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七覺支
楊郁文
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
一、序言
「第四屈中華國際佛學會議」針對邁入二十一世紀之初,提出「佛教與二十一世紀」爲主題。觀察到當今人類因爲物質文明的發達,相對于精神文化的落後,當代人格修養大不如前,然而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分的剌激遠勝古人,二十一世紀的「佛教與修行」需要檢討;社會製度由原始的采撷、漁獵進步到農牧、手工業、輕工業、重工業乃至現在的有機化學、生物科技,社會環境劇變,「佛教與社會」的婦女、環保、社會關懷、宗教對話等問題急待謀求對策;電腦工業引發資訊管理及網路交際,改變了個人生活以及社會互動的狀態,「佛教與資訊」有許多問題要發掘,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佛教與修行、社會、資訊,成爲本次會議的子題。
人類與生俱來禀賦的個性體質,加上後天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經驗,左右個人生命乃至團體生活。佛教的修行要求隨順因果並重視效果,時代在更替,環境在改變,但是人類能善、能惡的本性並無更改。佛法的第一義谛及「實法」,有其永恒性與普遍性,不因時空的變動而有所變易;佛法的世俗谛及「權法」,確是相應于地域民俗、國情、當代法律、社會變遷而權宜說法,方便善巧地調整。本論文的提出,以實法爲主,說明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有慧根者仍然可以應用早期佛法所提示的樸素、簡要、實用的方法來修行。
二、佛法以有情的人類爲中心
佛法以有情[1] 爲中心、爲根本的,釋迦牟尼佛陀的教化衆生,主要對象是人,我們總得認清,佛法是以人爲中心的。[2]有漏的有情的生命流轉或五趣或六道,隨業升降、因業受報。諸天、畜生、餓鬼及地獄趣衆生,處于但受報而少有作業;可是人類一生盡在起惑、造業、受報中度過,惑、業、苦叁障輪轉,有漏的善業、惡業、不動業大部分是以人身造作出來的,五趣、六道輪回的樞紐即是人趣。《增壹阿含經》開示:「叁十叁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間爲善趣,于如來得出家爲善利,而得叁達。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3] 指明人間也是解脫有漏的輪回,改過遷善、修道成佛的最佳環境。
叁、佛教的重心在于完人的教育
人乘、天乘──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的十善業道,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作證究竟涅槃的八支正道──佛乘、辟支佛乘、聲聞乘。[4] 印順導師提到:「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關涉到一切聖教。」又說:「如從佛陀施教的重心來說,最深徹而圓滿的佛教,應該是『覺』的教育。佛的意義是覺者,是圓滿徹悟宇宙人生的真意義,而到達究極無上者的尊稱。佛的教育,不外乎本著自己圓滿的覺悟內容,適應衆生的根機,來教育大家,引導大家來修學,同登正覺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覺覺後覺的覺的教育。如隨俗而用一般的術語來說,那可說,佛教是最圓滿的完人教育。」[5] 獨覺者尋覓成佛之道,由見道、修道而證道成佛,佛陀十號之一「如來」,即指「修行完成者」、「人格完成者」[6] ;聲聞者接受完人的教育,從聞法、如理作意思惟法義而入道,如法隨順次第修道、行道,要于無佛世界完成佛道,成爲完人。
四、佛道的修行在于生活中
從無始的過去來到現世,從今世將往未來際,叁世流轉,有情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生死變易無常,死生相續不斷,形成無常相續的生命之流。每一生的生活狀態決定生命的尊嚴及鑒定生命的品質。生活中充滿惑、業、苦,則生命並無尊嚴、生命品質低劣;生活中充實正見、正志、正行,自在、安穩、快樂,則生命極其高貴。《雜阿含937經》說:「衆生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系其頸,長夜生死輪轉,不知苦之本際。」[7] 指出世俗凡夫「無始無明」覆蓋心智,「叁渴愛」牽引心意,起惑造業,長久于有漏的「叁界」生死流轉,不知「四聖谛」,不能究竟離苦。可是,《雜阿含23經》如是說:「于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8] 于此「六識身」依「六內入處」緣「六外入處」,即于生活中,根、境、識叁合之「六觸入處」,隨緣生起生理反應、心理作用[9] ;世俗凡夫于六觸入處掉入無明、渴愛、取著,作業受苦的旋渦中;賢聖能于此六觸入處舍離無明而生明 [10] ,不生「我、我所」的見、愛、慢,斷除叁愛,解脫一切煩惱結,現觀我慢使斷知,作證涅槃,究竟離苦。
「叁無漏學」透過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學習次第,達到無漏的成果。其實即于「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之中,持戒修身;于「宗教生活」──禮佛、念佛、持咒、誦經、禅定、止觀乃至種種宗教活動──之中,入定修心;目的在于獨處、待人、接物、處事時,具備正念、正知,修慧生正覺,以「正覺的生活」充足福慧,充實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等五分法身;以正覺淨化貪、瞋、癡,解脫惑、業、苦,過著自在「解脫的生活」。《遊行經》就如是說:
