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真正道法。四摄六度等。如是精进。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若心得法喜者。即进修道法。工夫深造。与真法相应。心得法喜。慧照分明。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计断计常。著空著有。皆颠倒也。住真实之法而生喜。名喜觉分。
《解》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讲)四除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者。诸见。即身边邪见戒五利使。烦恼。即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五利使属见惑。迅速敏捷故利。五钝使属思惑。纡回迟缓故钝。此十使是造业受报之因。能使众生。受轮回生死之苦。故名使。断除十使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之惑。此惑无有自体。故曰虚伪。不损真正善根者。以无漏智为真正善根。智能断惑。其智不损。如日光能破暗。其光不损。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谓所见念著之境。此境本来无有。慧照分明。善能觉了。所舍之境。举体虚妄。因念著故。似现前境。乃由意识所变。故曰不实。既已了知。永不追忆。如人所见梦中之境。梦时妄生爱著。醒觉之后。了知虚伪。无有真实。故不追忆。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禅有多种。外道禅。修无心定。用强制力。将第六意识。伏而不行。生无想天。寿五百劫。初半劫。用功入无想定。能经四百九十九劫。如夹冰鱼。虽然不动。冰融复活。迨最后半劫。定力一失。妄想复起。因谤三宝。堕落地狱。○有漏禅。如四禅四空诸天。各皆有定。若未得灭受想定。不能了生死。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如郁头蓝弗。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三界极顶。舍报之后。堕作飞狸之身。此定觉分。慧照分明。善能觉了。如上诸禅。悉皆虚假。非真实定。不生爱见味著。名定觉分。
《解》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讲)七念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即修出离世间。了脱生死之道。三十七品。出世道也。修此道时。慧照分明。善能觉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平。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一样高低长短。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而审察提起。不令沉没。成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收摄任持。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名念觉分。
《解》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讲)八圣道分。圣者正也。亦名八正道。由前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槃曰道。共有八种。一正见。修无漏行观者。即苦集灭道四谛。每谛有四行观。合为十六行观。详在三藏法数。恐繁不录。修此行观。不至漏落生死轮回。故称无漏行观。慧眼分明。见理正确。名正见。
二正思惟。以无漏心。即四谛智。总名一切智心。以无漏心。相应思惟者。不是识心思惟。乃是无漏心相应之思惟。动发觉知筹量者。依四谛智。动发四谛观。觉知筹量四谛境。为令观智增长。断惑证真。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解》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讲)三正语。以无漏慧。除四邪命者。一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力。二维口食。谓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三仰口食。谓仰观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上四种。邪心求利。以活身命。多有口业。摄诸口业者。即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四正业。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凡不正之行。皆名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即修清净梵行。如楞严经云。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名正业。
五正命。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一诈现异相奇特。以奸诈为怀。示现异相。与人不同。如不食五谷。卧刺投灰。诸奇特事。冀人信仰。二自说功德。诱动人心。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占卜相命。报吉谈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此二可知。此五种亦皆邪心取利。以自活命。故名五邪命。住清净正命中者。以道自活。而全法身慧命。名正命。
《解》以无漏慧相应。勤行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讲)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倦不怠。行契于智。谓之相应。名正精进。
七正念。以无漏慧相应。除诸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之正道。及万行庄严之助道法。名正念。
八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正定。远离不定。及邪定。与有漏禅定等。名正定。
《解》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讲)此料简道品。先约四教简。后约四土简。道品即四谛中道谛也。通大小乘。乃如来妙智。对机所施之教法。如医师之因病设药。修行道品。如服药除病也。
天台宗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四教各有四谛。故道品须约四教料简。极乐世界。十方往生者众。机当不一。若约夙种而论。当有四教道品修法之差别。
一藏教。即三藏教。四阿含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小乘学者。依此而修。故名藏教。约事立名。后三教大乘。约理立名。藏教诠生灭四谛。苦谛。则生住灭三相流迁。集谛。则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道谛。则对治易夺。灭谛。则灭有还无。净土众生。若小种先熟者。定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
二通教。为大乘初门。钝根人通前藏教。利根人通后别圆。故名通教。诠无生四谛。苦谛如幻如化。无逼迫相。集谛。如幻如化。无和合相。道谛不二相。灭谛无生相。净土众生。若是通教机。定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
三别教。独菩萨法。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诠无量四谛。苦谛。有无量相。十界果报不同故。集谛。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谛。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灭谛。诸波罗密不同故。净土众生。若是别教机。定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
四圆教。三谛圆融。圆修圆证。故名圆教。诠无作四谛。苦谛。五阴本如来藏。无苦可离。集谛。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道谛。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灭谛。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净土众生。若是圆教机。定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讲)前约四教简道品。此约四土简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以小乘偏真。而不圆满。故名半字法门。对大乘通别圆。满字法门而说。净土浊轻者。以净土本无五浊。因娑婆众生。生彼国土。故有浊轻。似不必用者。若为小种先熟。则暂用之。若无小种。不必常用也。
《解》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讲)名大乘初门者。为别圆二教初门也。声闻缘觉菩萨。小中大三乘。同闻共禀而修。同居净土众生。有具见思惑者。故多说无生道品也。
《解》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讲)名独菩萨法者。非三乘共禀。惟菩萨独修之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实报寂光二土。则不用别教道品也。
《解》圆(教)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讲)名无上佛法者。第一义谛也。最尊最上。无有何法能加其上。如有利根之者。于四种净土。悉皆得闻。因四土圆融故。如是方是极乐净宗。总论四土。同居则具四教。方便但具别圆。实报唯圆教。寂光惟是一心。无教不教。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讲)如是。指法之辞。指根力觉道四科。等者。等念处正勤。如意足。及余四摄法等。四摄者。一布施。众生无缘不能度。先以布施。结众生之缘。二爱语。以柔软语。令众生乐闻。易于受度。三利行。行种种饶益行以利众生。四同事。和光同尘。欲施教化。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以此四法。摄取众生。故名四摄法。
六度者。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诸恶。三忍辱度嗔恨。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悭贪等六蔽。是众生心病。六度是如来法药。以法药对治心病。自可药到病除。
十力者。如来所有十种智力。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业得乐报。因果相契。为是处。作恶业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诸业。或善不善。漏无漏等。○三定智力。知诸禅三昧。世间禅。四禅四空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出世上上禅。○四根智力。知诸众生。诸根上下。随机施教。○五欲智力。知他众生。种种乐欲。各各不同。○六界智力。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相。○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苦乐寿夭等。○九天眼智力。见众生受生舍报。从何道来。向何道去。或苦或乐。○十漏尽智力。自知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无畏。乃四无畏。一一切智无畏。谓于一切诸法。尽知尽见。故无所畏。○二漏尽无畏。谓诸漏已尽。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故无所畏。○三说障道无畏。谓于障道之法。能知能说。故无所畏。○四苦…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