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98年 禅修营第一天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8年10月15日晚上   大屿山地塘仔华严阁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禅修营第一天

  

  导师:我感到很高兴,禅修营才第一天,但这里的气氛已经令我很感动,我感到十分鼓舞。当我们一起坐禅的时候,佛殿里有一种美妙的宁静气氛。还有,我看到大家在离开佛殿的时候仍然保持着正念。通常在我们进食的时候会有较多的说话,但今天大家都只是为了实际需要的事情才说了几句话。作为第一天,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对此感到很高兴。看见大家这样努力,我打算提供多些如何持续保持正念的方法给大家。

  

  第一个建议是─—你们之中有些同修已经在做的─—把动作放慢下来。大家都知道,当我们坐在一辆开得很快的汽车时,是不可能看清楚四周的东西的。如果你想很敏锐、很清晰地看清楚周围的事物,那么车子须要驶得很慢。所以,唯有我们放慢下来,我们才能时时刻刻都很敏锐、很清晰地看到我们身心的状况;同样地,我们也能很敏锐、很清晰地看到外边的事物。与此相关的是,当放慢下来和正念越来越持续时,我们便能够观察到在行事之前的动机。我们做事情总是太急太快,所以我们难于把捉在行事之前的动机。随着越来越多的动机观察,你会发觉到会有越来越多的正念。所以,观察动机跟修习正念是有关连的。把捉动机有多方面的益处,尤其是对于处理日常生活的事务,它令我们不会仓卒行事。当我们说话之前,如果能够把捉着自己,无论说什么,相信也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说些没有益处、不善的语言说话。同样地,在行动之前,如果我们能稍停下来,尝试看看我们的动机及看看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一件事情的话,我们的行为自然会有所改变。

  

  有一次佛陀问小罗罗:“镜子的作用是什么呢?”小罗罗说:“镜子的作用是反照我们自己。”佛陀接着说:“同样地,我们应在说话和行事之前反照一下自己。”然而修习这种反照必须要有正念,在行动之前稍为想一想。

  

  观察动机另一方面的益处,是它能使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的真正意图。因此它使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它也使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正面和负面。既观察自己的正面也观察自己的负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念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是体验当下。虽然我们的身体在这里,但心可能在别处。即使大家在听着我的说话,你的身体在这里,但心可能已经回到香港市区去。所以,唯有正念的帮助,我们的身心才能活在当下,我们才能完全体验当下的每一刻。

  

  当自己的心不在当下的时候,有正念地觉知到心不在当下也是重要的。我们只需知道:“现在我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想着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或将来的事情。”通常这些思想是没有意识和不自觉地进行的,而当这些思想在没有意识和不自觉地进行时,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是如何给自己制造苦恼,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思想怎样给我们的内心制造情绪。所以通过这种修习,我们能够培育出─—我不喜欢用“控制”这个字眼─—调御我们内心的能力。通常我们是被思想所控制的,修习这方法,我们将培育出调御内心的能力。

  

  正念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是我们能够运用正念去探索、去观察、去学习、去明白我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事情。所以,当你在经历身体上的痛楚时,你可运用正念去探索痛楚的实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痛楚的时候,我们只会想着去避开它,因为它是令人不快的。痛楚是人生之中无可避免的,如果我们逃避它,我们便不能从痛楚中学习。所以,运用正念、利用这观察的能力,我们能靠自己的力量对自己的身心有多方面的发现。

  

  正如我在之前的讲座中说过的,如果你能在这个禅修营中探索、观察和学习的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够继续这样做。因此,我们能向任何东西学习,我们能向任何人学习,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我们应以开放、谦虚的态度,尝试去学习、去探索,那么禅修便会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正如我说过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你的导师。

  

  正念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它自然会带来合符道德和戒行的生活方式,这对修行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当你在这里的时候如果有正念的话,你的行为举止会有什么改变呢?即使一些小事情,例如开门和关门,我们学习慢慢地做,有觉知地做,尽量做到不会打扰周围的人。你可看到当有正念时,自己的行为会怎样带来改变。我们做饭或摆放碗筷的时候,同样会尝试不打扰其他的人。这是禅修之中非常重要的地方:学习对身边的人怀有一分关心,一分体贴。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关心他人,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理会对别人的影响。

  

  正念另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帮助我们开展自信。因为以正念,以自己的努力,我们能够解决很多自己的问题,于是我们变得对自己有信心及信赖自己。之后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不去埋怨别人和四周的环境。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抉择承担全部责任,这是佛陀很强调的。我在康提( Kandy)一所佛教学校读书,学校里有一句巴利文的座右铭,读起来很美妙:“ atta hi attanonatho”它的意思是“自助是最好的帮助”。

