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18

  ..續本文上一頁。即真正道法。四攝六度等。如是精進。名精進覺分。

  叁喜覺分。若心得法喜者。即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計斷計常。著空著有。皆顛倒也。住真實之法而生喜。名喜覺分。

  《解》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講)四除覺分。若斷除諸見煩惱者。諸見。即身邊邪見戒五利使。煩惱。即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五利使屬見惑。迅速敏捷故利。五鈍使屬思惑。纡回遲緩故鈍。此十使是造業受報之因。能使衆生。受輪回生死之苦。故名使。斷除十使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之惑。此惑無有自體。故曰虛僞。不損真正善根者。以無漏智爲真正善根。智能斷惑。其智不損。如日光能破暗。其光不損。名除覺分。

  五舍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謂所見念著之境。此境本來無有。慧照分明。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舉體虛妄。因念著故。似現前境。乃由意識所變。故曰不實。既已了知。永不追憶。如人所見夢中之境。夢時妄生愛著。醒覺之後。了知虛僞。無有真實。故不追憶。名舍覺分。

  六定覺分。若發諸禅定之時。禅有多種。外道禅。修無心定。用強製力。將第六意識。伏而不行。生無想天。壽五百劫。初半劫。用功入無想定。能經四百九十九劫。如夾冰魚。雖然不動。冰融複活。迨最後半劫。定力一失。妄想複起。因謗叁寶。墮落地獄。○有漏禅。如四禅四空諸天。各皆有定。若未得滅受想定。不能了生死。報盡還來。散入諸趣。如郁頭藍弗。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叁界極頂。舍報之後。墮作飛狸之身。此定覺分。慧照分明。善能覺了。如上諸禅。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名定覺分。

  《解》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叁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講)七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即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叁十七品。出世道也。修此道時。慧照分明。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平。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一樣高低長短。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分。而審察提起。不令沈沒。成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叁覺分。以收攝任持。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名念覺分。

  《解》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爲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講)八聖道分。聖者正也。亦名八正道。由前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無漏聖法曰正。能通涅槃曰道。共有八種。一正見。修無漏行觀者。即苦集滅道四谛。每谛有四行觀。合爲十六行觀。詳在叁藏法數。恐繁不錄。修此行觀。不至漏落生死輪回。故稱無漏行觀。慧眼分明。見理正確。名正見。

  二正思惟。以無漏心。即四谛智。總名一切智心。以無漏心。相應思惟者。不是識心思惟。乃是無漏心相應之思惟。動發覺知籌量者。依四谛智。動發四谛觀。覺知籌量四谛境。爲令觀智增長。斷惑證真。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解》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講)叁正語。以無漏慧。除四邪命者。一方口食。謂曲媚豪勢。通使四力。二維口食。謂種種咒術。蔔算吉凶。叁仰口食。謂仰觀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謂種植田園。和合湯藥。以上四種。邪心求利。以活身命。多有口業。攝諸口業者。即不妄言。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四正業。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凡不正之行。皆名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即修清淨梵行。如楞嚴經雲。尚無不殺不盜不淫。雲何更隨殺盜淫事。名正業。

  五正命。以無漏慧。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一詐現異相奇特。以奸詐爲懷。示現異相。與人不同。如不食五谷。臥刺投灰。諸奇特事。冀人信仰。二自說功德。誘動人心。叁占相吉凶。爲人說法。占蔔相命。報吉談凶。爲人說法。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此二可知。此五種亦皆邪心取利。以自活命。故名五邪命。住清淨正命中者。以道自活。而全法身慧命。名正命。

  《解》以無漏慧相應。勤行精進。修涅槃道。名正精進。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講)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行契于智。謂之相應。名正精進。

  七正念。以無漏慧相應。除諸妄念。一心專念真如實際。佛果菩提之正道。及萬行莊嚴之助道法。名正念。

  八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正定。遠離不定。及邪定。與有漏禅定等。名正定。

  《解》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谛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

  (講)此料簡道品。先約四教簡。後約四土簡。道品即四谛中道谛也。通大小乘。乃如來妙智。對機所施之教法。如醫師之因病設藥。修行道品。如服藥除病也。

  天臺宗智者大師。將如來一代時教。判爲五時八教。化儀四教。爲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爲藏通別圓。四教各有四谛。故道品須約四教料簡。極樂世界。十方往生者衆。機當不一。若約夙種而論。當有四教道品修法之差別。

