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97年 禅修营第四天▪P2

  ..续本文上一页我很大的压力。我知道这些问题都是由我内心所制造出来,而且对于不合理的投诉我也会懂得如何去处理。但是在现实中我为了要避免这些麻烦,所以我要努力地做到每件事情都完美无瑕。

  

  AC: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

  

  葛荣:一个很好的问题,给你一个大加号。我并不是建议大家不负责任地做事情,而是要学习在负责任的同时不要感到有压力。我们是学习放松地尽力做好事情,而不是紧张和有压力地去做好事情。如果你尽了力而仍然犯错的话,你心里该十分清楚及坦率地知道:自己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但自己的“最好”并不是别人心里的“最好”,我又可以怎样做呢?懂得这样想最少可以让自己内心清明,清楚地知道自己问心无愧,同时在心里亦不会生起任何的冲突。这就是我们所能够做的。在尝试这样做之后,若是成功的话,那很好;即使是失败,也是好的。如果因自己犯错而出现了问题,若问题带来了心灵的创伤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尽快治疗这个创伤,而不是紧执着这道伤痕,令自己一生受苦。

  

  还有其他问题吗?

  

  AC:可是在香港,你可能会被老板开除呢。这就是压力的源头。

  

  SK:接受“我被开除了”这个现实就不会觉得苦了。

  

  葛荣:如果尽了力但仍被解雇,你的心里是十分清楚所发生的事情的。我认为了解自己的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并不是叫你拿自己的局限作借口,而是叫大家去明白这是一个事实 ── 我已尽力做到最好,但是我的“最好”未能符合别人心里的“最好”,我又可以怎样做呢?事实上如何去面对这问题,才是生活上真正的考验呢!

  

  另一方面,我不知道这样说能否带出一个道理,这些挫折、困难和难题日后也许会成为一件幸事。这令我想起一个十分有趣的中国故事,想跟大家分享,或许你们早已听过了。从前某条村落里面住了一位有智慧的老翁,他养了许多优良的马匹。有一天,一匹马走失了,整条村的人都走来对老翁说:“真倒霉!你最好的马匹走失了,看来你的运气真差,或许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业障吧。”诸如此类 …… 但老翁说:“不,我只是走失了一匹马,你们却对这件事情妄加意见和评价。事实上只是我有一匹马走失了,只此而已。”用我的说话来说,你们无须在这件事情上给减号。过了几天之后,这匹马回来了,并带了另一匹好马回来。于是那些村民又再走来对老翁说:“噢!你真好运,你本来失了一匹马,如今却得回两匹,真是走运啊。”老翁却说:“不用再说了。我现在得到两匹马,只此而已。”用我的说话来说,无须要给加号。这位老翁有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在驯服那匹新来的马时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于是那些村民又说:“业障又来了。”后来有战事发生,军队到村里拉人去当兵,所有年青的村民都给带走了,只有老翁的儿子避过了这次兵役。这个故事是极好的例子,让我们学习去如实地看待事物,不对事物给予加号或减号的评价。我相信在那位有智慧的老翁心里是不会有任何的预设模式,认为什么是应该发生或什么是不应该发生的。你们有谁听过这故事吗?

  

  噢!原来人人都听过了。

  

  JC:人人都听过这故事,只是没有人能够像老翁那般实践。

  

  EL:我们听到的故事跟你说的有点不同。你说这故事的方法教人印象深刻,因为你所强调的是不应对事情加以评价。故事是老翁失了一匹马,然后他得到多一匹马,仅此而已,没有任何评价。若以中国传统的方式来说,这则故事是讲及福与祸的,福到时,不要认定是福;祸来时,也不要认定那是祸,是福是祸要到最后一刻才有分晓。传统的说法是从事物的得失方面来说,因为老翁最后有所收获,那是他的所得。

  

  葛荣:我喜欢这故事的另一方面,老翁没有任何的预期认为什么是应该或不应该发生的,他没持有固定的想法认为什么是应该或不应该发生的,这是第一点。另一点是,当认识和明白到外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时候,内在的心态便会改变,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控制外在发生的事情,但内心有了转变之后,无论外在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能够去应付。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KW:在香港这个社会,就算你做事情做对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接近完美的阶段,但只要错了百分之一,别人就会抓着这百分之一的错处不放,一次又一次地针对你。我完全明白你教导我们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但心底里不敢说自己能够办得到。

  

  葛荣:我想不单在香港有你所说的情况发生,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基于某些原因,人们似乎都过份地强调过失,把过失或负面的事情看得过份重要,却把正面的事情视作理所当然。这在人际关系之中就更常见了,你做了许多好事,但只犯了一次过失,这过失却好像比一切做过的好事来得更重要,人人都谈论它,但对你所做过的好事却一件不提。这带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为什么人们对负面的事情如此看重?对正面的事情却认为理所当然呢?我希望听听你们的意见。

  

  NB:人们缺乏感恩之心,所以把正面的事情视作理所当然。

  

  葛荣:这是其中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YC:我想有些人常常提起你的过失是基于嫉妒。他们想突显你的过失。

  

  葛荣:还有别的理由吗?

