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声一尘一刹那。乃至举足跨步。伸手弹指。一一无非全体法界。极乐净土。随拈一法。体即法界。摄尽十方无尽三宝。十方三宝。体即法界。摄尽极乐依正。故云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如帝珠网。一珠摄多珠。多珠摄一珠。一多相摄。贯彻无碍。
《解》又。显在裟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在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讲)又。显在娑婆。则五浊深重。恶业为障。故与极乐。不隔而隔。如五台清凉胜境。我等凡夫。不隔而隔。在极乐。则诸善俱会。功德甚深。隔而不隔。如圣人之与人间。隔而不隔也。
《解》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讲)饭食经行者。受斋之后。一心行道也。念食食至。乃受天然饮食之乐。并不假安排造作。食毕钵去。自然化去。亦不劳洗涤举拭。并无尘缘障道之苦。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金钵。银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碱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声。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但经行金地下。虽有天华缤纷。天乐敷奏。娱乐之境。心不贪著。优游自在。一心行道。任运进修。或称念佛名。或参究禅理。或修习观行。非徒散虑逍遥也。
此饭食经行。是寻常日用事。当知日用之中。头头是道。古德云。运水搬柴。无非妙用。穿衣吃饭。尽是禅机。莲池大师云。拈匙放箸。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吃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味哉言乎。初正明竟。
庚二结示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讲)此如来重呼舍利弗。告以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天乐天华。神足往还。饭食经行。一一无非弥陀愿行功德之所庄严。○愿庄严者。大本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又愿我刹中人。欲食之时。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如愿。○行庄严者。法藏比丘。既发愿已。天雨妙华。而散其上。故果上亦感天华之庄严。又愿后修行。恒往佛所。承事供养。故感果上国中人民。一食之顷。遍供多佛。神足之庄严。又手中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供养于佛。故感果上天乐鸣空。国中众生。自然衣食之庄严。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竟。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分二 庚初别明 二总结 庚初又二 辛初化有情声 二化无情声 辛初又二 壬初鸟音法利 二征释略显 今初
《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解》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竺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讲)此重呼舍利弗。复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故以音声而作佛事。极乐摄法界机。五根五尘。一一圆妙。此姑就声尘。以显法利。非全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者。常有。谓非时有时无。种种。言其品类不一。形殊众鸟曰奇。音能说法曰妙。毛羽光彩。形形色色。多而且美也。下略出六种。白鹤以纯白为正。孔雀华彩夺目。鹦鹉以红嘴绿羽为贵。能学人语。舍利旧云鹙鹭。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西斋诗云。舍利是春莺。修眉漆点睛。或然。未确定之辞。
迦陵频伽。此云妙音鸟。正法念处经云。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大论云。迦陵频伽鸟。在卵中未出。声超众鸟。
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者。梵语耆婆耆婆迦。此译为生。胜天王经云。生生。或译命。法华经云。命命。杂宝藏经。名为共命。心识各别。报命相同也。后二种。雪山等处有之。此等诸鸟。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相似也。名虽相似。实则不同。十六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此鸟原是弥陀化身。
六时出音者。则净土诸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而无间歇。非同此方。夜栖昼鸣。良以极乐众生。莲华托生之身。本来无有昏睡。不假夜卧。鸟亦如之。
《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讲)上明鸟音。此明说法。谓以上众鸟。非但音声和雅可爱。且能演扬宣畅。佛法道品。五根等他经七科三十七分。即修行入道之品也。此经惟列二十五品。或谓三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极乐为大乘机。如何演畅不对机之法。当知三十七品。实通大乘。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此皆能通大乘之明证也。
所谓四念处下。解七科名义。正文无前三科。但有五根等后四科。仔细研究。极乐众生。莲华化生。清净庄严。不必观身不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必观受是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无有诸恶。所求如意。圆证三不退。故不必更闻四正勤。四如意足。蕅公因解后四科。顺带前三科耳。
四念处。念。是能观之智。处。属所观之境。以智观境为念处。一身念处。观净土之身。究竟清净。非同娑婆不净。二受念处。观净土之受。纯不思议乐。无有众苦逼迫。三心念处。观净土之心。真实常住。远离生灭无常。四法念处。观净土五阴之法。自在为我。非同诸法无我。
《解》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讲)正勤。即正精进也。净土众生。圆证三不退。惟善无恶。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萨行。不退无上道。念念趣向萨婆若海。即正勤也。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讲)如意足。亦名四神足。能发神通。所愿皆遂。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向所欣慕极乐净土。今已得生故。二精进如意足。三种不退。已得圆证故。三心如意足。菩提行愿。念念不舍故。四思如意足。深入佛慧。任运增明故。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讲)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五者何以名根。具二义故。一能持义。如树有根。能持所生枝叶。不致焦枯。二能生义。能生花果。令得成熟。故以根名。一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正道。即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发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助道。即修习一切善法。助发正因。名信根。二精进根。修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三念根。念正助道法。更无他念。名念根。四定根。摄心在正助道法。相应不散。名定根。五慧根。于正助道法。慧照分明。名慧根。蕅公云。观于苦等四谛。即慧照现前。观于苦谛。当体即是法身。集谛。当体即是般若。道谛。为解脱因。灭谛。即解脱果。名慧根。
《解》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讲)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大力用。不为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一信根增长。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破众生不能成佛之疑惑。能破邪信。不为邪法之所动摇。及破见思尘沙无明。各种烦恼。名信力。○二精进根增长。能破种种身心懈怠。不存身见。悍劳忍苦。破身懈怠。心不昏昧。亦不沉没。破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者。即成办出离生死大事。名精进力。○三念根增长。破诸邪念。空有二边之念。皆属于邪。成就出世。中道正念功德。名念力。○四定根增长。一心不乱。能破散乱妄想。而发事理禅定。禅定即三昧。功浅者。发事一心不乱三昧。功深者。发理一心不乱三昧。名定力。○五慧根增长。慧光透露。能遮通别诸惑。见思为通惑。三乘同断故。尘沙无明为别惑。别属菩萨所断故。三惑黑暗。慧光能破。诸暗既破。显发真正无漏之智。名慧力。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讲)七菩提分者。梵语菩提。此译为觉。故亦名七觉分。即由前慧力。所发真正无漏之智。善能觉了。一择法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即以智慧观察五蕴诸法之时。慧照分明。善能简择分别。何者是真。何者是伪。与无漏智相应为真。不相应为伪。不致谬取虚伪之法。五蕴本来无我。妄执实我。五蕴本非实法。妄执实法。我相法相。皆虚伪也。与无漏智不相应。我法二空真理。与无漏智相应。如是简别。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者。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进。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如楞严经所云。勤心役身。事火祟水等。诸外道所修。无益之苦行。不能出离生死。是为无益。常勤心在真法中行。真法…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