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點關于食物的,是食物的分量。佛陀再次建議修行者避免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吃得太多,另一個極端是吃得太少。所以在食量方面,同樣地跟從中道。在進食的時候,我們怎樣找出一個適當的分量呢?大家有建議嗎?
G.C.:進食時,我們去感覺胃部的感覺,肚子飽的時候會有一種感覺。
導師:是的。換句話說,當進食時,我們須要聆聽自己的身體。如果我們能聆聽自己身體的感覺──正如你剛才所說──你便能夠找出自己適中的食量。培育對身體的覺知是十分有幫助的。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修習,是去觀察我們怎樣抉擇食物──喝水或阿華田,還是兩樣都喝?吃一碗還是兩碗飯?如果你知道自己是怎樣作出這些抉擇,那是很有趣的。同樣地,如果你能覺察這些動機的話,這也是很有意思的。這顯示出,即使是進食一件這麼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有正念地做,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不過所有這些學習,所有這些探索,都需要內心甯靜地來進行。
正如我提過,當進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修習慈心,顧及到其他與你一起進食的人。當有需要時,盡量去幫助需要幫忙的人。慈心是一種很重要的質素,而我們能在甯靜之中,甚至在進食之中來培育慈心的質素。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能從細小的行爲中來修習慈心──不一定要大的事情。即使是這些細小的事情,我們也能從中開發自己的心靈質素。事實上,當我在進食的時候,很多人對我的關懷使我很感動,大家對我呵護備至,我感到被當作小孩子一樣。有時我是樂于被當作小孩子的,然而大家也應該學習在小事情上同樣關懷其他的人。
關于工作禅方面,我在之前的講座提過,我們可視工作禅是慈心的行動。我們能從工作禅中培育出很多質素:付出,慷慨,跟人合作時的耐性等等。如果你能視工作和禅修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的話,你便很容易將禅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我想談談有關個別戶外禅修這個環節。我們是很少有機會獨處的,所以,有時候找些時間給自己一個人獨處是很有用的。在獨處時看看我們怎樣跟自己相處,有些人似乎不喜歡跟自己相處,短短幾分鍾也受不住。這顯示出他們發現不到自己是個有趣的人,只是一個乏味的人。若是這樣的話,和自己有一個聯系是十分重要的,看看你能否像對待一位好朋友般對待自己。
我們很依賴外物帶給我們喜樂,我稱這些外物爲玩具。雖然我們已經長大,但仍有我們的玩具,當沒有這些玩具時,我們便會完全迷失。也許在我們整個生命中都像小孩子一樣。小孩子的心常想著下一件玩具好玩,而覺得手頭上的玩具不好玩,因此要經常轉換新的玩具。我們畢生都在轉換新玩具。所以我認爲禅修是學習將自己成爲自己的一件玩具,這樣你會覺得和自己相處是很有趣味的,覺得自己是很好玩的。我們可以欣賞一幕一幕在心裏上演的戲劇,不需觀看外在的電視機,我們可以觀看心裏的電視來逗樂自己,它還有很多頻道呢!這是有關個別戶外禅修的其中一點。
另一點是學習利用大自然來喚醒我們的感官。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只用一種感官,這就是思想(意根)。根據佛教的心理學,思想是第六個感官,我們還有其他的感官,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它們。所以,我們可以透過看東西來喚醒視覺感官──看看花朵,看看一些細小的東西,看看天空,看看白雲。事實上,我們能以這方法來培育定。我認識一些禅修者,他們發現這方法比起出入息念較容易令內心安住下來。他們能夠透過看東西來體驗當下,完全覺知到所看到的東西。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東西時,內心是怎麼樣的呢?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當看到美麗的山,美麗的花,美麗的鳥時,內心會怎麼樣?
