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烦恼”。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苦因不断,苦果决不能离。一切众生,皆依烦恼惑,而造种种业。由此惑业为因,定招生死果报。所以发心修行,就是要断烦恼,而了生死。烦恼是众生内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请中西医士,用各种药品疗治,而得痊愈。唯此烦恼心病,中西医士,皆束手无策;一切药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医王,所说念佛法药,能治烦恼心病也。
烦恼虽多,总分不出二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三界之内,六道众生,二执烦恼全具。
何谓我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此身,以为实我。不知诸法本来无我,这个身心,乃是五阴积聚所成,安有实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无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归地大。痰泪精血,归水大。周身暖热,归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动转,归风大。四大历历可指,外身除却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无我。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四阴,不出八个识。前五识,领受五尘外境,是受阴。第六识,想像法尘内境,是想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阴。八识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识,何者是我?
此中四阴之解,乃指八识,而与诸家不同。诸家以受、想、行三阴,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识阴总指八个识。余意心法共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独取三心所,而配三阴?故不循旧解。今乃以受阴指前五识,因其受力偏强故。想阴指第六识,因其想力最胜故。行阴指第七识,因其恒审思量故。识阴独指第八识,因其执持寿命故。四阴分指八个识,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受、想、思三心所,亦复不遗。
今于现在身心之中,仔细推求,皆无有我。又复推求过去,而当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处?又复推求未来,眼光落地,命终之后,若是有我,我作何相?过、现、未来,三际求我,无我可得。众生不了无我之理,迷执身心,以为实我,是为我执烦恼,能障我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一种大病。
何谓法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世间所有诸法,以为实法。不知诸法本来不实,如空中华,如梦中境,无体可得。须知空本无华,病眼妄见;梦中之境,睡者妄现,何尝是真实?世间所有诸法,亦复如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迷执诸相,以为实法,是为法执烦恼,能障法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二种大病。
众生所执我、法二种烦恼,都由虚妄想念,分别而生。若无方便对治之法,则二执毕竟无由断除。故我释迦如来,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教人称念弥陀名号,以一念而除众念。妄念既除,烦恼自断。一句佛号,如金刚王宝剑。烦恼妄念,喻如劫贼。贼若来时,宝剑即举,贼当自退。念佛之法,亦复如是。贪心烦恼起时,即一心念佛,而贪心自息。嗔心、痴心等起时,悉皆如是。专念弥陀,一心不乱,则一切烦恼,自可断除尽净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门,都说称念一句佛名,有何用处?不知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
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贪求极乐世界之乐,此是贪心用事。贪是根本烦恼中第一种烦恼,贪心不除,何得谓为念佛能断烦恼耶?
答曰:贪之名虽同,而贪之实不同。世人贪著世间尘劳之乐,乐必招苦,此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贪求净土极乐之乐,乐能离苦,此贪乃为解脱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机之教。观见众生,贪恋世间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念念不舍,以苦为乐。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净土,而得享受极乐之乐,乃为真乐。
佛以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投合众生厌苦贪乐之心理,乃是以贪止贪之方法。以贪求极乐之一贪,而除贪求尘劳之诸贪。若无此贪,则诸贪无由顿除。譬如止静之声,若无此声,不能遏止诸声。例如众人之中,喧哗混杂。一人高声喊云:“大家不要说话!”其声一出,众声自止。今贪求极乐之贪,亦复如是,不独无损,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见清净园林楼阁,心生爱慕,即转念西方,行树罗网,七宝楼阁,胜妙多矣,不必贪此,赶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国。或闻可爱之声,即念西方,宝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嗅诸香,即念西方,宝莲行树,香风时来,六时无间。或见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诸境,因羡慕西方极乐胜境,而贪心渐息。
今细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众苦,实属可厌,无一可贪。即以修行论之,娑婆难修,极乐易进。以两土苦乐对比,乃略举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则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难闻佛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永离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世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补处,速证菩提之乐。
以此而观,贪求念佛往生,此贪为大贪。即此一贪,可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贪求往生极乐,则对娑婆五尘欲境,自然不贪。虽同是贪心,实未可以一概论也。余曾有劝修净土一偈云:“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间大苦,莫甚于生死。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佛云:“身为众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不知经了多少生死。轮回六道,易报改形,头出头没,无由了脱。今得人身,须当猛省,切莫因循错过,辜负此生。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须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难修。一、天道。天中著乐,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殊胜,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间富贵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闻。二、阿修罗道。修罗嗔心方炽,多好斗诤,不肯修行。三、地狱道。地狱依业受罪,神识昏迷,不能修行。四、饿鬼道。饿鬼饥火交燃,呼号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识修行。裴相国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负所生,生死何时得了?
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约外身说,指身形有长短大小,分剂段落,而受生死。二变易生死,约内心说,指心念有生住异灭,迁变移易,亦属生死。三界之内,六道众生,具足二种生死。界外三乘圣人,无有分段生死,但受变易生死。若二种生死都不受者,唯佛一人。当知生死,是由烦恼所造成的,佛则转烦恼为菩提,了生死证涅槃,故不受生死。
三界内之众生,欲求了脱生死,竖出三界则难,横超三界则易。何谓竖出三界则难?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再修无色界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八是世间有漏禅定,若不得第九灭受想定,则不能了脱三界生死,后一是无漏禅定。此九定顺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中间经历无量时劫,九定完成,方能竖出三界,得阿罗汉果。若但得前八种定,未进第九定,终不能了脱生死。如郁头蓝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报享尽,还堕飞狸之身。故谓竖出三界则难也。
何谓横超生死则易?即是念佛法门,往生极乐。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同在一个刹种。此刹种共有二十层,娑婆、极乐同居第十三层。《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平横而过。娑婆众生,念佛功成,往生极乐,即是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便得圆证三不退,寿命同佛,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译“无数劫”),莲花化生,即是最后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轮回。除乘愿再来,入世利生,则各随本愿,非随业而受生也。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办,故谓横超生死则易也。
竖出三界,如蚁子上于高山。横超三界,如风帆行于顺水。又譬如毛笋内生一虫,笋长成竹,虫在竹中,欲求出离。若向上咬竹节,咬穿一节,复有一节。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此喻众生,竖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若从竹边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此喻众生,精修念佛法门,横超生死也。其难其易,不啻天渊。
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
《劝修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