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七觉支
杨郁文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序言
「第四屈中华国际佛学会议」针对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初,提出「佛教与二十一世纪」为主题。观察到当今人类因为物质文明的发达,相对于精神文化的落后,当代人格修养大不如前,然而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分的剌激远胜古人,二十一世纪的「佛教与修行」需要检讨;社会制度由原始的采撷、渔猎进步到农牧、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乃至现在的有机化学、生物科技,社会环境剧变,「佛教与社会」的妇女、环保、社会关怀、宗教对话等问题急待谋求对策;电脑工业引发资讯管理及网路交际,改变了个人生活以及社会互动的状态,「佛教与资讯」有许多问题要发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佛教与修行、社会、资讯,成为本次会议的子题。
人类与生俱来禀赋的个性体质,加上后天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经验,左右个人生命乃至团体生活。佛教的修行要求随顺因果并重视效果,时代在更替,环境在改变,但是人类能善、能恶的本性并无更改。佛法的第一义谛及「实法」,有其永恒性与普遍性,不因时空的变动而有所变易;佛法的世俗谛及「权法」,确是相应于地域民俗、国情、当代法律、社会变迁而权宜说法,方便善巧地调整。本论文的提出,以实法为主,说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有慧根者仍然可以应用早期佛法所提示的朴素、简要、实用的方法来修行。
二、佛法以有情的人类为中心
佛法以有情[1] 为中心、为根本的,释迦牟尼佛陀的教化众生,主要对象是人,我们总得认清,佛法是以人为中心的。[2]有漏的有情的生命流转或五趣或六道,随业升降、因业受报。诸天、畜生、饿鬼及地狱趣众生,处于但受报而少有作业;可是人类一生尽在起惑、造业、受报中度过,惑、业、苦三障轮转,有漏的善业、恶业、不动业大部分是以人身造作出来的,五趣、六道轮回的枢纽即是人趣。《增壹阿含经》开示:「三十三天着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3] 指明人间也是解脱有漏的轮回,改过迁善、修道成佛的最佳环境。
三、佛教的重心在于完人的教育
人乘、天乘──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的十善业道,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作证究竟涅槃的八支正道──佛乘、辟支佛乘、声闻乘。[4] 印顺导师提到:「人间佛教,是整个佛法的重心,关涉到一切圣教。」又说:「如从佛陀施教的重心来说,最深彻而圆满的佛教,应该是『觉』的教育。佛的意义是觉者,是圆满彻悟宇宙人生的真意义,而到达究极无上者的尊称。佛的教育,不外乎本着自己圆满的觉悟内容,适应众生的根机,来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来修学,同登正觉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觉觉后觉的觉的教育。如随俗而用一般的术语来说,那可说,佛教是最圆满的完人教育。」[5] 独觉者寻觅成佛之道,由见道、修道而证道成佛,佛陀十号之一「如来」,即指「修行完成者」、「人格完成者」[6] ;声闻者接受完人的教育,从闻法、如理作意思惟法义而入道,如法随顺次第修道、行道,要于无佛世界完成佛道,成为完人。
四、佛道的修行在于生活中
从无始的过去来到现世,从今世将往未来际,三世流转,有情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生死变易无常,死生相续不断,形成无常相续的生命之流。每一生的生活状态决定生命的尊严及鉴定生命的品质。生活中充满惑、业、苦,则生命并无尊严、生命品质低劣;生活中充实正见、正志、正行,自在、安稳、快乐,则生命极其高贵。《杂阿含937经》说:「众生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生死轮转,不知苦之本际。」[7] 指出世俗凡夫「无始无明」覆盖心智,「三渴爱」牵引心意,起惑造业,长久于有漏的「三界」生死流转,不知「四圣谛」,不能究竟离苦。可是,《杂阿含23经》如是说:「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8] 于此「六识身」依「六内入处」缘「六外入处」,即于生活中,根、境、识三合之「六触入处」,随缘生起生理反应、心理作用[9] ;世俗凡夫于六触入处掉入无明、渴爱、取着,作业受苦的旋涡中;贤圣能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 [10] ,不生「我、我所」的见、爱、慢,断除三爱,解脱一切烦恼结,现观我慢使断知,作证涅槃,究竟离苦。
「三无漏学」透过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学习次第,达到无漏的成果。其实即于「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乐──之中,持戒修身;于「宗教生活」──礼佛、念佛、持咒、诵经、禅定、止观乃至种种宗教活动──之中,入定修心;目的在于独处、待人、接物、处事时,具备正念、正知,修慧生正觉,以「正觉的生活」充足福慧,充实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等五分法身;以正觉净化贪、瞋、痴,解脱惑、业、苦,过着自在「解脱的生活」。《游行经》就如是说:
