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亲者、无关系者;若无般若慧洞察无我、无我所,打破我爱、我所爱,并不能使怨者、亲者、无关系者与自己平等看待。为了成就四等心乃至人格圆满,《杂阿含经》「觉支相应」提示修习种种正确的观想,如下:
若比丘修无常想 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无常想 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与无常想俱 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得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如无常想,如是 无常苦想、苦无我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尽想、断想、无欲想、灭想、患想、不净想、青瘀想、脓溃想、胀想、坏想、食不尽想、血想、分离想、骨想、空想;一一经,如上说。[99]
七、结论
(一)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有慧根者仍然可以应用《阿含》《尼柯耶》所提示的朴素、简要、实用的方法修行。佛法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间是解脱有漏的轮回,改过迁善、修道成佛的最佳环境;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球,资讯交流的发达,佛教正法传播遍布全世界,佛教所说的「八难」范围更为缩小,比起古人,今人并非更加不幸。
(二)现代接触佛教,见、闻佛法者,是接受「成佛」的教育,从闻法、如理作意思惟法义而入道,如法随顺次第修道、行道,要于无佛世界完成佛道,成为「完人(Tathagata如来)」。
(三)佛道的修行就在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修习以「三无漏学」为标准。于「日常生活」中,持戒修身;于「宗教生活」中,入定修心;目的在于独处、待人、接物、处事时,具备正念、正知,修慧生正觉,以「正觉的生活」充足福慧,充实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智见身;以正觉净化贪、瞋、痴,解脱惑、业、苦,过着自在「解脱的生活」。
(四)「灭恶增善」为佛法修行的主旨要义,「四正勤」为修行的原则,以「七觉支」实践「三十七道品」为正法。在生命开展当中、生活过程当下,认真、努力、有效地实践,修习多所作,改正错误的行为、改善有缺失的反应,乃至补养、充实完善的人格;目的在于解脱三障,具足五分法身,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他逮得究竟涅槃。
(五)凡夫为生存于生活中起无明惑、造恶业、受苦果,惑、业、苦三轮转;圣人就在生活中,离无明生正觉,造作无漏的善业,亨受菩提、涅槃乐。生活即是修行,修行不离生活。修行不只在大雄宝殿、念佛堂、禅堂、法会、闭关的道场里;独处、待人、接物、处事的场合,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礼佛、供佛、诵经、持咒、念佛、参禅、修观都是修行;在生活中起无明、三渴爱、四取,造作三有,受三界生死苦的当下,具备四念处,操作七觉支,成就三明、心解脱慧解脱,是名副其实的修行,能够确实地证成道果。
(六)由「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得以「见道」──现观四圣谛;见道已,具足正见、正志的发心,才能够「修道」── 具有菩提成分的修行;以「七觉支」带动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次第分证已,完成菩提、涅槃──「证道」。有关七觉支的修习,条列如下:
1.修习七觉支的资粮:(1)亲近能授与七觉支法门的善知识;(2)自己能够如理作意、如法抉择方便修习七觉支;(3)善巧分辨七觉支的养素与毒素吸收营养防止中毒;(4)具足正见持戒清净维持良心平安。
2.七觉支渐次修习满足:(1)如法修习四念处法门;(2)如法拣别、抉择善恶,精进于改过行善;(3)已改过迁善则但法自然 得喜、轻安、定及舍觉支顺序开展。
3.生活中适时调整七觉支,随所欲觉支等至:(1)舍断五盖;(2)止观等持;(3)安止善巧。
4.生活中修习七觉支:生存、生活中时常碰到的食欲、性欲、瞋恨的处理,分别说明如本文,不再重复叙述。
--------------------------------------------------------------------------------
[1] 《瑜伽师地论》:「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事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大正30,294上21~2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294页上栏第21行到第28行,以后,同例。) 「五阴法门」──有情事的教说,占《杂阿含经》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分量(参阅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上、中 、下》,可见佛法以「有情事」为中心、重心。
[2] 参阅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43《药师经讲记》p.36
[3] 大正2,694上2~5
[4] 《杂阿含785经》大正2,203上20~204上14 ;参阅印顺导师《佛在人间》p.34;《增壹阿含经序品》:「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大正2,550中29 ;《杂阿含393经》:「三结尽,得须陀洹……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大正2,106上17~中22
[5] 《佛在人间》p.99及.p.324
[6] 现代学术界多采用。参见 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p.1063下
[7] 大正2,240中20~21
[8] 大正2,5上29~中3
[9] 《杂阿含273经》:「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大正2,72下9~28
[10] 《杂阿含45经》说:「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 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大正2,11中15~19
[11] 大正1,12上20~23
[12] 大正1,49中14~16
[13] 大正8,752下24~25
[14] 大正8,749上6~9
[15] 大正8,752下29~754上4
[16] 「*勤」附加 * 号之勤字,高丽本、大正本均作「断」字,原文为“padhana(勤)”。
[17] 大正2,221中4~12
[18] 大正2, 221,中17~下8
[19] 「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正解脱学」参阅《阿含要略》pp.20~22
[20] 成佛之道为「一乘道」,分为二阶段修行;前段为「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八正道」,后段为「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八支正道」。「圣」指 见道、修道、证道的圣者、「俗」指 外凡及内凡,「出世间」指 超越有漏、有取的有情世间、「世」指 有漏、有取的有情世间。参阅《杂阿含785经》大正2, 203上1~204上14
[21] 大正2,41下21~23
[22] P.T.S.《Samyutta-nikaya》v.72~75
[23] 大正2,208上10~下8
[24] 大正2,268中20~24「正慢无间等」相当于“samm manabhisamaya(慢现观)”的意译。大正本作︰「止慢无间等」。
[25] 《佛法概论》p.174
[26] 〈A〉i.295~297
[27] 大正2,670下4
[28] 参阅《中.169 拘楼瘦无诤经》大正1,701, 中28~701下2;《杂阿含287经》大正2,80 下27~81上4;《增壹阿含劝请品第2经》大正2,593中25~下2
[29] 参阅拙著〈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见《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84~104
[30] 大正27,496上9~11
[31] 《金刚经》五种菩提:世、俗的(1)「发心菩提」、(2)「伏心菩提」;圣、出世的(3)「明心菩提」──圣人的真实发心、(4)「出到菩提」──出离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分证菩提、次第断烦恼,(5)「究竟菩提」──诸漏尽、究竟般涅槃。参阅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p.16~18
[32] 《杂阿含345经》:「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大正2,95中20~21《杂阿含27经》「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大正2,5下25~27 「出离心」可谓:正志于厌恶三结而断三结,厌恶欲界而断五下分结,厌恶三界而灭尽贪、瞋、痴乃至五上分结。也可以说:欲求达成舍觉支所食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参阅《杂阿含715经》大正2,193上3~4
[33] 参阅《别译杂阿含207经》《杂阿含1028经》。
[34] 参阅《增一阿含苦乐品第1经》《杂阿含1218经》。
[35] 《杂阿含727经》:「尊者阿难即白佛言:『世尊!所谓念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世尊自觉成等正觉说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大正2,195下8~12 参阅《杂阿含728~730经》大正2,195下9~196上26;《S.46,27》
[36] 参阅《杂阿含741~747经》大正2,197中1~198上24;《S.46,57~76》《S.45,77…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