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漏善緣,才有無漏的心解脫、慧解脫善果的收成。
「煩惱結」在生活中打造,也唯有在生活當下反其道才能夠拆開它;具有無明、渴愛的有情,天賦煩惱結縛,造作有漏生死,輪回流轉六趣。如《雜阿含133經》指明:「色有故色事起、色系著、色見我,令衆生無明所蓋,愛系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回,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複如是。」[21]
但是,要解開八萬四千煩惱結,不能依靠本能,必須次第修習「叁無漏學」,經由見道、修道逮得「叁明、正覺」,自作證道果才完成。如《S.46,6 Kundali經》開示:由六根律儀→叁善業→四念處→七覺支→圓滿明、解脫;[22] 《雜阿含810經》指出:安那般那念→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滿足。[23] 以持戒清淨,隨念息安定內心,修習四念處法門爲基礎,操作七覺支可以完成叁明及心解脫、慧解脫。《雜阿含1027經》說明心解脫、慧解脫爲:「于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于欲離欲,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轉結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24]
印順導師提到:「佛法的中道行,即爲了要扭轉迷情的生活爲正覺的生活,扭轉困迫的生活爲自在的生活。」[25] 也就是說,能夠現觀生命的染、淨因果──「四聖谛」,才能夠相應于「道谛」行中道,過著正覺的生活、解脫自在的生活。修行叁十七菩提分法是佛法的中道行。如釋尊在《A.3,151(Patipada(1),152(Patipada(2))道迹經》說︰
諸比丘!有此等叁道。何等爲叁?謂深固道、劇苦道、中道。
……
諸比丘﹗複次,何謂中道?
諸比丘﹗世有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熱勤、具念、正知,得除世貪、憂。于受…于心…于法隨觀法而住,熱勤、具念、正知,得除世貪、憂。諸比丘﹗此被稱謂中道也。
諸比丘﹗在世有比丘修習正勤……神足……根……力……覺支……修習正見、修習正志、修習正語、修習正業、修習正命、修習正方便、修習正念、修習正定。諸比丘﹗此被稱謂中道也。[26]
釋尊爲太子時,二十九年間極端地享受宮中五欲樂;出家後連續六年于「大畏山」[27] 苦行林極端地修習苦行。發現極端地追求享受欲樂──深固道──是邊行;正相反,極端地自作自受苦──劇苦道──亦是邊行。舍離苦、樂兩邊,于菩提樹下行中道,不久即成就佛眼、完成佛智,自知、自覺成等正覺,逮得諸漏盡的心解脫、慧解脫──究竟般涅槃。[28]
修學聲聞者的菩提道、成佛者的佛道,首先,需要認識、親近能授與叁十七菩提分法的善士;其次,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開法眼見道;接著,才能夠實際地修道──修習叁十七菩提分法(叁十七道品)的次第開展及整體運用。
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習要點如下:(一)以修習「四念處」爲首。(二)以修習「八支聖道」爲究竟圓滿。(叁)依「七覺支」的修習纔能完成菩提。(四)以發育「五根」、成長「五力」,依「叁無漏學」次第開展;依出世「五根」次第增上成長五分法身,「五力」確立五分法身相續不斷、不滅。(五)以修習「四正勤」貫徹始終。[29]
開法眼、清淨聖慧眼之後,纔有「正見」、「正志」,如是正念正知之下以「正行」修身、修心、修慧;「正行」的發動及運用即是「七覺支」的修習,以七覺支操作,七類叁十七品之修行纔構成菩提的成分,有離漏的功能。否則,缺乏「七覺支」,以另外六類來修行,只是「有漏的善行」而已。如《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指出︰
彼契經中唯說無漏菩提分法,唯七覺支一向無漏,故偏說之;余通有漏故彼不說。[30]
(一)具有菩提成分的修行
外道異學與內凡的佛教徒發心修善,只是具有轉向善趣的「向上心」「上進心」而已;所發「世俗菩提心」,尚未具備「勝義菩提心及出離心」的實義。具足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正見、正志、正行」即是「具有菩提成分的生活與修行」;聖者出世間的正見就是「菩提心」,聖者出世間的正志即是「出離心」,聖者出世間的正行才能與「道谛」「滅谛」相應的「出世行」就是「出到菩提[31] 」,最後完成現觀道谛──「叁菩提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作證滅谛──究竟漏盡般涅槃。換句話說:以「現觀四聖谛」說具足勝義的「菩提心」,依菩提心生起善法欲──聖、出世間正志──厭、離欲、滅盡向[32] ,是爲勝義的「出離心」,兩心合作之下,修習正行「菩提道、出離道」[33] ,才能夠完成「佛道、涅槃道」[34] 。
