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居士禅修講錄
1998年10月15日晚上 大嶼山地塘仔華嚴閣 南傳佛教叢書編譯組譯
禅修營第一天
導師:我感到很高興,禅修營才第一天,但這裏的氣氛已經令我很感動,我感到十分鼓舞。當我們一起坐禅的時候,佛殿裏有一種美妙的甯靜氣氛。還有,我看到大家在離開佛殿的時候仍然保持著正念。通常在我們進食的時候會有較多的說話,但今天大家都只是爲了實際需要的事情才說了幾句話。作爲第一天,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對此感到很高興。看見大家這樣努力,我打算提供多些如何持續保持正念的方法給大家。
第一個建議是─—你們之中有些同修已經在做的─—把動作放慢下來。大家都知道,當我們坐在一輛開得很快的汽車時,是不可能看清楚四周的東西的。如果你想很敏銳、很清晰地看清楚周圍的事物,那麼車子須要駛得很慢。所以,唯有我們放慢下來,我們才能時時刻刻都很敏銳、很清晰地看到我們身心的狀況;同樣地,我們也能很敏銳、很清晰地看到外邊的事物。與此相關的是,當放慢下來和正念越來越持續時,我們便能夠觀察到在行事之前的動機。我們做事情總是太急太快,所以我們難于把捉在行事之前的動機。隨著越來越多的動機觀察,你會發覺到會有越來越多的正念。所以,觀察動機跟修習正念是有關連的。把捉動機有多方面的益處,尤其是對于處理日常生活的事務,它令我們不會倉卒行事。當我們說話之前,如果能夠把捉著自己,無論說什麼,相信也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說些沒有益處、不善的語言說話。同樣地,在行動之前,如果我們能稍停下來,嘗試看看我們的動機及看看爲什麼我們會做這一件事情的話,我們的行爲自然會有所改變。
有一次佛陀問小羅羅:“鏡子的作用是什麼呢?”小羅羅說:“鏡子的作用是反照我們自己。”佛陀接著說:“同樣地,我們應在說話和行事之前反照一下自己。”然而修習這種反照必須要有正念,在行動之前稍爲想一想。
觀察動機另一方面的益處,是它能使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爲的真正意圖。因此它使我們能夠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它也使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正面和負面。既觀察自己的正面也觀察自己的負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念另一個重要的地方是體驗當下。雖然我們的身體在這裏,但心可能在別處。即使大家在聽著我的說話,你的身體在這裏,但心可能已經回到香港市區去。所以,唯有正念的幫助,我們的身心才能活在當下,我們才能完全體驗當下的每一刻。
當自己的心不在當下的時候,有正念地覺知到心不在當下也是重要的。我們只需知道:“現在我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想著已經過去了的事情或將來的事情。”通常這些思想是沒有意識和不自覺地進行的,而當這些思想在沒有意識和不自覺地進行時,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是如何給自己製造苦惱,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思想怎樣給我們的內心製造情緒。所以通過這種修習,我們能夠培育出─—我不喜歡用“控製”這個字眼─—調禦我們內心的能力。通常我們是被思想所控製的,修習這方法,我們將培育出調禦內心的能力。
正念另一個重要的地方,是我們能夠運用正念去探索、去觀察、去學習、去明白我們正在經曆的任何事情。所以,當你在經曆身體上的痛楚時,你可運用正念去探索痛楚的實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遇到痛楚的時候,我們只會想著去避開它,因爲它是令人不快的。痛楚是人生之中無可避免的,如果我們逃避它,我們便不能從痛楚中學習。所以,運用正念、利用這觀察的能力,我們能靠自己的力量對自己的身心有多方面的發現。
正如我在之前的講座中說過的,如果你能在這個禅修營中探索、觀察和學習的話,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能夠繼續這樣做。因此,我們能向任何東西學習,我們能向任何人學習,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我們應以開放、謙虛的態度,嘗試去學習、去探索,那麼禅修便會成爲一件有趣的事情。正如我說過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學習的對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是你的導師。
正念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它自然會帶來合符道德和戒行的生活方式,這對修行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當你在這裏的時候如果有正念的話,你的行爲舉止會有什麼改變呢?即使一些小事情,例如開門和關門,我們學習慢慢地做,有覺知地做,盡量做到不會打擾周圍的人。你可看到當有正念時,自己的行爲會怎樣帶來改變。我們做飯或擺放碗筷的時候,同樣會嘗試不打擾其他的人。這是禅修之中非常重要的地方:學習對身邊的人懷有一分關心,一分體貼。現在人們變得越來越不關心他人,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理會對別人的影響。