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淨,得等解脫,盡于叁漏──欲漏、有漏、無明漏。[11]
五、「修行」的意義
「滅惡增善」爲佛法修行的主旨要義。如《長阿含散陀那經》說:「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爲汝說善淨法滅不善行,增益善法。」[12] 我們可以說:在生命開展當中、生活過程當下,認真、努力、有效地實踐,修習多所作,改正錯誤的行爲、改善有缺失的反應,乃至補養、充實完善的品格;目的在于解脫一切惑、業、苦,具足五分法身,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他逮得究竟涅槃。須菩提尊者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詢問:「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修行?雲何降伏其心?」[13] 釋尊指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修行之目的在:「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14] 方法即是:「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是生清淨心而無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5] 「應如是住」指有心修習並維持善行,而心不住我、我所,不住人相、法相、六境;「(應)如是降伏其心」指思擇製止爲非作歹,舍斷我見、我所見,消滅常見、斷見。
精勤于滅惡增善,其術語爲「四正勤」如《雜阿含878經》所雲: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勤[16] 。何等爲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叁者、隨護*勤,四者、修*勤。雲何爲斷*勤?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爲斷*勤。雲何律儀*勤?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勤。雲何隨護*勤?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勤。雲何修*勤?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勤。」[17]
隨時檢點身、語、意叁行,分辨行爲是惡、是善,存心惡毒或善良;立即發動善法欲,思擇種種方案中最善巧可行的方法,進行改過遷善,專精勤勉,收攝身、心,務必完成舍斷惡行、不起惡念,産生善心、增益善行。「四正勤」可謂精勤修行的四原則。複次,《雜阿含879經》又開示:
有四正*勤。何等爲四?一者、斷*勤,二者、律儀*勤,叁者、隨護*勤,四者、修*勤。
雲何爲斷*勤?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勤。
雲何律儀*勤?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勤。
雲何隨護*勤?若比丘于彼彼真實叁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勤。
雲何修*勤?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勤。……
如四念處,如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觀修習,亦如是說。[18]
根據本經法、義,我們可以推演出整個佛道修行的精髓;首先,依止「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八正道」學習「增上善學」[19] 、「增上信學」,需要「斷勤(pahana-ppadhana)」;也就是精勤于消減惡根、邪信,努力增長善根及信根。其次,以「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八支正道」[20] ,隨順「叁無漏學」的次第修行:「增上戒學」注重六根防護,而到達不違犯戒條的「律儀勤(samvara-ppadhana防護勤)」;「增上定學」注意守護入定的叁昧相,而使五蓋不動的「隨護勤(anurakkhana-ppadhana)」;「增上慧學」用心于見道、修道、證道──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勤(bhavana-ppadhana修習勤)」。
六、生活即是修行(修行不離生活)
生物的主要本能表現在生活中有二:一在謀求個體生存,另一爲遂行物種繁衍。人類生而然者,所謂「食色性也」;從古及今,一般人以盲目求生意志爲其潛能,呈現于生活即以覓食維生及尋機繁殖爲主。庸庸碌碌的人生不離食、色而生我見、我所見,起我愛、我所愛,造作惡業、承受苦報而過活。于生活當中,播種有漏的惡因,灌溉惡緣,收獲惡果;然而,要收獲無漏的善果──正覺、解脫、涅槃,也就在生活當下,播種無漏的善因,灌溉無…
《生活中的七覺支(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