu(天眼), pabba-cakkhu(慧眼)。§47 指「三学」为:adhisila-sikkha(增上戒学),adhicitta-sikkha(增上心学),adhipabba-sikkha(增上慧学)。§48 指「三修」为:kaya-bhavana(身修),citta-bhavana(心修),pabba-bhavana(慧修)。[65] 审度编辑《长部》大德们的用心,(1)在「日常生活」中,以肉眼(肉耳)配合增上戒学,仔细检点言谈举止,贯彻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等七善业,如此「修身」。(2)在「宗教生活、宗教修持」时,以天眼(超凡的眼力──精神力)配合增上心学,用心集中注意于假想作意的似相(patibhaga-nimitta),有效地镇伏五盖,如此「修心」。(3)修身、修心提供信、进、念、定四根四力[66] 为增上缘,慧地播种慧种子成长慧根、慧力,构成慧眼;在此后「明、解脱的生活」当下,以慧眼配合增上慧学,以七觉支操作三十七菩提分法,在「慧地」成长「慧根」,慧地加入慧根于是「慧体」[67] 成材;如此「修慧」,并且完成菩提道、解脱道,圆满佛果。
1. 有关饮食
(1) 依食断秽食
《增壹阿含护心品第5经》指出:「一切众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无食便丧。」[68] 众生不得不食,然为求食或于食时有漏、有取,而造业受苦不断。如《杂阿含374经》所说:
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诸行增长;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69]
因此,佛教要求依秽食当舍断食之秽;此时,须要动用念觉支,求食、得食、食时正念正知现前,整个过程无任何过失而具有功德、营养。如《杂阿含564经》开示:
云何名依于秽食当断秽食?谓圣弟子于食计数思惟而食:(1)无着乐想,(2)无憍慢想,(3)无摩拭想,(4)无庄严想;(5)为持身故,(6)为养活故,(7)治饥渴病故,(8)摄受梵行故,(9)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10)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当如是住!
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车:无染着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运载故。如病疮者涂以酥油:无着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疮愈故。如是,圣弟子计数而食:无染着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离 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姊妹!是名依食断食。[70]
如是,有关于食之观想,《杂阿含1034经》指「观食想[71] 」为「修习六明分想」之一(明分即 菩提分)。
(2) 观食不净
若有暴饮暴食、饕餮、食欲过度,追求山珍海错满足口味,食欲冲动难以控制者,于饮食当时,宜行「观食不净」藉以对治之;倘若不能矫正,则需专门修习「恶食想[72] 」。相当于《清净道论》四十业处之食厌想(ahare patikula-sabba于食厌恶想)的修习:
于食时、饮时、哺时、尝时,当以十行相观察厌逆:(1)gamanato(从行乞),(2)pariyesanto(从遍求),(3)paribhogato(从受用),(4)asayato(从分泌),(5)nidhanato(从贮藏),(6)aparipakkato(从不消化),(7)paripakkato(从消化),(8)phalato(从果),(9)nissandato(从排泄),(10) sammakkha nato(从涂布)。[73]
如此以念觉支及择法觉支有关饮食之如理作意、正思惟,可以对治意识上的嘴馋,矫正下意识的食欲冲动;甚至可以导引到镇伏五盖的「近分定」[74] ,可谓一举两得。
(3) 厌食患者
倘若食欲不振,甚至是厌食症者,则不必、不可进行恶食想;此时宜动用念觉支、择法觉支,记起前举佛说︰
「身依食而立,非不食。」
「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离 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
「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是谓为五。」 [75]
如此教示,为求健康、长命、适合修道,动用精进觉支提起食欲,采行「节量食」[76] 或者「日一食」[77]
2. 其他民生有关事项──穿着、居住、营养等等
资生活命必须使用民生必需品,凡夫因此 起惑、造业、受苦;然而圣人于使用民生必需品时,操作七觉支以舍断诸漏。
《中阿含10漏尽经》所示:
云何有漏从用断耶?比丘!若用衣服──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预防)蚊虻、风雨、寒热故,以惭愧故也。若用饮食──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肥悦故;但为令身久住,除烦恼、忧戚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断、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隐无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非为利故,非以贡高故,非为严饰故;但为疲惓得止息故。[78]
如前面「1. 有关饮食」章节所说,比照之,也可以七觉支法门,应用于「其他民生有关事项──穿着、居住、营养等等」问题的处理。头陀行者对于衣、食、住的严谨维持少欲、知足的态度过活,可以从头陀支反应…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