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点关于食物的,是食物的分量。佛陀再次建议修行者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吃得太多,另一个极端是吃得太少。所以在食量方面,同样地跟从中道。在进食的时候,我们怎样找出一个适当的分量呢?大家有建议吗?
G.C.:进食时,我们去感觉胃部的感觉,肚子饱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
导师:是的。换句话说,当进食时,我们须要聆听自己的身体。如果我们能聆听自己身体的感觉──正如你刚才所说──你便能够找出自己适中的食量。培育对身体的觉知是十分有帮助的。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修习,是去观察我们怎样抉择食物──喝水或阿华田,还是两样都喝?吃一碗还是两碗饭?如果你知道自己是怎样作出这些抉择,那是很有趣的。同样地,如果你能觉察这些动机的话,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显示出,即使是进食一件这么简单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有正念地做,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不过所有这些学习,所有这些探索,都需要内心宁静地来进行。
正如我提过,当进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修习慈心,顾及到其他与你一起进食的人。当有需要时,尽量去帮助需要帮忙的人。慈心是一种很重要的质素,而我们能在宁静之中,甚至在进食之中来培育慈心的质素。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能从细小的行为中来修习慈心──不一定要大的事情。即使是这些细小的事情,我们也能从中开发自己的心灵质素。事实上,当我在进食的时候,很多人对我的关怀使我很感动,大家对我呵护备至,我感到被当作小孩子一样。有时我是乐于被当作小孩子的,然而大家也应该学习在小事情上同样关怀其他的人。
关于工作禅方面,我在之前的讲座提过,我们可视工作禅是慈心的行动。我们能从工作禅中培育出很多质素:付出,慷慨,跟人合作时的耐性等等。如果你能视工作和禅修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的话,你便很容易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我想谈谈有关个别户外禅修这个环节。我们是很少有机会独处的,所以,有时候找些时间给自己一个人独处是很有用的。在独处时看看我们怎样跟自己相处,有些人似乎不喜欢跟自己相处,短短几分钟也受不住。这显示出他们发现不到自己是个有趣的人,只是一个乏味的人。若是这样的话,和自己有一个联系是十分重要的,看看你能否像对待一位好朋友般对待自己。
我们很依赖外物带给我们喜乐,我称这些外物为玩具。虽然我们已经长大,但仍有我们的玩具,当没有这些玩具时,我们便会完全迷失。也许在我们整个生命中都像小孩子一样。小孩子的心常想着下一件玩具好玩,而觉得手头上的玩具不好玩,因此要经常转换新的玩具。我们毕生都在转换新玩具。所以我认为禅修是学习将自己成为自己的一件玩具,这样你会觉得和自己相处是很有趣味的,觉得自己是很好玩的。我们可以欣赏一幕一幕在心里上演的戏剧,不需观看外在的电视机,我们可以观看心里的电视来逗乐自己,它还有很多频道呢!这是有关个别户外禅修的其中一点。
另一点是学习利用大自然来唤醒我们的感官。大部分的时间我们只用一种感官,这就是思想(意根)。根据佛教的心理学,思想是第六个感官,我们还有其他的感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它们。所以,我们可以透过看东西来唤醒视觉感官──看看花朵,看看一些细小的东西,看看天空,看看白云。事实上,我们能以这方法来培育定。我认识一些禅修者,他们发现这方法比起出入息念较容易令内心安住下来。他们能够透过看东西来体验当下,完全觉知到所看到的东西。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时,内心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当看到美丽的山,美丽的花,美丽的鸟时,内心会怎么样?
