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P20

  ..续本文上一页灯光遍一室。虽然似一不分。却是各各遍满。无坏无杂。互不相碍。以喻佛心生心。所现四土庄严。似一不分。亦是各各庄严。无坏无杂。互不相碍。此即唯心庄严。事事无碍之境也。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者。此指上文。心境无碍。理即是心。事即是境。全心成境。全境即心。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指上文性修交成。性即是理。修即是行。称理起行。行不离理。全行即理。理不离行。全性德庄严而起成修德庄严。全修德庄严。还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心性本无外故。如依地种花。千葩万卉。皆不离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净土弥陀。不在心性之外。此理微妙。亦可深长思矣。岂浅智短识之所能知耶。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讲)奈何。寄叹之词。谓奈之何。世人不了即事之理。即土之心。离此不思议净土。别执缘尘影事之妄想。以为真心。别谭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甘心堕于鼠即鸟空之诮。良可哀也。

  鼠即。乃鼠鸣声。譬喻谭有不知妙有之理者。鸟空。亦鸟鸣声。譬喻谭空不达真空之理者。初依报妙竟。

  丙二正报妙分二 丁初征释名号 二别释主伴 初分二 戊初征二释 今初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讲)此经乃是如来。的确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故特征佛名而解释之。持名而称妙行者。一但持一句佛号。而得三界横超。此简捷妙。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此殊特妙。三但得往生净土。便证三种不退。此圆顿妙。故称妙行。此文释正报妙。正报有主有伴。先征释化主名号。故问当机。在汝之意。以为云何。彼佛因何之故。号为阿弥陀。就此一征。正欲人因名思义。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之心也。初征竟。

  戊二释分二 己初约光明释 二约寿命释

  《解》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讲)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释迦本师。以光寿无量二义。收尽一切无量之义。非弥陀但具光寿二义也。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光寿二义。即弥陀心性。光则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也。寿则照而常寂。随缘常不变也。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横竖交彻。即一真法界之全体。为十界之纲宗。乃诸法之实相。故举此作弥陀三身四土。三身四土。乃此体之所现。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光寿无量。亦此体之所成也。

  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者。本觉理性。即众生人人本有之佛性。此性横遍竖穷。寂照照寂。即光寿无量之义。持名即始觉合本者。执持名号。能持之心即始觉。所持佛号即本觉。始觉不离本觉。本觉具足始觉。故曰始本不二。如摩尼珠。珠具光明。还照珠体。光不离珠。珠不离光。光珠不二也。

  生佛不二者。生心如是。横遍竖穷。寂照照寂。佛心亦如是。佛号亦如是。故念佛众生。一念心与佛号相应。则一念佛。念念相应。则念念佛。是则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也。

  己初约光明释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讲)此释佛光无量。先约证释。首句为一切诸佛心要。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故为光明。遍照法界。今弥陀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心性无量之体。称体起用。故光明无量也。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讲)此约愿释。前三句佛佛道同。无有差别。而欲立别名者。必约差别因缘。如弥陀因中。为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今果成得如所愿。可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讲)此约三身。简法身横遍竖穷。故光明亦无分际际限。报身以智慧为身。乃称性所现。故光明亦称合真性。法报二身。诸佛一如。应身光明。乃有差别。有照一由旬者。由旬无正翻。乃轮王巡狩停留之处。如此方驿馆。有小中大之不同。或照十百千由旬。或照一世界。十百千世界不等。唯阿弥陀佛。大光普照。故别名无量光。此指弥陀应身。常光如是。非指放光而言。放光者。如本师未说法华之前。先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亿佛土。正说楞严之时。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普照十方。微尘世界等。

  三身不一不异者。法身。以理为身。报身。以智为身。应身。以机缘为身。应机示现故。如何可以说一。三身本来一体。如何可以说异。说一说异。皆为戏论。佛身不可思议。离诸戏论。故曰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悉檀利益。故作三身光明分别耳。

  《解》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讲)此释佛光无碍。佛光而言碍无碍者。皆约众生分上说。众生与佛缘浅。不睹佛光。故说为碍。若与缘深。能睹佛光。说为无碍。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有缘众生。无不圆见。故曰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问。佛光既照十方。何以念佛之人。许多不见佛光。答。正因念佛功浅。宿世障深。故不能见。不可因不见佛光。遂疑佛光不能照十方国。譬如日光普照。生盲不见。岂可谓日无光耶。倘能一心念佛。念念无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何况佛光。初约光明释竟。

  己二约寿命释

  《经》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

  (讲)此释佛寿无量。先约证释。首句指诸佛心性之体。悉皆照而常寂。随缘常不变。故为寿命。法身常住。今弥陀因行已满。果觉已圆。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始本合一。故寿命无量也。

  《解》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讲)此约愿释。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既无形相。安有始终。报身修成。智德圆满。断德究竟。故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本无差别。应身寿命。则随佛本愿。及与机缘。而为长短。如释迦生于人寿百岁时。愿减寿二十年。以补末劫众生。故八十岁入涅槃。此为随愿。机薪既尽。应火须亡。此为随机。故或延或促不等。

  法藏愿王者。法藏。即弥陀因中为比丘之名。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之弘愿。故称愿王。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又第十五愿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故曰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故别名无量寿也。

  《解》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讲)此约三身简。阿僧祇。此云无数。乃印度十大数之首。第二由阿僧祇阿僧祇。为无量。第三由无量无量。为无边。以下皆倍倍积累。第四为无等。第五不可数。第六不可称。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说。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今佛生寿命。以阿僧祇劫计算。有无量无边之阿僧祇劫。此实有量之无量也。

  弥陀应身亦有涅槃。非同法报二身。无量之无量也。正法住世。亦复无量。正法于上半夜灭时。观世音菩萨。即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名众宝普集庄严。其佛寿命。正法。亦复无量。正法灭后。是夜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然三身不一不异下。是破情计。应身本来即法即报。故曰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有)量[等]也。

  (讲)此释生寿无量。佛为法王。惟妙觉堪称。等觉以还。皆人民也。彼佛寿命无量。并其人民。皆得无量之寿。

  《解》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讲)此重释光寿二义。先总明。当知无量光寿之佛名。皆本于众生。现前一念。竖穷横遍之心性建立。以生心佛心。本同一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曰平等。能令持名者。即佛号而悟心性。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解》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讲)此别明光义。承接上文。由众生心性。有大智慧光明。横遍十方。无量光之义。故生极乐。即生十方。见弥陀。即见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自度谓断自性之烦恼。度自性之众生。十方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故能自度。即是普利一切也。

  《解》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讲)此别明寿义。由众生心性。有常住不变。竖穷三际。无量寿之义。故极乐人民生者。即是一生补处。以是最后身。圆证三不退。任运进趣佛果。故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也。

  《解》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