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燈光遍一室。雖然似一不分。卻是各各遍滿。無壞無雜。互不相礙。以喻佛心生心。所現四土莊嚴。似一不分。亦是各各莊嚴。無壞無雜。互不相礙。此即唯心莊嚴。事事無礙之境也。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此指上文。心境無礙。理即是心。事即是境。全心成境。全境即心。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指上文性修交成。性即是理。修即是行。稱理起行。行不離理。全行即理。理不離行。全性德莊嚴而起成修德莊嚴。全修德莊嚴。還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心性本無外故。如依地種花。千葩萬卉。皆不離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淨土彌陀。不在心性之外。此理微妙。亦可深長思矣。豈淺智短識之所能知耶。
《解》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诮也哉。初依報妙竟。
(講)奈何。寄歎之詞。謂奈之何。世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離此不思議淨土。別執緣塵影事之妄想。以爲真心。別譚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甘心墮于鼠即鳥空之诮。良可哀也。
鼠即。乃鼠鳴聲。譬喻譚有不知妙有之理者。鳥空。亦鳥鳴聲。譬喻譚空不達真空之理者。初依報妙竟。
丙二正報妙分二 丁初征釋名號 二別釋主伴 初分二 戊初征二釋 今初
《經》舍利弗。于汝意雲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也。
(講)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故特征佛名而解釋之。持名而稱妙行者。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叁界橫超。此簡捷妙。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殊特妙。叁但得往生淨土。便證叁種不退。此圓頓妙。故稱妙行。此文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征釋化主名號。故問當機。在汝之意。以爲雲何。彼佛因何之故。號爲阿彌陀。就此一征。正欲人因名思義。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複疑貳之心也。初征竟。
戊二釋分二 己初約光明釋 二約壽命釋
《解》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講)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釋迦本師。以光壽無量二義。收盡一切無量之義。非彌陀但具光壽二義也。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叁際。光壽二義。即彌陀心性。光則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也。壽則照而常寂。隨緣常不變也。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爲十界之綱宗。乃諸法之實相。故舉此作彌陀叁身四土。叁身四土。乃此體之所現。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光壽無量。亦此體之所成也。
是故彌陀名號即衆生本覺理性者。本覺理性。即衆生人人本有之佛性。此性橫遍豎窮。寂照照寂。即光壽無量之義。持名即始覺合本者。執持名號。能持之心即始覺。所持佛號即本覺。始覺不離本覺。本覺具足始覺。故曰始本不二。如摩尼珠。珠具光明。還照珠體。光不離珠。珠不離光。光珠不二也。
生佛不二者。生心如是。橫遍豎窮。寂照照寂。佛心亦如是。佛號亦如是。故念佛衆生。一念心與佛號相應。則一念佛。念念相應。則念念佛。是則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也。
己初約光明釋
《經》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爲光明。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
(講)此釋佛光無量。先約證釋。首句爲一切諸佛心要。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變常隨緣。故爲光明。遍照法界。今彌陀從因至果。複本心源。徹證心性無量之體。稱體起用。故光明無量也。
《解》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爲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
(講)此約願釋。前叁句佛佛道同。無有差別。而欲立別名者。必約差別因緣。如彌陀因中。爲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第十二願雲。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今果成得如所願。可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
《解》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然叁身不一不異。爲令衆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講)此約叁身。簡法身橫遍豎窮。故光明亦無分際際限。報身以智慧爲身。乃稱性所現。故光明亦稱合真性。法報二身。諸佛一如。應身光明。乃有差別。有照一由旬者。由旬無正翻。乃輪王巡狩停留之處。如此方驿館。有小中大之不同。或照十百千由旬。或照一世界。十百千世界不等。唯阿彌陀佛。大光普照。故別名無量光。此指彌陀應身。常光如是。非指放光而言。放光者。如本師未說法華之前。先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億佛土。正說楞嚴之時。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普照十方。微塵世界等。
叁身不一不異者。法身。以理爲身。報身。以智爲身。應身。以機緣爲身。應機示現故。如何可以說一。叁身本來一體。如何可以說異。說一說異。皆爲戲論。佛身不可思議。離諸戲論。故曰不一不異。爲令衆生。得四悉檀利益。故作叁身光明分別耳。
《解》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衆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講)此釋佛光無礙。佛光而言礙無礙者。皆約衆生分上說。衆生與佛緣淺。不睹佛光。故說爲礙。若與緣深。能睹佛光。說爲無礙。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有緣衆生。無不圓見。故曰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問。佛光既照十方。何以念佛之人。許多不見佛光。答。正因念佛功淺。宿世障深。故不能見。不可因不見佛光。遂疑佛光不能照十方國。譬如日光普照。生盲不見。豈可謂日無光耶。倘能一心念佛。念念無間。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何況佛光。初約光明釋竟。
己二約壽命釋
《經》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爲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
(講)此釋佛壽無量。先約證釋。首句指諸佛心性之體。悉皆照而常寂。隨緣常不變。故爲壽命。法身常住。今彌陀因行已滿。果覺已圓。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始本合一。故壽命無量也。
《解》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
(講)此約願釋。法身清淨。猶若虛空。既無形相。安有始終。報身修成。智德圓滿。斷德究竟。故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本無差別。應身壽命。則隨佛本願。及與機緣。而爲長短。如釋迦生于人壽百歲時。願減壽二十年。以補末劫衆生。故八十歲入涅槃。此爲隨願。機薪既盡。應火須亡。此爲隨機。故或延或促不等。
法藏願王者。法藏。即彌陀因中爲比丘之名。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之弘願。故稱願王。第十叁願雲。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又第十五願雲。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故曰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故別名無量壽也。
《解》阿僧祇。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然叁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講)此約叁身簡。阿僧祇。此雲無數。乃印度十大數之首。第二由阿僧祇阿僧祇。爲無量。第叁由無量無量。爲無邊。以下皆倍倍積累。第四爲無等。第五不可數。第六不可稱。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說。第十不可說不可說。今佛生壽命。以阿僧祇劫計算。有無量無邊之阿僧祇劫。此實有量之無量也。
彌陀應身亦有涅槃。非同法報二身。無量之無量也。正法住世。亦複無量。正法于上半夜滅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名衆寶普集莊嚴。其佛壽命。正法。亦複無量。正法滅後。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然叁身不一不異下。是破情計。應身本來即法即報。故曰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
《解》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有)量[等]也。
(講)此釋生壽無量。佛爲法王。惟妙覺堪稱。等覺以還。皆人民也。彼佛壽命無量。並其人民。皆得無量之壽。
《解》當知光壽名號。皆本衆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講)此重釋光壽二義。先總明。當知無量光壽之佛名。皆本于衆生。現前一念。豎窮橫遍之心性建立。以生心佛心。本同一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曰平等。能令持名者。即佛號而悟心性。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解》複次由無量光義故。衆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講)此別明光義。承接上文。由衆生心性。有大智慧光明。橫遍十方。無量光之義。故生極樂。即生十方。見彌陀。即見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自度謂斷自性之煩惱。度自性之衆生。十方一切衆生。與我本來同體。故能自度。即是普利一切也。
《解》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講)此別明壽義。由衆生心性。有常住不變。豎窮叁際。無量壽之義。故極樂人民生者。即是一生補處。以是最後身。圓證叁不退。任運進趣佛果。故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也。
《解》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