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来:衣──粪扫衣、三衣;食──常乞食、次第乞食、一坐食、一食、时后不食;住──阿练若住、树下住、露地住、冢间住、随处住。[79] 头陀行法虽然并非释尊所施设,可是佛陀允许为少欲、知足严谨过活者修持;可为奢华、不惜福者警惕,无所借口。佛陀要求四众弟子远离资具欲,但衣食住处,都不过分的菲薄。[80]
3. 有关性欲
性行为可分为业与报二种。禽兽的性行为纯属应报,为繁殖后代的行为,不能判断为善或恶,是为无记;人类及六欲天神的性行为小部分属无记的报应,大部分是有漏、有取的恶业行为。「世尊无数方便说:淫欲是障道法,若犯淫欲即是障道。」[81] 所以对出家二众施设不淫戒,绝对禁止行淫;对在家二众只要求不邪淫,禁止非婚配行淫,对结婚生子的性行为并无制止。
性欲冲动时宜使用觉支对治。如下:
(1) 重视伦常者
宜依《杂阿含1164经》所说:「若见(老)宿人,当作母想;见中间者,作姊妹想;见幼稚者,当作女想。」 [82] 如此观想,随即消除性欲;可是对乱伦者,则失效。
(2) 洁癖者
洁癖者宜作「观身不净」,可以立即消除性欲冲动;然无忌恶露者则无效观身不净 如《中阿含81念身经》所示:
比丘修习念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83]
(3) 怕死尸者
宜提起「十不净观」[84] ,或将对方当作尸体看待,观想出: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等等;如此消除淫念,对绝大部分的人相当有效。或有变态性格者作出尸奸者除外。
(4) 重视戒律者
重视戒律者又擅长于身念住者,或者上述伦常观、不净观、观死尸失效者,可采用「六根律仪」守护根门,对付性欲冲动。如《杂阿含1165经》所示:
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告诸比丘:「汝等应当守护根门,善摄其心。若眼见色时,莫取色相,莫取随形好增上执持;若于眼根不摄敛住,则世间贪、爱、恶不善法则漏其心。是故此等当受持眼律仪,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乃至受持意律仪。」[85]
(5) 慧根利者
对身体作「六界(或四界)分别观」或作「观身三十六物[86] 」,体悟身体为缘生缘灭,俗谛说六界、三十六物,其实第一义谛为空,无我、无我所,有谁、有何可贪、可淫!能现观空无我、无人、无众生相,当下消除欲贪、淫欲。所以《中阿含98念处经》如是说:
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87]
《增壹阿含五王品第3经》又说:
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谁着此者?由何起欲?此欲为止何所?为从头(出)耶?形体出耶? 观此诸物了无所有;从头至足亦复如是。五藏所属,无有想象,亦无来处,彼观缘本,不知所从来处。
彼复作是念:我观此欲从因缘生。
彼比丘观此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88]
4. 有关生气
面对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不可念的人、事、物,凡夫难免起瞋恚、忿恨、恼害等等秽心。贪欲、瞋恚、愚痴,经中说为「三毒、三秽、三垢、三腻、三刺、三恋、三缚、三种结、三不善根」[89] 可见其等为恶、不善心所,会毒害、刺伤身心,使心性污秽、垢腻,恋栈、结缚于三界,为一切恶不善业的根源。
「瞋恚」(大正1,50上9)之原文为“dosa(瞋恚、憎恶)”(DN iii .214-5;在《阿含》里,汉译为「瞋恚」其相当的《尼柯耶》原文不一,如:「瞋恚」(大正1,444下3)为“byapada-padosa(瞋害-怨恨)”MN i. 274-1的意译,「瞋恚」(大正1,464下-13)为rosenti(激怒) vihesenti(使焦急)“MN i.185-3的意译,「瞋恚」(大正1,542中10) 为“vyapada(瞋害)”MN ii.2624的意译,「瞋恚」(大正1,617中23)为kodhana(愤怒、不适意)”AN iv.945的意译,「瞋恚心」(大正2,277中23)为“kujjhi(生气)”SN ii.282-13的意译。生活中遭遇到任何不适意的对象、境界,凡夫所生反应都属于「瞋恚」。《长阿含阇尼沙经》说:「众生多于瞋恚,不舍身、口、意恶业。」 [90] 《大方广佛华严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经》说: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 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 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何等为百万障?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世界障、生诸恶趣障、生诸难处障、多诸疾病障……于菩萨无失坏道不能修习障、随顺二乘正位障、远离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佛子!若菩萨于诸菩萨 起一瞋心,则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91]