  一藏教。即叁藏教。四阿含爲經藏。毗尼爲律藏。阿毗昙爲論藏。小乘學者。依此而修。故名藏教。約事立名。後叁教大乘。約理立名。藏教诠生滅四谛。苦谛。則生住滅叁相流遷。集谛。則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道谛。則對治易奪。滅谛。則滅有還無。淨土衆生。若小種先熟者。定依生滅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

  二通教。爲大乘初門。鈍根人通前藏教。利根人通後別圓。故名通教。诠無生四谛。苦谛如幻如化。無逼迫相。集谛。如幻如化。無和合相。道谛不二相。滅谛無生相。淨土衆生。若是通教機。定依無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

  叁別教。獨菩薩法。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名別教。诠無量四谛。苦谛。有無量相。十界果報不同故。集谛。有無量相。五住煩惱不同故。道谛。有無量相。恒沙佛法不同故。滅谛。諸波羅密不同故。淨土衆生。若是別教機。定依無量四谛而修。即別教道品。

  四圓教。叁谛圓融。圓修圓證。故名圓教。诠無作四谛。苦谛。五陰本如來藏。無苦可離。集谛。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道谛。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滅谛。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淨土衆生。若是圓教機。定依無作四谛而修。即圓教道品。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爲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講)前約四教簡道品。此約四土簡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門。以小乘偏真。而不圓滿。故名半字法門。對大乘通別圓。滿字法門而說。淨土濁輕者。以淨土本無五濁。因娑婆衆生。生彼國土。故有濁輕。似不必用者。若爲小種先熟。則暫用之。若無小種。不必常用也。

  《解》通道品。名大乘初門。叁乘共禀。同居淨土多說之。

  (講)名大乘初門者。爲別圓二教初門也。聲聞緣覺菩薩。小中大叁乘。同聞共禀而修。同居淨土衆生。有具見思惑者。故多說無生道品也。

  《解》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講)名獨菩薩法者。非叁乘共禀。惟菩薩獨修之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實報寂光二土。則不用別教道品也。

  《解》圓(教)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淨土。皆得聞也。

  (講)名無上佛法者。第一義谛也。最尊最上。無有何法能加其上。如有利根之者。于四種淨土。悉皆得聞。因四土圓融故。如是方是極樂淨宗。總論四土。同居則具四教。方便但具別圓。實報唯圓教。寂光惟是一心。無教不教。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講)如是。指法之辭。指根力覺道四科。等者。等念處正勤。如意足。及余四攝法等。四攝者。一布施。衆生無緣不能度。先以布施。結衆生之緣。二愛語。以柔軟語。令衆生樂聞。易于受度。叁利行。行種種饒益行以利衆生。四同事。和光同塵。欲施教化。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以此四法。攝取衆生。故名四攝法。

  六度者。一布施度悭貪。二持戒度諸惡。叁忍辱度嗔恨。四精進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亂。六智慧度愚癡。悭貪等六蔽。是衆生心病。六度是如來法藥。以法藥對治心病。自可藥到病除。

  十力者。如來所有十種智力。一是處非處智力。知一切衆生因緣果報。作善業得樂報。因果相契。爲是處。作惡業望樂報。因果相背。爲非處。猶言無有是處也。○二業智力。知一切衆生。叁世所有諸業。或善不善。漏無漏等。○叁定智力。知諸禅叁昧。世間禅。四禅四空定。出世間禅。小乘禅。大乘禅。出世上上禅。○四根智力。知諸衆生。諸根上下。隨機施教。○五欲智力。知他衆生。種種樂欲。各各不同。○六界智力。知世間衆生。種種界分。○七至處智力。知一切道至處相。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相。○八宿命智力。知一世乃至百千萬世。姓名苦樂壽夭等。○九天眼智力。見衆生受生舍報。從何道來。向何道去。或苦或樂。○十漏盡智力。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無畏。乃四無畏。一一切智無畏。謂于一切諸法。盡知盡見。故無所畏。○二漏盡無畏。謂諸漏已盡。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故無所畏。○叁說障道無畏。謂于障道之法。能知能說。故無所畏。○四苦…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