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19

  ..續本文上一頁盡道無畏。謂于盡苦之道。能知能說。故無所畏。

  無量法門者。衆生煩惱之病無量。故佛說法門之藥。亦複無量。如上諸佛所說之法。淨土諸鳥。一一皆能說之。衆生聞者。皆能得益。

  《解》叁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叁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講)此明開合。開合乃是隨機。叁十七品。收一切道法雖盡。而衆生機緣不等。故作種種開合。其中名義。自應不同。若是好廣之機。則開演叁十七品。成無量法門。若是好略之機。合演叁十七品。無量法門。成戒定慧叁學。名既不同。義亦有異。總而言之。隨衆生機緣。樂聞廣者。略者。無不演暢。曲盡其宜。如樂說無礙辯。各隨好樂而說也。

  故令聞者。念叁寶。足見極樂衆鳥。說法有方。善能開導于人。令念叁寶也。叁寶即佛寶。法寶。僧寶。叁者俱稱寶者。皆可尊可貴故。既圓念叁寶。自可圓發叁心。明正因佛性。則理心發。明了因佛性。則慧心發。明緣因佛性。則善心發。一發一切發。是爲圓發。自能圓斷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也。

  《解》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

  (講)此正明念叁寶因緣。以修持淨業。往生爲因。谛聞衆鳥說法爲緣。灼見慈威叁句。親見彌陀。有攝受之慈。有折伏之威。慈威二皆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叁句。聞法心歡喜。謂之法喜。法喜入心。如飲甘露。是爲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者。大衆同聞。共禀受教法。一心修持。隨功行之淺深。而證位有高下。故念僧。

  《解》能念即叁觀。所念叁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叁谛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講)此簡別能念所念。以及叁寶不同之相。能念即叁觀者。謂能念之心。體本空寂。即空觀。用則圓照。即假觀。正空寂時。寂而常照。正圓照時。照而常寂。即中觀。

  所念叁寶。有別相一體者。何謂別相。差別之相也。法身。報身。應化身。爲四教佛寶。教理智斷。爲四教法寶。叁乘賢聖。爲四教僧寶。何謂一體。真實之體也。湛然智照。靈明覺了。爲佛寶。實相理體。清淨圓妙。爲法寶。理智不二。和合無違。爲僧寶。別相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體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也。

  及四教意義者。別相一體。各分四教。但有叁谛權實之不同耳。藏通二教。爲真谛叁寶。別教爲次第叁谛叁寶。圓教乃一心叁谛叁寶。前叁教總屬權。圓教乃屬實。此乃如上文。料簡四教道品應知。初釋鳥音法利竟。

  壬二征釋略顯

  《經》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叁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講)此文征釋疑難。恐人疑雲。彌陀因中。第一大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現有衆鳥。豈不有違本願乎。故呼舍利弗而誡之曰。汝勿謂此諸衆鳥。五陰實法。是罪報所生。此鳥非但不同人間之鳥。隨業受生。而且不同天上之鳥。雖能說法。仍屬業報所生也。

  所以者何。此句是征。所以不可說此鳥。實是罪報所生者。何也。彼佛下解釋疑難。彼佛國土。由彌陀願行。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此叁惡道。由五逆十惡。感地獄道報。由悭貪嫉妒。感餓鬼道報。由愚癡暗昧。感畜生道報。故名惡道。

  又呼舍利弗而告之雲。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此引法藏比丘。所發第十六願爲證。願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不善名者。不取正覺。名且不聞。何況有實是罪報所生之衆鳥耶。何況。反顯其必無也。非但目所未睹。亦複耳所未聞也。

  是諸衆鳥四句。出其所以。難雲。彼國既無惡道。何以現有衆鳥。告曰。此鳥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欲令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所作耳。又引難雲。法藏願後偈雲。地獄鬼畜生。皆生我刹中。何得謂無叁惡道。引釋雲。彼偈次雲。一切來生者。修習清淨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則知未生。雖屬惡道。早種淨因。既生彼國。皆成上善。同佛相好。豈複存惡道形耶。

  《解》征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

  (講)經中征釋。無叁惡道之疑已顯。故曰可知。此假立問答。以釋尚無惡道之名。故問雲。白鶴等豈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者。是諸衆鳥。五陰實法。既非罪報。則白鶴等假名。亦非惡名。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究竟功德者。此承上對顯。五陰既非罪報。則屬善報。假名既非惡名。則屬善名。善報則究竟五陰功德。善名則究竟假名功德。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皆即全體法界。不可思議。故一一名。皆诠如來究竟功德。诠者顯也。以假名诠顯實法。如來究竟功德。以如來證窮十法界功德。是爲究竟。徹法流之源底故。是法平等。一究竟一切究竟。故一一名字。悉皆究竟。所謂究竟白鶴。乃至究竟共命之鳥。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反顯是究竟功德之名也。故旁注曰名字法界。不可思議如此。