  

  EL:在我的经验之中,这一切都归究于贪欲。举例说,我的当事人期望我替他打赢官司,从而取得他想要的东西。如果我输掉了官司,他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有许多抱怨,因为他心里塞满了贪欲。我遇过许多类似的事情,当一个充满贪欲的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是不会理会我已经尽了力的事实的。

  

  葛荣:当我们明白到问题是出自于自己的内心时,我们就要尝试来一个转变 ── 从自己做起。我建议大家无论任何时候,当看到别人做得好时,都应该要表示赞赏。为人父母者经常都会犯上一个毛病,他们只会告诉孩子他犯了什么错,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却不会有所表示,于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误以为自己总是犯错。我曾经在另一个国家参与过类似的讨论。有一位做家长辅导工作的教师,她说她曾给家长们一个习作,叫他们把孩子做过的顽皮事和坏事全部写下来,家长们毫无困难地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然后再请他们列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来,但家长们却感到非常困难,他们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孩子做过些什么好的事情。这不是很奇怪吗!

  

  在人际关系中的情况也是一样。我在斯里兰卡的时候,有时要辅导一些有问题的夫妇。我的朋友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怎么一个没结过婚的人竟然去辅导结了婚的人呢!我听到做妻子的其中一项投诉:当饭菜煮得不太好吃时,做丈夫的便会诸多批评,对饭菜大加挑剔;但当饭菜煮得好吃的时候,做丈夫的却去修习止语。

  

  佛经里有一段对善知识的描述:真正的善知识会以一种友善的方式指出你的错处,如果你做得好、做得对,他会指出你做得好、做得对的地方。这是我们该学习的,不要单是看负面的事情,同时亦要看正面的事情。身为禅修者,我们应尝试去培养这份重要的品格,同时去找出自己的优点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我们倾向于只往自己的缺点和负面看,这往往是带来大量情绪和苦恼的主要因素。当我们看见愈多自己的优点时,就会愈加发现自己正面的地方,继而更加能够看出别人的优点和值得嘉许的地方了。

  

  在佛法中提及四种心灵质素,它们称为四梵住。第一种是慈心(Metta);第二种是悲心(Karuna),悲心是一种当看见别人受苦时,想要给予帮忙的心;第三种是喜心(Mudita),喜心是一种当看见别人快乐时,会因别人的快乐而自己亦感到快乐的心,我们是亦可以随喜自己的快乐的,喜心是我们需要去培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灵质素。有一位禅修大师曾清晰地指出这一点,他说:我们倾向于往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去看,而不会去看自己做得对的。虽然社会上有一些价值观可能是有害及具破坏性的,但我们应该尝试去培育这些优良的品德,优良的价值观。我们这些价值观可能是跟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风气相违,这就是为何佛陀的教法和禅修被喻为逆流而上的原因,修行是不容易的,因为大部分的人只会随波遂流。生活在一个充满负面的社会里是要面对很多困难的,所以我们要作出努力去超越困难,这就是修行之重要之处,这就是一群善知识一起修习的重要之处。至少在这个充满负面的社会里有一些人在修习善行,在培养良好的质素。这会带来社会上的一些改变。

  

  好了,我们来谈谈明天的修习吧。明天让我们尝试去做一些有关思想的修习,学习去处理自己的思想。思想和情绪总是互相关连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当没有思想的时候,苦恼和情绪存在吗?我觉得在修习中,我们应要真正去明白我们的思想,洞悉我们的思想和处理我们的思想。正如我刚才所说,从起床直至到入睡,念头不断地从我们的内心经过。我建议大家明天把我们的呼吸这位老朋友忘掉,改而不间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然后尝试找出思想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去探索自己的思想和念头,尤其是关于那些加号和减号的思想和念头,所以明天如果你觉察到自己在作出负面评价时,尽快去抓着它,观察它。记得我来这个禅修营的途中时,看到一个红色像问号的符号在路旁。我问人这个符号代表什么意义,人们告诉我这个符号是:“找出你正在想什么。”这真是一项十分有意思的练习,在日常生活中,突击检查自己的思想:“我现在有什么思想?”所以,无论在这里也好,在外面也好,让我们作出努力去认识、了解、探索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之后在晚上让我们来一个关于思想的讨论。

  

  现在让我们来念诵。

  

  

《1997年 禅修营第四天》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