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5年10月21日 佛教黄凤翎中学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95葛荣居士禅修讲座录(二)
第二讲:出入息念
我热诚地欢迎在座的每一位。昨天我提到禅修是佛教一个很重要的面向,它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自在和安宁。禅修当中最重要的是培育正念,昨天我也讲述了正念的六种利益。今天我会讲一种禅修方法,巴利文是anapana-sati,意思是透过呼吸来培育正念。讲完以后,我们一起练习,然后一起念诵和做慈心禅。
正如我刚刚说过的,出入息念的意思是透过呼吸来培育正念,所以这个方法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透过呼吸来培育正念。对于那些采用这个方法来修习的禅修者,我们会发现当尝试修习的时候,思想会生起,身体的痛楚亦会呈现,我们也会听到外间的噪音。所以请大家记住,这个方法所着重的是觉知,觉知正在发生甚么事情。去年我在缅甸的时候,他们提到一些很实用的东西。他们说呼吸是主要的对象,思想、身体的感觉、外间的声音是次要的对象,所以无论你的所缘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觉知。我认识一些禅修者,他们尝试觉知呼吸的时候,因为有思想而感到苦恼。他们认为思想是一种干扰,妨碍他们修习出入息念;当他们感到身体痛楚,身体不舒适的时候,他们认为身体痛楚是一种干扰,妨碍他们修习出入息念。我认为禅修的时候因为有思想、有声音、身体感到不舒适而感到苦恼,那是无需有的苦恼。当这些事情生起的时候,正如我说过的,重要的是保持正念,只是觉知。当思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思想生起,觉知它一阵子之后,你把注意力放回呼吸上。无论是主要的所缘还是次要的所缘,请不要认为是有分别的。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我记起一篇佛教的经文,里面说出入息念帮助禅修者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包括觉知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及觉知身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正如我说过的,尝试觉知呼吸的时候,你除了知道呼吸之外,也会知道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你能够这样理解出入息念的话,那么便不会有逼迫,不会有苦恼。正如我昨天说过的,禅修是为了克服苦恼。当我看见禅修者因为禅修而苦恼的时候,我感到很难过。我亦见过一些放弃禅修的人,他们放弃禅修,是因为他们认为禅修的时候应该没有思想,身体应该不会感到痛楚,应该不会怎样怎样……。
出入息念的第二个要点是,它帮助我们体验当下──此时此地。呼吸总是当下发生的事情,所以出入息念是一个实用、有趣的方法帮助我们学习、体验活在当下的喜悦。有时候我会说,视呼吸为我们的朋友。我们总要呼吸,所以呼吸这个朋友总会提醒我们活在当下。禅修的时候如果你遇到困难,例如紧张、忧虑、悲伤,请尝试找回你的朋友,找到呼吸这位朋友的那个片刻,苦恼和困难便会消失。我们这位朋友总是等着帮助我们,所以每当你记起这位朋友,找回这位朋友,你便能够从苦恼和困难之中解脱出来。修习出入息念帮助我们活在当下──此时此地。如果我们不是活在当下,正如我昨天说过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便是活在将来,这也是苦恼生起的原因。
出入息念的另一个面向是,这位朋友帮助我们处理身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思想在制造苦恼,懂得这个方法我们便能够找回我们的朋友,放下思想。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不修习出入息念,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思想而受苦。这些思想的确会影响我们,除非能够禅修,否则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它们。所以找回我们的朋友来对待思想是一个很简单实用的方法。对待情绪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昨天我列举了一些大家都经验过的情绪,例如紧张、忧虑、恐惧、罪疚、羞愧、悲伤等等。当我们有这些情绪的时候,当这些情绪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正是因为人们不懂得应该怎样做,所以他们的人生满是苦恼﹗修习出入息念,我们可以找回呼吸这位朋友,人生第一次学习处理这些思想和情绪,不让它们影响我们。
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另一个我们可以学习的是怎样对待声音。这里没有打扰禅修的声音,但是在其他地方禅修,或会有声音,或会有噪音。那么如何禅修呢?如果你练习容许声音存在,学习以主要的对象(呼吸)为你的所缘,那么无论是甚么声音,它们都不会妨碍你、打扰你。你会体验到问题不是源自声音,而是你怎样对待声音。关于这一点,我经常会提起斯里兰卡禅修中心的例子。禅修中心早上四时四十五分会敲钟唤醒禅修者。你可以想象有时候一些不愿起床的禅修者当听见钟声的时候,他们会愁眉、很不高兴。但是同样的钟声也表示早上的禅修结束,是午饭的时间﹗所以引起问题的,是钟声吗?我们可以透过修习出入息念来了解内心对声音的反应,培育观慧。禅修的时候身体的痛楚引起心理的反应跟外间的声音引起心理的反应类同。这样子坐了一段时间,身体有反应,身体有痛楚是自然的。身体感到痛楚或者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了解禅修不是为了克服身体的痛楚,不是为了制止身体的痛楚。根据佛教的经典,即使佛陀都有身体的痛楚,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佛陀的身体感到痛楚的时候,他的内心没有苦恼。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禅修的时候身体感到痛楚,我们能够做到多少身苦心不苦。
