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者、無關系者;若無般若慧洞察無我、無我所,打破我愛、我所愛,並不能使怨者、親者、無關系者與自己平等看待。爲了成就四等心乃至人格圓滿,《雜阿含經》「覺支相應」提示修習種種正確的觀想,如下:
若比丘修無常想 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雲何比丘修無常想 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無常想俱 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乃至得舍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如無常想,如是 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99]
七、結論
(一)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有慧根者仍然可以應用《阿含》《尼柯耶》所提示的樸素、簡要、實用的方法修行。佛法是以人爲中心的,人間是解脫有漏的輪回,改過遷善、修道成佛的最佳環境;我們現在所處的地球,資訊交流的發達,佛教正法傳播遍布全世界,佛教所說的「八難」範圍更爲縮小,比起古人,今人並非更加不幸。
(二)現代接觸佛教,見、聞佛法者,是接受「成佛」的教育,從聞法、如理作意思惟法義而入道,如法隨順次第修道、行道,要于無佛世界完成佛道,成爲「完人(Tathagata如來)」。
(叁)佛道的修行就在生活中進行,有意義的修習以「叁無漏學」爲標准。于「日常生活」中,持戒修身;于「宗教生活」中,入定修心;目的在于獨處、待人、接物、處事時,具備正念、正知,修慧生正覺,以「正覺的生活」充足福慧,充實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智見身;以正覺淨化貪、瞋、癡,解脫惑、業、苦,過著自在「解脫的生活」。
(四)「滅惡增善」爲佛法修行的主旨要義,「四正勤」爲修行的原則,以「七覺支」實踐「叁十七道品」爲正法。在生命開展當中、生活過程當下,認真、努力、有效地實踐,修習多所作,改正錯誤的行爲、改善有缺失的反應,乃至補養、充實完善的人格;目的在于解脫叁障,具足五分法身,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他逮得究竟涅槃。
(五)凡夫爲生存于生活中起無明惑、造惡業、受苦果,惑、業、苦叁輪轉;聖人就在生活中,離無明生正覺,造作無漏的善業,亨受菩提、涅槃樂。生活即是修行,修行不離生活。修行不只在大雄寶殿、念佛堂、禅堂、法會、閉關的道場裏;獨處、待人、接物、處事的場合,都可以成爲修行的道場。禮佛、供佛、誦經、持咒、念佛、參禅、修觀都是修行;在生活中起無明、叁渴愛、四取,造作叁有,受叁界生死苦的當下,具備四念處,操作七覺支,成就叁明、心解脫慧解脫,是名副其實的修行,能夠確實地證成道果。
(六)由「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得以「見道」──現觀四聖谛;見道已,具足正見、正志的發心,才能夠「修道」── 具有菩提成分的修行;以「七覺支」帶動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次第分證已,完成菩提、涅槃──「證道」。有關七覺支的修習,條列如下:
1.修習七覺支的資糧:(1)親近能授與七覺支法門的善知識;(2)自己能夠如理作意、如法抉擇方便修習七覺支;(3)善巧分辨七覺支的養素與毒素吸收營養防止中毒;(4)具足正見持戒清淨維持良心平安。
2.七覺支漸次修習滿足:(1)如法修習四念處法門;(2)如法揀別、抉擇善惡,精進于改過行善;(3)已改過遷善則但法自然 得喜、輕安、定及舍覺支順序開展。
3.生活中適時調整七覺支,隨所欲覺支等至:(1)舍斷五蓋;(2)止觀等持;(3)安止善巧。
4.生活中修習七覺支:生存、生活中時常碰到的食欲、性欲、瞋恨的處理,分別說明如本文,不再重複敘述。
--------------------------------------------------------------------------------
[1] 《瑜伽師地論》:「諸佛語言九事所攝。雲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叁、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淨事,六、差別事,七、說者事,八、所說事,九、衆會事。有情事者,謂五取蘊。受用事者,謂十二處。生起事者,謂十二分事緣起及緣生。安住事者,謂四食。染淨事者,謂四聖谛。差別事者,謂無量界。說者事者,謂佛及彼弟子。所說事者,謂四念住等菩提分法。衆會事者,所謂八衆。」 大正30,294上21~28(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叁十冊,294頁上欄第21行到第28行,以後,同例。) 「五陰法門」──有情事的教說,占《雜阿含經》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五分量(參閱印順導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 、下》,可見佛法以「有情事」爲中心、重心。