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11]
五、「修行」的意义
「灭恶增善」为佛法修行的主旨要义。如《长阿含散陀那经》说:「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为汝说善净法灭不善行,增益善法。」[12] 我们可以说:在生命开展当中、生活过程当下,认真、努力、有效地实践,修习多所作,改正错误的行为、改善有缺失的反应,乃至补养、充实完善的品格;目的在于解脱一切惑、业、苦,具足五分法身,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他逮得究竟涅槃。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询问:「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13] 释尊指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行之目的在:「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14] 方法即是:「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而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5] 「应如是住」指有心修习并维持善行,而心不住我、我所,不住人相、法相、六境;「(应)如是降伏其心」指思择制止为非作歹,舍断我见、我所见,消灭常见、断见。
精勤于灭恶增善,其术语为「四正勤」如《杂阿含878经》所云:
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勤[16] 。何等为四?一者、断*勤,二者、律仪*勤,三者、随护*勤,四者、修*勤。云何为断*勤?谓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勤。云何律仪*勤?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勤。云何随护*勤?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勤。云何修*勤?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修*勤。」[17]
随时检点身、语、意三行,分辨行为是恶、是善,存心恶毒或善良;立即发动善法欲,思择种种方案中最善巧可行的方法,进行改过迁善,专精勤勉,收摄身、心,务必完成舍断恶行、不起恶念,产生善心、增益善行。「四正勤」可谓精勤修行的四原则。复次,《杂阿含879经》又开示:
有四正*勤。何等为四?一者、断*勤,二者、律仪*勤,三者、随护*勤,四者、修*勤。
云何为断*勤?若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已生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断*勤。
云何律仪*勤?若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调伏、进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护,隐密、调伏、进向;是名律仪*勤。
云何随护*勤?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尽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勤。
云何修*勤?若比丘修四念处等,是名修*勤。……
如四念处,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观修习,亦如是说。[18]
根据本经法、义,我们可以推演出整个佛道修行的精髓;首先,依止「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八正道」学习「增上善学」[19] 、「增上信学」,需要「断勤(pahana-ppadhana)」;也就是精勤于消减恶根、邪信,努力增长善根及信根。其次,以「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八支正道」[20] ,随顺「三无漏学」的次第修行:「增上戒学」注重六根防护,而到达不违犯戒条的「律仪勤(samvara-ppadhana防护勤)」;「增上定学」注意守护入定的三昧相,而使五盖不动的「随护勤(anurakkhana-ppadhana)」;「增上慧学」用心于见道、修道、证道──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勤(bhavana-ppadhana修习勤)」。
六、生活即是修行(修行不离生活)
生物的主要本能表现在生活中有二:一在谋求个体生存,另一为遂行物种繁衍。人类生而然者,所谓「食色性也」;从古及今,一般人以盲目求生意志为其潜能,呈现于生活即以觅食维生及寻机繁殖为主。庸庸碌碌的人生不离食、色而生我见、我所见,起我爱、我所爱,造作恶业、承受苦报而过活。于生活当中,播种有漏的恶因,灌溉恶缘,收获恶果;然而,要收获无漏的善果──正觉、解脱、涅槃,也就在生活当下,播种无漏的善因,灌溉无…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