我想在这里说一说对待身体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是,我们习惯了呵护我们的身体,溺爱我们的身体。例如坐禅的时候,身体感到痛楚,我们便立刻改变坐姿。身体说甚么我们总是跟着做,这样是放纵身体。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是,无论身体感到多痛楚,你不作声咬紧牙关忍受下去。这样做,你对自己太过严厉,太过苛刻,或者你是在惩罚自己。我们需要避免以上两种极端的方式,修习中道。实修中的中道是,当我们坐禅的时候,身体生起痛楚的感觉,去看看我们能够和那痛楚交朋友到什么程度,看看我们能够没有苦恼地经历那个痛楚到什么程度。而当身体的痛楚变得剧烈的时候,与其坐着受苦,我们可以保持正念,觉知地改变姿势。无论是对待思想,对待情绪,对待身体的痛楚,或是其他身心的起伏,如果你能够这样修习,你便会看到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修习方式。
接着我会说一说修习出入息念一些不同的方式。即使在斯里兰卡,不同的禅修老师教导出入息念的时候,也采用不同的修习方式。有些老师告诉你专注鼻端的感觉;有些老师告诉你觉知腹部的起伏;有些老师告诉你觉知整个呼吸的过程;有些老师告诉你要缓慢地呼吸;有些老师告诉你要急速地呼吸。我在缅甸的时候见过很多不同的禅修大师,我问他们:「你们缅甸有许多不同的禅修技巧,不同禅修方法,哪一个是正确的?」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每一个禅修大师都说:「这些不同的道路都走向相同的地方。」所以请记住,虽然我们以不同的方法修习,它们都是殊途同归的。它们的目标都是:第一,学习保持正念;第二,学习处理、对待身心正在发生的事情;第三,体验某程度的平静;第四,体验放松自在的身心。
我必需略为说一说平静的重要性。佛教的禅修有「止」和「观」两类,巴利文是 samatha (止)和 vipassana (观)。有趣的是我们的朋友──呼吸──帮助我们一起去体验止和观。接着我会解释这位朋友怎样帮助我们体验平静及培育观慧。苦恼的情绪和思想整天在我们的心里来来去去,如果没有禅修,我们会成为这些情绪和思想的受害者。有趣的是,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念头接连不断地在心里来来去去喋喋不休,即使睡着的时候,我们梦里所见都与白天的思绪有关﹗这样子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未曾有过真正的休息,我们体验不到平静,我们的内心没有空间。正如我昨天说过的,我们的心就像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禅修帮助我们以一种有别于机器的方式来生活。我想起有禅修大师曾经这样对弟子说:「我吃的时候吃;我睡觉的时候睡觉;我走路的时候走路。」当他说「我吃的时候吃,我走路的时候走路」,我们明白他说的是甚么。但是当他说,我睡觉的时候睡觉,他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这句话的意思跟我刚刚说过的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因为做梦,实际上我们是半睡半醒;白天的时候,因为思想来来去去喋喋不休,所以实际上我们也是半睡半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因此修习出入息念帮助我们学习处理身心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我们才第一次能够感到内心有些空间,感到内心有点平静。正如我所说,我们也第一次学习去掌握、去处理、去对待当下所发生的事情。以上是体验平静的概要,巴利文叫做 samatha。
我喜欢看阿姜查的书,我很喜欢他教导的禅修方法。他的教法处于中道,非常简单实用。佛陀说:「我说苦及离苦之道。」阿姜查也是这样。有一天,有人问阿姜查:「请告诉我们你教导甚么?你教导止还是教导观?」他说:「我教导苦。」他的意思是当你有苦恼的时候,你能够处理吗?你能够了解那个苦恼是怎样制造出来的,然后透过自己的努力解脱自己的苦恼吗?他所教导的方法是专注呼吸。透过修习出入息念,你能够体验内心平静的一面,然后正如我昨天说过的──每当受苦的时候,我们侦察受苦的原因,苦恼是怎样生成的等等。这就是止观可以连结的地方。这样做我们便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探索生活中的每一个经验。当我们受到苦恼情绪困扰的时候,无论是恐惧、忧虑、悲伤、罪疚、羞愧还是病苦,我们的朋友──呼吸──可以帮助我们平静下来,然后我们可以学习侦察、探索这些情绪。以上是培育观慧其中的一个面向。
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虽然我们会说,我们在观察呼吸。但是事实上,…
《1995年 出入息念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