N.A.:我們會有喜悅。
導師:正是這樣。事實上,佛教經文有多處關于看到美麗事物的記載。有一次,佛陀和他的大弟子阿難一起步行到某一處地方時,佛陀說:“看看後面我們經過的地方,風景多美麗啊!”在巴利文佛典中,有一部經是專門描述一些比丘和比丘尼是怎樣開悟的。他們當中有些人描述大自然的美,讀來實在令人感到鼓舞。由于他們多數都是在森林裏生活,所以他們能夠看到大自然;而我們居住在城市,居住在大都市,所以看不到大自然。我們對大自然的美失去了敏銳的觸覺,我們失去了觀賞大自然的好機會。
另一個建議可在個別戶外禅修時去做的,便是自己一人獨自禅修。當我們在這裏一起坐禅的時候,你沒有足夠的自由和空間獨自去體驗,獨自去探索。所以,當你獨自禅修的時候,你便可以自由去探索、去觀察、去學習。在這段時間裏,我也鼓勵大家去反思一些課題。
每天我們有兩節個別戶外禅修的時間,在這些時段我會個別會見禅修者。每一節我能會見叁個人,所以我每一天能個別會見六位禅修者。我希望和你們每一位會面。我不想用“會見”這個詞語,大家來是和我一起傾談,一起探討。如果你想和我傾談,可在黑板上寫下你的名字;而如果你需要傳譯的話,請寫下這個需要。
以上是有關時間表的問題,以下我告訴大家在往後數天裏我們的修習。我的安排是這樣的:每一天我們都選一個禅修的要點來作重點修習,這不是說你可在第二天便忘記它,而是運用一整天將這個禅修要點作爲重點來修習。明天,讓我們以正念作爲修習的主題,無論在這裏或在外邊,讓我們爲培育正念而作出努力。
也許在下一天,我們可以嘗試運用正念放在一個對象之上:當我們在坐禅時,那對象可以是呼吸;當我們在進食時,對象是所吃的東西;當我們步行和站立時,對象便是步行和站立;當我們在大自然時,運用正念很專心,很敏銳地觀看或聆聽。
跟著的另一天,也許我們可以用一整天來修習慈心禅。那天我們會嘗試去治療自己的心靈創傷:學習原諒自己,原諒別人。我們將會嘗試逐步開放內心來面對自己,及逐步開放內心來面對別人。
然後也許在另一天,我們會嘗試和愉快及不愉快的情緒相處,尤其是運用一些方法去對治不愉快的情緒。
也許我們可利用其中一天來處理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相處。無論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禅修營中,這都是很重要的。
剩下的日子,我們會切實地去體驗兩種十分重要的“觀慧”──無常及無我。我們也能明白到各種不同的修習要點是怎樣互相關連的。
對于剛才提到的事情有沒有任何問題呢?
E.L.:我們在對治思想的時候,是不是要令自己沒有思想呢?
導師:不是。主要是和思想相處。但我想強調,當我們和思想相處時,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思想和思想之間會有間隙和空間,這是一種有趣的修習。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無常、無我等觀慧不能在有思想的時候生起。關于這部分我們會用一兩天的時間來作重點修習。然而,我們每一天都應開放自己的心靈給思想。
念誦
如果沒有其他的事情,我們可以做一些念誦。S.H.的念誦很動聽,尤其是念誦《法句經》第一首偈的時候。也許明天我們可以把這首偈翻譯過來,它強調心的重要性,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偈。這段念誦比較長,今天我們嘗試只是聆聽S.H.獨誦,透過聆聽來體驗當下是很舒暢,很美妙的。慢慢地,大家學會了,那便可以一起念,那將會是很美妙的。
在開始念誦之前,讓我們在心裏製造一些空間給各種聲音。……
我們能夠聽到一些滴水的聲音。……
狗吠的聲音。……
昆蟲在念誦的聲音。……
在聲音的幫助下來體驗當下。……
風的聲音。……
在這短短的數分鍾,能否少些思想出現或沒有思想地去聆聽各種聲音呢?
慈心禅
[坐禅中的導引]
讓我們視自己爲自己最好的朋友。……嘗試真正去感受一下,感受身體的每個部分,感受你整個人。……
身爲自己最好的朋友,你能否信賴自己和對自己有信心呢?……
學習開放內心來對待自己。……
現在讓我們把這善意的感覺擴散開去,擴散至佛殿中每個人的身上。……視佛殿每一個人爲善知識,崇高的朋友。……
能夠和一班善知識在這裏一起甯靜地坐禅,我們能否對這一刻生起感恩之心呢?……
[響磬]
願你們睡得安甯及安甯地醒來。
如果有人想在這裏或外面繼續禅修的話,很歡迎你們這樣做。讓我們充分利用在這裏的時間吧。多謝各位。
《1998年 禅修營第一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