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97年 禅修營第四天▪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很大的壓力。我知道這些問題都是由我內心所製造出來,而且對于不合理的投訴我也會懂得如何去處理。但是在現實中我爲了要避免這些麻煩,所以我要努力地做到每件事情都完美無瑕。

  

  AC:這在香港是很普遍的。

  

  葛榮:一個很好的問題,給你一個大加號。我並不是建議大家不負責任地做事情,而是要學習在負責任的同時不要感到有壓力。我們是學習放松地盡力做好事情,而不是緊張和有壓力地去做好事情。如果你盡了力而仍然犯錯的話,你心裏該十分清楚及坦率地知道:自己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但自己的“最好”並不是別人心裏的“最好”,我又可以怎樣做呢?懂得這樣想最少可以讓自己內心清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問心無愧,同時在心裏亦不會生起任何的沖突。這就是我們所能夠做的。在嘗試這樣做之後,若是成功的話,那很好;即使是失敗,也是好的。如果因自己犯錯而出現了問題,若問題帶來了心靈的創傷時,我們最重要的是學習盡快治療這個創傷,而不是緊執著這道傷痕,令自己一生受苦。

  

  還有其他問題嗎?

  

  AC:可是在香港,你可能會被老板開除呢。這就是壓力的源頭。

  

  SK:接受“我被開除了”這個現實就不會覺得苦了。

  

  葛榮:如果盡了力但仍被解雇,你的心裏是十分清楚所發生的事情的。我認爲了解自己的局限是十分重要的,這並不是叫你拿自己的局限作借口,而是叫大家去明白這是一個事實 ── 我已盡力做到最好,但是我的“最好”未能符合別人心裏的“最好”,我又可以怎樣做呢?事實上如何去面對這問題,才是生活上真正的考驗呢!

  

  另一方面,我不知道這樣說能否帶出一個道理,這些挫折、困難和難題日後也許會成爲一件幸事。這令我想起一個十分有趣的中國故事,想跟大家分享,或許你們早已聽過了。從前某條村落裏面住了一位有智慧的老翁,他養了許多優良的馬匹。有一天,一匹馬走失了,整條村的人都走來對老翁說:“真倒黴!你最好的馬匹走失了,看來你的運氣真差,或許這就是佛家所說的業障吧。”諸如此類 …… 但老翁說:“不,我只是走失了一匹馬,你們卻對這件事情妄加意見和評價。事實上只是我有一匹馬走失了,只此而已。”用我的說話來說,你們無須在這件事情上給減號。過了幾天之後,這匹馬回來了,並帶了另一匹好馬回來。于是那些村民又再走來對老翁說:“噢!你真好運,你本來失了一匹馬,如今卻得回兩匹,真是走運啊。”老翁卻說:“不用再說了。我現在得到兩匹馬,只此而已。”用我的說話來說,無須要給加號。這位老翁有一個兒子,他的兒子在馴服那匹新來的馬時從馬背上掉了下來,摔斷了一條腿,于是那些村民又說:“業障又來了。”後來有戰事發生,軍隊到村裏拉人去當兵,所有年青的村民都給帶走了,只有老翁的兒子避過了這次兵役。這個故事是極好的例子,讓我們學習去如實地看待事物,不對事物給予加號或減號的評價。我相信在那位有智慧的老翁心裏是不會有任何的預設模式,認爲什麼是應該發生或什麼是不應該發生的。你們有誰聽過這故事嗎?

  

  噢!原來人人都聽過了。

  

  JC:人人都聽過這故事,只是沒有人能夠像老翁那般實踐。

  

  EL:我們聽到的故事跟你說的有點不同。你說這故事的方法教人印象深刻,因爲你所強調的是不應對事情加以評價。故事是老翁失了一匹馬,然後他得到多一匹馬,僅此而已,沒有任何評價。若以中國傳統的方式來說,這則故事是講及福與禍的,福到時,不要認定是福;禍來時,也不要認定那是禍,是福是禍要到最後一刻才有分曉。傳統的說法是從事物的得失方面來說,因爲老翁最後有所收獲,那是他的所得。

  

  葛榮:我喜歡這故事的另一方面,老翁沒有任何的預期認爲什麼是應該或不應該發生的,他沒持有固定的想法認爲什麼是應該或不應該發生的,這是第一點。另一點是,當認識和明白到外在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的時候,內在的心態便會改變,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控製外在發生的事情,但內心有了轉變之後,無論外在有什麼事情發生,我們都能夠去應付。

  

  還有其他的問題嗎?

  

  KW:在香港這個社會,就算你做事情做對達到百分之九十九,接近完美的階段,但只要錯了百分之一,別人就會抓著這百分之一的錯處不放,一次又一次地針對你。我完全明白你教導我們處理這些情況的方法,但心底裏不敢說自己能夠辦得到。

  

  葛榮:我想不單在香港有你所說的情況發生,在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基于某些原因,人們似乎都過份地強調過失,把過失或負面的事情看得過份重要,卻把正面的事情視作理所當然。這在人際關系之中就更常見了,你做了許多好事,但只犯了一次過失,這過失卻好像比一切做過的好事來得更重要,人人都談論它,但對你所做過的好事卻一件不提。這帶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來:爲什麼人們對負面的事情如此看重?對正面的事情卻認爲理所當然呢?我希望聽聽你們的意見。

  

  NB:人們缺乏感恩之心,所以把正面的事情視作理所當然。

  

  葛榮:這是其中的原因。還有其他原因嗎?