可见瞋恚心为害甚深且广。因此,印顺导师说:
菩萨以慈悲心为本,若以瞋心对众生,缺乏慈悲,即失大乘与菩萨的意义。声闻法的大患是贪心,心起贪染,就难于出离世间。大乘法的大患是瞋心,心起瞋恚,就不能摄受众生。[92]
如针对厌离情深的声闻,应重视大悲的无瞋。对于不善根的根治,也认为贪欲是不善的,但不是最严重的。贪欲不一定厌弃有情,障碍有情,世间多少善事,也依贪爱而作成;惟有瞋恚,对有情缺乏同情,才是最违反和乐善生的德行。所以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恶心中,没有比瞋恚更恶劣的。菩萨的重视慈悲,也有对治性。论理,应该使无痴的智慧,无贪的净定,无瞋的慈悲,和谐均衡的扩展到完成。[93]
修学佛道者,生活中减少瞋恚的发作,镇伏乃至消灭瞋恚的随眠是非常切要:
(1) 忆念瞋恚的过失及离瞋的功德
印顺导师曾经指出瞋恚的五种过失:一、坏色(面目丑恶),二、失辩(失去理智),三、善士远离(朋友疏远),四、毁戒(气头上无恶不作),五、堕落(造恶业堕落三恶趣);一念的瞋心不忍,产生这样的恶果,怎可不加以制伏?[94] 《杂阿含1158经》提到破坏瞋恚的功德如下:
杀于瞋恨者, 而得安隐眠; 杀于瞋恚者, 而心得无忧。
瞋恚为毒本, 能害甘种子; 能害于彼者, 贤圣所称叹;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无忧。[95]
(2) 重视持戒者
面对怨敌,提起正念,以惭愧心、慈悲心对待一切有情,思不害、不杀、不恶口等教诫,忆念具戒的功德、破戒的过患等教训,可以慈忍、护戒等善行使瞋恚心减弱乃至不发生。如《杂阿含1039经》教示:
有人不杀生、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不偷盗、远离偷盗;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离于邪淫,若父母护……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离于妄语,审谛实说;远离两舌,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远离恶口,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义说、法说、见说;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着;离于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正见成就,不颠倒见。[96]
(3) 重视修定者
瞋恚为「五盖」之一,「瞋行者(dosa-carita)」宜采用四十业处的慈、悲、喜、舍──「四梵住(四无量心)」及青、黄、赤、白──「四色遍」,此等八业处容易对治瞋心而导入安止定。慈无量心乃至悲、喜、舍无量心,由健康的感情冲淡瞋恨心,青遍一切处乃至黄、赤、白遍一切处,容易使激情稳住;而且四无量心与「八解脱」中的第三、四、五、六解脱,殊途同归;如《杂阿含743经》所说:「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97] 四无量心的修习可作为慈心解脱乃至悲、喜、舍心解脱的增上缘;如《中阿含15思经》所示:「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若有如是行(慈、悲、喜、)舍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98]
(4) 重视修慧者
印度婆罗门教的与梵共住的慈、悲、喜、舍「四梵住」,注重戒行及良心的扩大,目的在于往生初禅的梵天。佛教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成就四禅那的安止定,命终可以随业力,意行生初禅天乃至第四禅天;往生色界、无色界并非贤圣弟子的终极目的,逮得正觉、涅槃,究竟解脱惑、业、苦,止于至善,才是贤圣弟子的终极目的地。因此,由四梵住、四无量心的修习,提升到戒、定、慧及知、情、意的统合地修行,方便修习慈、悲、喜、舍「四等心」,才能够成就慈、悲、喜、舍的「心解脱」。
所谓「等心」,指平等看待怨怼者与亲爱者(此等两,为因缘密切者),平等看待因缘密切者与疏远者(此等两,属他们,并非自己),看待一切有情等同自己,才算真正的等心。单靠一般良心及坚强的意志力,还可以平等看待怨者、…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