N.A.:我们会有喜悦。
导师:正是这样。事实上,佛教经文有多处关于看到美丽事物的记载。有一次,佛陀和他的大弟子阿难一起步行到某一处地方时,佛陀说:“看看后面我们经过的地方,风景多美丽啊!”在巴利文佛典中,有一部经是专门描述一些比丘和比丘尼是怎样开悟的。他们当中有些人描述大自然的美,读来实在令人感到鼓舞。由于他们多数都是在森林里生活,所以他们能够看到大自然;而我们居住在城市,居住在大都市,所以看不到大自然。我们对大自然的美失去了敏锐的触觉,我们失去了观赏大自然的好机会。
另一个建议可在个别户外禅修时去做的,便是自己一人独自禅修。当我们在这里一起坐禅的时候,你没有足够的自由和空间独自去体验,独自去探索。所以,当你独自禅修的时候,你便可以自由去探索、去观察、去学习。在这段时间里,我也鼓励大家去反思一些课题。
每天我们有两节个别户外禅修的时间,在这些时段我会个别会见禅修者。每一节我能会见三个人,所以我每一天能个别会见六位禅修者。我希望和你们每一位会面。我不想用“会见”这个词语,大家来是和我一起倾谈,一起探讨。如果你想和我倾谈,可在黑板上写下你的名字;而如果你需要传译的话,请写下这个需要。
以上是有关时间表的问题,以下我告诉大家在往后数天里我们的修习。我的安排是这样的:每一天我们都选一个禅修的要点来作重点修习,这不是说你可在第二天便忘记它,而是运用一整天将这个禅修要点作为重点来修习。明天,让我们以正念作为修习的主题,无论在这里或在外边,让我们为培育正念而作出努力。
也许在下一天,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正念放在一个对象之上:当我们在坐禅时,那对象可以是呼吸;当我们在进食时,对象是所吃的东西;当我们步行和站立时,对象便是步行和站立;当我们在大自然时,运用正念很专心,很敏锐地观看或聆听。
跟着的另一天,也许我们可以用一整天来修习慈心禅。那天我们会尝试去治疗自己的心灵创伤:学习原谅自己,原谅别人。我们将会尝试逐步开放内心来面对自己,及逐步开放内心来面对别人。
然后也许在另一天,我们会尝试和愉快及不愉快的情绪相处,尤其是运用一些方法去对治不愉快的情绪。
也许我们可利用其中一天来处理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相处。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禅修营中,这都是很重要的。
剩下的日子,我们会切实地去体验两种十分重要的“观慧”──无常及无我。我们也能明白到各种不同的修习要点是怎样互相关连的。
对于刚才提到的事情有没有任何问题呢?
E.L.:我们在对治思想的时候,是不是要令自己没有思想呢?
导师:不是。主要是和思想相处。但我想强调,当我们和思想相处时,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思想和思想之间会有间隙和空间,这是一种有趣的修习。虽然如此,这并不表示无常、无我等观慧不能在有思想的时候生起。关于这部分我们会用一两天的时间来作重点修习。然而,我们每一天都应开放自己的心灵给思想。
念诵
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我们可以做一些念诵。S.H.的念诵很动听,尤其是念诵《法句经》第一首偈的时候。也许明天我们可以把这首偈翻译过来,它强调心的重要性,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偈。这段念诵比较长,今天我们尝试只是聆听S.H.独诵,透过聆听来体验当下是很舒畅,很美妙的。慢慢地,大家学会了,那便可以一起念,那将会是很美妙的。
在开始念诵之前,让我们在心里制造一些空间给各种声音。……
我们能够听到一些滴水的声音。……
狗吠的声音。……
昆虫在念诵的声音。……
在声音的帮助下来体验当下。……
风的声音。……
在这短短的数分钟,能否少些思想出现或没有思想地去聆听各种声音呢?
慈心禅
[坐禅中的导引]
让我们视自己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尝试真正去感受一下,感受身体的每个部分,感受你整个人。……
身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你能否信赖自己和对自己有信心呢?……
学习开放内心来对待自己。……
现在让我们把这善意的感觉扩散开去,扩散至佛殿中每个人的身上。……视佛殿每一个人为善知识,崇高的朋友。……
能够和一班善知识在这里一起宁静地坐禅,我们能否对这一刻生起感恩之心呢?……
[响磬]
愿你们睡得安宁及安宁地醒来。
如果有人想在这里或外面继续禅修的话,很欢迎你们这样做。让我们充分利用在这里的时间吧。多谢各位。
《1998年 禅修营第一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