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善缘,才有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善果的收成。
「烦恼结」在生活中打造,也唯有在生活当下反其道才能够拆开它;具有无明、渴爱的有情,天赋烦恼结缚,造作有漏生死,轮回流转六趣。如《杂阿含133经》指明:「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21]
但是,要解开八万四千烦恼结,不能依靠本能,必须次第修习「三无漏学」,经由见道、修道逮得「三明、正觉」,自作证道果才完成。如《S.46,6 Kundali经》开示:由六根律仪→三善业→四念处→七觉支→圆满明、解脱;[22] 《杂阿含810经》指出:安那般那念→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满足。[23] 以持戒清净,随念息安定内心,修习四念处法门为基础,操作七觉支可以完成三明及心解脱、慧解脱。《杂阿含1027经》说明心解脱、慧解脱为:「于欲离欲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若比丘于欲离欲,心解脱身作证;离无明故慧解脱,是名比丘断诸爱欲、转结缚、正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24]
印顺导师提到:「佛法的中道行,即为了要扭转迷情的生活为正觉的生活,扭转困迫的生活为自在的生活。」[25] 也就是说,能够现观生命的染、净因果──「四圣谛」,才能够相应于「道谛」行中道,过着正觉的生活、解脱自在的生活。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佛法的中道行。如释尊在《A.3,151(Patipada(1),152(Patipada(2))道迹经》说︰
诸比丘!有此等三道。何等为三?谓深固道、剧苦道、中道。
……
诸比丘﹗复次,何谓中道?
诸比丘﹗世有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热勤、具念、正知,得除世贪、忧。于受…于心…于法随观法而住,热勤、具念、正知,得除世贪、忧。诸比丘﹗此被称谓中道也。
诸比丘﹗在世有比丘修习正勤……神足……根……力……觉支……修习正见、修习正志、修习正语、修习正业、修习正命、修习正方便、修习正念、修习正定。诸比丘﹗此被称谓中道也。[26]
释尊为太子时,二十九年间极端地享受宫中五欲乐;出家后连续六年于「大畏山」[27] 苦行林极端地修习苦行。发现极端地追求享受欲乐──深固道──是边行;正相反,极端地自作自受苦──剧苦道──亦是边行。舍离苦、乐两边,于菩提树下行中道,不久即成就佛眼、完成佛智,自知、自觉成等正觉,逮得诸漏尽的心解脱、慧解脱──究竟般涅槃。[28]
修学声闻者的菩提道、成佛者的佛道,首先,需要认识、亲近能授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善士;其次,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开法眼见道;接着,才能够实际地修道──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的次第开展及整体运用。
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要点如下:(一)以修习「四念处」为首。(二)以修习「八支圣道」为究竟圆满。(三)依「七觉支」的修习纔能完成菩提。(四)以发育「五根」、成长「五力」,依「三无漏学」次第开展;依出世「五根」次第增上成长五分法身,「五力」确立五分法身相续不断、不灭。(五)以修习「四正勤」贯彻始终。[29]
开法眼、清净圣慧眼之后,纔有「正见」、「正志」,如是正念正知之下以「正行」修身、修心、修慧;「正行」的发动及运用即是「七觉支」的修习,以七觉支操作,七类三十七品之修行纔构成菩提的成分,有离漏的功能。否则,缺乏「七觉支」,以另外六类来修行,只是「有漏的善行」而已。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指出︰
彼契经中唯说无漏菩提分法,唯七觉支一向无漏,故偏说之;余通有漏故彼不说。[30]
(一)具有菩提成分的修行
外道异学与内凡的佛教徒发心修善,只是具有转向善趣的「向上心」「上进心」而已;所发「世俗菩提心」,尚未具备「胜义菩提心及出离心」的实义。具足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正见、正志、正行」即是「具有菩提成分的生活与修行」;圣者出世间的正见就是「菩提心」,圣者出世间的正志即是「出离心」,圣者出世间的正行才能与「道谛」「灭谛」相应的「出世行」就是「出到菩提[31] 」,最后完成现观道谛──「三菩提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作证灭谛──究竟漏尽般涅槃。换句话说:以「现观四圣谛」说具足胜义的「菩提心」,依菩提心生起善法欲──圣、出世间正志──厌、离欲、灭尽向[32] ,是为胜义的「出离心」,两心合作之下,修习正行「菩提道、出离道」[33] ,才能够完成「佛道、涅槃道」[34] 。
依止七觉支的修行,成就「三十七品道」。「七觉支」之每一觉支的修习,皆须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35] ;「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每一菩提分的修习,悉皆须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36] 。
「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大正2,196上19) 相当于“viveka-nissitam viraga-nissitam nirodha-nissitam vossagga-parinamim(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尽,回向于最舍。)”(《SN》v.p.87 )的意译。对照经句,《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如是择摄︰「修习觉分,未得断界,于其断界正希求时,名依远离;未得无欲界,于无欲界正希求时,名依离欲;未得灭界,于其灭界正希求时,名依于灭;弃舍下劣修觉分故,回向胜妙修觉分故,名弃舍回向。」[37] 「断界」相当于三结断乃至贪、瞋、痴薄──须陀洹果至阿那含向所证境界,「无欲界」相当于无欲爱之五下分结断──阿那含果及阿罗汉向所证境界,「灭界」相当于灭尽色爱、无色爱之五上分结断──阿罗汉果所证境界;「弃舍回向」指“vossaggaparinamim(回向于最舍)”,“vossagga(最舍) ”《注释书》指“kilesa-paricaga nibbana-pakkhandana(永舍诸烦恼、跃入涅槃)”。[38] 发菩提心,修习菩提道次第,从初发心到究竟成等正觉,不离「觉支相应」提供「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的正见、正志、正行,佛道的修行如是贯彻始终。
(二) 修习七觉支的资粮
1. 亲近能授与七觉支法门的善知识
声闻时代的弟子们,有福报者得以亲近能授与七觉支法门的善知识,才能够听到七觉支法门的法说。如《杂阿含717经》所说「外法」善知识为增上缘,恶知识为修道的障碍:
世尊告:「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恶知识、恶伴党。恶知识、恶伴党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念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诸比丘!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39]
2.自己能够如理作意、如法抉择方便修习七觉支
「四入流分」的前两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犹如得到食物并且吃下肚子,如不消化及吸收,仍然得不到营养。消化及吸收需要依仗自己体内的消化系统正常运转;犹如「四入流分」的后两支──内正思惟、法次法向的思惟修习。所以然者,《杂阿含716经》提到修习七觉支的「内法」,顺缘为个人自己的「正思惟」、「如理作意」;「不思惟」、「不正思惟(非理作意)」为逆缘:
世尊告:「诸比丘!于内法中,我不见一法──未生恶不善法令生,已生恶不善法重生令增广;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则退──所谓不正思惟。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念觉分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
我不见一法──能令未生恶不善法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40]
3.善巧分辨七觉支的养素与毒素
《中阿含50恭敬经》指出:「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41] 《中阿含52食经》开示:「何谓有爱食?答曰:无明为食,无明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无明食?答曰:五盖为食。……明、解脱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明、解脱食。答曰:七觉支为食。」 [42] 「七觉支」提供三明、心解脱慧解脱的食粮,「五盖」供给无明、有爱源源不绝的养料。「五盖」与「七觉支」各有其食与不食(供食与绝食)。如《杂阿含715经》所说: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盖、七觉分,有食、无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长养非不食,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43]
于生活中时时刻刻如理作意、内正思惟,则给「七觉支」食物、营养,对「五盖」断食;生活当下忘念不…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