  《解》問。化作衆鳥何義。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于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

  (講)此問答顯益。問。彌陀欲令法音宣流。變化衆鳥。有何意義。答。有四悉檀因緣。梵語悉檀。此雲普施。四悉乃有四益。一世界悉檀。歡喜益。因世界凡情。喜此諸鳥。彌陀隨順凡情而化。令得歡喜。二爲人悉檀。生善益。化鳥說法。事出奇特。令聞者。鹹念叁寶。而得生善。叁對治悉檀。滅惡益。鳥能說法。未可輕視。不于諸鳥。起下劣果報想。令得滅惡。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第一義。即甚深究竟之義。生佛一如。鳥爲彌陀變化所作。鳥即彌陀法界藏身。無一法不具。無一法不造。即理具事造。令得入理。此經爲圓頓教。皆第一義悉檀。便具下叁悉檀。以事造不離理具也。

  《解》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乃)[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也。

  (講)此文標指法界。即直指萬法唯心之旨。以顯西方六塵之境。一一無非全體法界。微風。乃觸塵。樹網。乃色香味叁塵。音。乃風聲。此前五塵爲實法。五塵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是法塵。爲假法。此六塵是依報。衆生是正報。若依若正。若假若實。隨拈一法。當體即是彌陀叁身四德。毫無差別。亦即我及衆生。叁身四德。生佛平等。依正無殊。此爲第一義悉檀也。初化有情聲竟。

  辛二化無情聲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解》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叁寶也。

  (講)此中經文。重告舍利弗。無情法利。微風者。風之美也。輕清柔和。不徐不疾。吹諸寶樹寶網。铿然有聲。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宮商並奏。律呂克諧。出微妙音者。幽雅曰微。說法曰妙。音中或贊佛。福慧兩足。能作衆生導師。或贊法。猶如妙藥。能治衆生心病。或贊僧。信解修證。能作衆生模範。能令聞者。自然興念叁寶。此明念叁寶因緣也。

  解中情與無情。同宣妙法者。情指上文衆鳥。無情指本科風樹羅網。同時宣演。四教道品。無量法門。能隨上中下。各類之機。皆得領解。則何異佛音圓妙。隨類得解也。能令聞者。念叁寶也。

  問。無情聲。何以亦能說法。答。情與無情共一體。迷者茫然罔覺。悟者豁然契入。如香岩聞擊竹聲。而悟道者是也。又古德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此土無情尚然。何況極樂莊嚴佛土耶。

  《解》念叁寶。是從悉檀獲益。凡夫創聞。大踴遍身。是歡喜益。與叁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滅煩惱。是(滅)[破]惡益。悟證一體叁寶。是入理益[也]。初別明竟。

  (講)此明念叁寶四益。念叁寶是從四悉檀獲益。以同居淨土凡夫。創聞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大喜遍身。是歡喜益。外與別相叁寶。內與一體叁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發心起行。或伏煩惱。或斷煩惱。喻如濁水靜深不動。灰土自沈。清水現前。去泥純水。攪亦不濁。心中煩惱伏斷。亦複如是。是破惡益。悟證一體叁寶。人人具足。是入理益。本科二化無情聲竟。大科初別明竟。

  庚二總結

  《經》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重重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爲影質。如衆燈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長思矣。

  (講)重重結示令深信者。前叁教皆淺信。惟圓教事事無礙之信乃深。一切莊嚴。即四土莊嚴。皆導師因中。所發四八弘願。願後所修。六度萬行。之所成就。乃至果上成佛。得一切種智所現相分莊嚴。此皆約佛邊說。

  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者。淨業。即修持念佛法門。清淨叁業。以此淨業爲能感。一切莊嚴爲所感。乃至往生淨土。由唯識所變相分莊嚴。以爲受用。此乃約衆生邊說。

  佛心生心。互爲影質者。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是全莊嚴。乃佛心也。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現。是全莊嚴。乃生心也。全心即境。全境即心。佛生互爲影質。本質如石印之印模。影像如影印之印刷品。以佛之莊嚴爲本質境時。卻在衆生心中。爲影像境。以衆生莊嚴爲本質境時。卻在佛心內。爲影像境。故曰互爲影質。如衆燈明。各遍似一者。以衆燈。喻佛心及一切衆生之心。以燈之光明。喻佛心所現莊嚴。及一切衆生心所變莊嚴。衆…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