[2] 參閱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43《藥師經講記》p.36
[3] 大正2,694上2~5
[4] 《雜阿含785經》大正2,203上20~204上14 ;參閱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34;《增壹阿含經序品》:「如是阿含增一法,叁乘教化無差別。」大正2,550中29 ;《雜阿含393經》:「叁結盡,得須陀洹……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谛故。」大正2,106上17~中22
[5] 《佛在人間》p.99及.p.324
[6] 現代學術界多采用。參見 中村元〈佛教語大辭典〉p.1063下
[7] 大正2,240中20~21
[8] 大正2,5上29~中3
[9] 《雜阿含273經》:「緣眼、色,生眼識,叁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大正2,72下9~28
[10] 《雜阿含45經》說:「多聞聖弟子于此六觸入處舍離無明而生明,不生 有覺、無覺、有無覺,勝覺、等覺、卑覺,我知、我見覺;如是知、如是見已,先所起無明觸滅,後明觸覺起。」大正2,11中15~19
[11] 大正1,12上20~23
[12] 大正1,49中14~16
[13] 大正8,752下24~25
[14] 大正8,749上6~9
[15] 大正8,752下29~754上4
[16] 「*勤」附加 * 號之勤字,高麗本、大正本均作「斷」字,原文爲“padhana(勤)”。
[17] 大正2,221中4~12
[18] 大正2, 221,中17~下8
[19] 「增上善學」「增上信學」「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正解脫學」參閱《阿含要略》pp.20~22
[20] 成佛之道爲「一乘道」,分爲二階段修行;前段爲「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八正道」,後段爲「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八支正道」。「聖」指 見道、修道、證道的聖者、「俗」指 外凡及內凡,「出世間」指 超越有漏、有取的有情世間、「世」指 有漏、有取的有情世間。參閱《雜阿含785經》大正2, 203上1~204上14
[21] 大正2,41下21~23
[22] P.T.S.《Samyutta-nikaya》v.72~75
[23] 大正2,208上10~下8
[24] 大正2,268中20~24「正慢無間等」相當于“samm manabhisamaya(慢現觀)”的意譯。大正本作︰「止慢無間等」。
[25] 《佛法概論》p.174
[26] 〈A〉i.295~297
[27] 大正2,670下4
[28] 參閱《中.169 拘樓瘦無诤經》大正1,701, 中28~701下2;《雜阿含287經》大正2,80 下27~81上4;《增壹阿含勸請品第2經》大正2,593中25~下2
[29] 參閱拙著〈叁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開展與整體運用〉見《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84~104
[30] 大正27,496上9~11
[31] 《金剛經》五種菩提:世、俗的(1)「發心菩提」、(2)「伏心菩提」;聖、出世的(3)「明心菩提」──聖人的真實發心、(4)「出到菩提」──出離苦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分證菩提、次第斷煩惱,(5)「究竟菩提」──諸漏盡、究竟般涅槃。參閱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p.16~18
[32] 《雜阿含345經》:「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爲學。」大正2,95中20~21《雜阿含27經》「于色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識,于識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大正2,5下25~27 「出離心」可謂:正志于厭惡叁結而斷叁結,厭惡欲界而斷五下分結,厭惡叁界而滅盡貪、瞋、癡乃至五上分結。也可以說:欲求達成舍覺支所食叁界──斷界、無欲界、滅界。參閱《雜阿含715經》大正2,193上3~4
[33] 參閱《別譯雜阿含207經》《雜阿含1028經》。
[34] 參閱《增一阿含苦樂品第1經》《雜阿含1218經》。
[35] 《雜阿含727經》:「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大正2,195下8~12 參閱《雜阿含728~730經》大正2,195下9~196上26;《S.46,27》
[36] 參閱《雜阿含741~747經》大正2,197中1~198上24;《S.46,57~76》《S.45,77…
《生活中的七覺支(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