  

  YC:我想有些人常常提起你的過失是基于嫉妒。他們想突顯你的過失。

  

  葛榮:還有別的理由嗎?

  

  EL:在我的經驗之中,這一切都歸究于貪欲。舉例說,我的當事人期望我替他打贏官司,從而取得他想要的東西。如果我輸掉了官司,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有許多抱怨,因爲他心裏塞滿了貪欲。我遇過許多類似的事情,當一個充滿貪欲的人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是不會理會我已經盡了力的事實的。

  

  葛榮:當我們明白到問題是出自于自己的內心時,我們就要嘗試來一個轉變 ── 從自己做起。我建議大家無論任何時候,當看到別人做得好時,都應該要表示贊賞。爲人父母者經常都會犯上一個毛病,他們只會告訴孩子他犯了什麼錯,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卻不會有所表示,于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誤以爲自己總是犯錯。我曾經在另一個國家參與過類似的討論。有一位做家長輔導工作的教師,她說她曾給家長們一個習作,叫他們把孩子做過的頑皮事和壞事全部寫下來,家長們毫無困難地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然後再請他們列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來,但家長們卻感到非常困難,他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孩子做過些什麼好的事情。這不是很奇怪嗎!

  

  在人際關系中的情況也是一樣。我在斯裏蘭卡的時候,有時要輔導一些有問題的夫婦。我的朋友認爲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怎麼一個沒結過婚的人竟然去輔導結了婚的人呢!我聽到做妻子的其中一項投訴:當飯菜煮得不太好吃時,做丈夫的便會諸多批評,對飯菜大加挑剔;但當飯菜煮得好吃的時候,做丈夫的卻去修習止語。

  

  佛經裏有一段對善知識的描述:真正的善知識會以一種友善的方式指出你的錯處,如果你做得好、做得對,他會指出你做得好、做得對的地方。這是我們該學習的,不要單是看負面的事情,同時亦要看正面的事情。身爲禅修者,我們應嘗試去培養這份重要的品格,同時去找出自己的優點也是很重要的,由于我們傾向于只往自己的缺點和負面看,這往往是帶來大量情緒和苦惱的主要因素。當我們看見愈多自己的優點時,就會愈加發現自己正面的地方,繼而更加能夠看出別人的優點和值得嘉許的地方了。

  

  在佛法中提及四種心靈質素,它們稱爲四梵住。第一種是慈心(Metta);第二種是悲心(Karuna),悲心是一種當看見別人受苦時,想要給予幫忙的心;第叁種是喜心(Mudita),喜心是一種當看見別人快樂時,會因別人的快樂而自己亦感到快樂的心,我們是亦可以隨喜自己的快樂的,喜心是我們需要去培育的一種十分重要的心靈質素。有一位禅修大師曾清晰地指出這一點,他說:我們傾向于往自己做得不對的地方去看,而不會去看自己做得對的。雖然社會上有一些價值觀可能是有害及具破壞性的,但我們應該嘗試去培育這些優良的品德,優良的價值觀。我們這些價值觀可能是跟現在社會上流行的風氣相違,這就是爲何佛陀的教法和禅修被喻爲逆流而上的原因,修行是不容易的,因爲大部分的人只會隨波遂流。生活在一個充滿負面的社會裏是要面對很多困難的,所以我們要作出努力去超越困難,這就是修行之重要之處,這就是一群善知識一起修習的重要之處。至少在這個充滿負面的社會裏有一些人在修習善行,在培養良好的質素。這會帶來社會上的一些改變。

  

  好了,我們來談談明天的修習吧。明天讓我們嘗試去做一些有關思想的修習,學習去處理自己的思想。思想和情緒總是互相關連的。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當沒有思想的時候,苦惱和情緒存在嗎?我覺得在修習中,我們應要真正去明白我們的思想,洞悉我們的思想和處理我們的思想。正如我剛才所說,從起床直至到入睡,念頭不斷地從我們的內心經過。我建議大家明天把我們的呼吸這位老朋友忘掉,改而不間斷地觀察自己的思想,然後嘗試找出思想和情緒之間的關系。去探索自己的思想和念頭,尤其是關于那些加號和減號的思想和念頭,所以明天如果你覺察到自己在作出負面評價時,盡快去抓著它,觀察它。記得我來這個禅修營的途中時,看到一個紅色像問號的符號在路旁。我問人這個符號代表什麼意義,人們告訴我這個符號是:“找出你正在想什麼。”這真是一項十分有意思的練習,在日常生活中,突擊檢查自己的思想:“我現在有什麼思想?”所以,無論在這裏也好,在外面也好,讓我們作出努力去認識、了解、探索自己的思想和觀念。之後在晚上讓我們來一個關于思想的討論。

  

  現在讓我們來念誦。

  

  

《1997年 禅修營第四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