依止七覺支的修行,成就「叁十七品道」。「七覺支」之每一覺支的修習,皆須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35] ;「叁十七菩提分法」之每一菩提分的修習,悉皆須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36] 。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大正2,196上19) 相當于“viveka-nissitam viraga-nissitam nirodha-nissitam vossagga-parinamim(依止遠離、依止離貪、依止滅盡,回向于最舍。)”(《SN》v.p.87 )的意譯。對照經句,《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如是擇攝︰「修習覺分,未得斷界,于其斷界正希求時,名依遠離;未得無欲界,于無欲界正希求時,名依離欲;未得滅界,于其滅界正希求時,名依于滅;棄舍下劣修覺分故,回向勝妙修覺分故,名棄舍回向。」[37] 「斷界」相當于叁結斷乃至貪、瞋、癡薄──須陀洹果至阿那含向所證境界,「無欲界」相當于無欲愛之五下分結斷──阿那含果及阿羅漢向所證境界,「滅界」相當于滅盡色愛、無色愛之五上分結斷──阿羅漢果所證境界;「棄舍回向」指“vossaggaparinamim(回向于最舍)”,“vossagga(最舍) ”《注釋書》指“kilesa-paricaga nibbana-pakkhandana(永舍諸煩惱、躍入涅槃)”。[38] 發菩提心,修習菩提道次第,從初發心到究竟成等正覺,不離「覺支相應」提供「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的正見、正志、正行,佛道的修行如是貫徹始終。
(二) 修習七覺支的資糧
1. 親近能授與七覺支法門的善知識
聲聞時代的弟子們,有福報者得以親近能授與七覺支法門的善知識,才能夠聽到七覺支法門的法說。如《雜阿含717經》所說「外法」善知識爲增上緣,惡知識爲修道的障礙:
世尊告:「諸比丘!于外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39]
2.自己能夠如理作意、如法抉擇方便修習七覺支
「四入流分」的前兩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猶如得到食物並且吃下肚子,如不消化及吸收,仍然得不到營養。消化及吸收需要依仗自己體內的消化系統正常運轉;猶如「四入流分」的後兩支──內正思惟、法次法向的思惟修習。所以然者,《雜阿含716經》提到修習七覺支的「內法」,順緣爲個人自己的「正思惟」、「如理作意」;「不思惟」、「不正思惟(非理作意)」爲逆緣:
世尊告:「諸比丘!于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舍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40]
3.善巧分辨七覺支的養素與毒素
《中阿含50恭敬經》指出:「具五蓋已,便具無明;具無明已,便具有愛。如是,此有愛展轉具成。……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41] 《中阿含52食經》開示:「何謂有愛食?答曰:無明爲食,無明亦有食非無食;何謂無明食?答曰:五蓋爲食。……明、解脫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爲食。」 [42] 「七覺支」提供叁明、心解脫慧解脫的食糧,「五蓋」供給無明、有愛源源不絕的養料。「五蓋」與「七覺支」各有其食與不食(供食與絕食)。如《雜阿含715經》所說: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于食而立非不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43]
于生活中時時刻刻如理作意、內正思惟,則給「七覺支」食物、營養,對「五蓋」斷食;生活當下忘念不…
《生活中的七覺支(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