正念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幫助我們開展自信。因爲以正念,以自己的努力,我們能夠解決很多自己的問題,于是我們變得對自己有信心及信賴自己。之後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不去埋怨別人和四周的環境。我們對自己的行爲,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抉擇承擔全部責任,這是佛陀很強調的。我在康提( Kandy)一所佛教學校讀書,學校裏有一句巴利文的座右銘,讀起來很美妙:“ atta hi attanonatho”它的意思是“自助是最好的幫助”。
正念是修行的關鍵,所以佛陀稱正念是“唯一的道路”。
現在我想談談有關精進方面的問題。我們要避免兩個極端:過度努力或完全不作努力。經中有些很美麗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其中之一是,在佛世時有一位比丘很努力修習行禅,甚至連腳底也行出血來。佛陀和他談話的時候知道他從前是一位琴師,于是佛陀問他:“琴弦如果調得太松或太緊的話,音質會怎樣呢?” 那位比丘回答:“琴弦不應調得太松,也不應調得太緊。”這便是稱爲“中道”的精進。
另一個比喻是,佛陀說當你想捉住一只小鳥的時候,如果捉得太緊的話,你可能會弄死它;但如果捉得太松的話,它可能會逃脫。所以這種中道的精進可以稱爲不刻意的精進。
當我們過分精進時會怎麼樣呢?自然會有緊張,你可能會頭痛,可能會覺得疲倦,可能會覺得煩躁及失望。在一個強烈的期望推動下,你會過分精進,而以這態度來修習的話,你永遠不能達到你的期望。你還會因此而感到很糟糕,給自己減號,開始憎恨自己等等。但如果你完全不作努力又會怎麼樣呢?你可能會覺得想睡覺、昏沈,你也許會像在夢中那般的狀態。
在這方面同樣是需要經過學習,經過探查,經過觀察,你才能知道你是否有足夠的精進,是否精進過度還是完全沒有精進。有些時候我們是需要多加一些精進力的,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放松下來。一個能幫助我們的方法──正如我所強調的──就是經常保持一個禅修的心。若能這樣的話,即使你在佛殿外,不是在坐禅時,你都會很自然,在一個不刻意的精進之中。
有一點很有趣。多年來,我發現文化差異對努力和放松這兩者會有不同的影響。通常來說,當我遇到西方人的時候,會發覺他們過分精進,所以我跟他們說放松下來及輕松一點;但是斯裏蘭卡人正好相反,他們過分放松,所以對某些斯裏蘭卡人來說,我需要去策勵他們。我很好奇想知道你們是屬于哪類別的人。
S.K. :大多數人過分精進,有些人不夠精進。
導師:大多數人過分精進。也許是因爲這裏的文化是鼓勵人們一定要得到成就吧。當你生活在這種文化之中,一般來說,你必須努力。你嘗試做到事事完美,然而危險的地方是它會帶來緊張。我認爲盡量做到事事完美是沒有問題的,那是一種好的質素。但若因這種質素而帶來緊張及自我憎恨就沒有益處了。對于那些不夠精進的人來說,他們必須知道自己精進不足及需要作出中道的精進。
現在我想談談這裏的時間表及略提一下一些修習的要點。禅修應在早上四時叁十分當我們聽到起床鍾的時候開始,因爲當你聽到鍾聲時,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你去觀察自己的內心。之後,你可能還會遇到一些苦惱的事情,同樣地,看看自己能否觀察所發生的事情。這將會是坐禅之前很好的准備功夫。
跟著下來我想談談有關進食的問題,怎樣使進食成爲禅修的一種。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進食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嘗試活在吃的當下。進食是我們生活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是機械式地進食,有時候我們甚至連自己正在吃些什麼也不知道。
在進食前,我建議花一些時間對爲我們准備飯菜的人感恩。在上座部佛教國家裏,這種感恩是很強調的。正如我在講座之中提過,你會因此而開展這重要的感恩質素。
在我們進食的時候,很多時會有思想生起。這時如果你有正念的話,你就像坐禅的時候那樣,覺知所生起的思想,讓思想離去及返回進食那裏。
有一點我們應特別下功夫的,就是咀嚼我們的食物。如果我們能覺醒地咀嚼食物的話,它甚至有助于我們的消化。還有,我們會發覺不需要吃太多的食物。因爲當我們覺醒地進食時,即使很少的食物也能飽肚。
另一點要強調的,是品嘗食物的味道。在整個進食過程中,哪個時候我們才真正嘗到食物的味道呢?我希望大家去體會及探索一下,在哪個時候我們才是真正嘗到食物的味道。
另一點是吞咽食物。請覺醒地吞下食物。
另一點是在進食時,我們對食物的反應。我們會喜歡某些食物,不喜歡某些食物,也對某些食物既不算喜歡也沒有不喜歡。這些習慣上的反應是一種強烈的習氣。所以,即使我們不去改變這些習慣,至少我們也要覺知自己對食物的反應,這已經是很有用的。
另…
《1998年 禅修營第一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