  

  正念是修行的关键,所以佛陀称正念是“唯一的道路”。

  

  现在我想谈谈有关精进方面的问题。我们要避免两个极端:过度努力或完全不作努力。经中有些很美丽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其中之一是,在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很努力修习行禅,甚至连脚底也行出血来。佛陀和他谈话的时候知道他从前是一位琴师,于是佛陀问他:“琴弦如果调得太松或太紧的话,音质会怎样呢?” 那位比丘回答:“琴弦不应调得太松,也不应调得太紧。”这便是称为“中道”的精进。

  

  另一个比喻是,佛陀说当你想捉住一只小鸟的时候,如果捉得太紧的话,你可能会弄死它;但如果捉得太松的话,它可能会逃脱。所以这种中道的精进可以称为不刻意的精进。

  

  当我们过分精进时会怎么样呢?自然会有紧张,你可能会头痛,可能会觉得疲倦,可能会觉得烦躁及失望。在一个强烈的期望推动下,你会过分精进,而以这态度来修习的话,你永远不能达到你的期望。你还会因此而感到很糟糕,给自己减号,开始憎恨自己等等。但如果你完全不作努力又会怎么样呢?你可能会觉得想睡觉、昏沈,你也许会像在梦中那般的状态。

  

  在这方面同样是需要经过学习,经过探查,经过观察,你才能知道你是否有足够的精进,是否精进过度还是完全没有精进。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多加一些精进力的,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放松下来。一个能帮助我们的方法──正如我所强调的──就是经常保持一个禅修的心。若能这样的话,即使你在佛殿外,不是在坐禅时,你都会很自然,在一个不刻意的精进之中。

  

  有一点很有趣。多年来,我发现文化差异对努力和放松这两者会有不同的影响。通常来说,当我遇到西方人的时候,会发觉他们过分精进,所以我跟他们说放松下来及轻松一点;但是斯里兰卡人正好相反,他们过分放松,所以对某些斯里兰卡人来说,我需要去策励他们。我很好奇想知道你们是属于哪类别的人。

  

  S.K. :大多数人过分精进,有些人不够精进。

  

  导师:大多数人过分精进。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文化是鼓励人们一定要得到成就吧。当你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一般来说,你必须努力。你尝试做到事事完美,然而危险的地方是它会带来紧张。我认为尽量做到事事完美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种好的质素。但若因这种质素而带来紧张及自我憎恨就没有益处了。对于那些不够精进的人来说,他们必须知道自己精进不足及需要作出中道的精进。

  

  现在我想谈谈这里的时间表及略提一下一些修习的要点。禅修应在早上四时三十分当我们听到起床钟的时候开始,因为当你听到钟声时,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之后,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些苦恼的事情,同样地,看看自己能否观察所发生的事情。这将会是坐禅之前很好的准备功夫。

  

  跟着下来我想谈谈有关进食的问题,怎样使进食成为禅修的一种。正如大家都知道的,进食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尝试活在吃的当下。进食是我们生活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机械式地进食,有时候我们甚至连自己正在吃些什么也不知道。

  

  在进食前,我建议花一些时间对为我们准备饭菜的人感恩。在上座部佛教国家里,这种感恩是很强调的。正如我在讲座之中提过,你会因此而开展这重要的感恩质素。

  

  在我们进食的时候,很多时会有思想生起。这时如果你有正念的话,你就像坐禅的时候那样,觉知所生起的思想,让思想离去及返回进食那里。

  

  有一点我们应特别下功夫的,就是咀嚼我们的食物。如果我们能觉醒地咀嚼食物的话,它甚至有助于我们的消化。还有,我们会发觉不需要吃太多的食物。因为当我们觉醒地进食时,即使很少的食物也能饱肚。

  

  另一点要强调的,是品尝食物的味道。在整个进食过程中,哪个时候我们才真正尝到食物的味道呢?我希望大家去体会及探索一下,在哪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尝到食物的味道。

  

  另一点是吞咽食物。请觉醒地吞下食物。

  

  另一点是在进食时,我们对食物的反应。我们会喜欢某些食物,不喜欢某些食物,也对某些食物既不算喜欢也没有不喜欢。这些习惯上的反应是一种强烈的习气。所以,即使我们不去改变这些习惯,至少我们也要觉知自己对食物的反应,这已经是很有用的。

  

  另…

《1998年 禅修营第一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