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聲一塵一刹那。乃至舉足跨步。伸手彈指。一一無非全體法界。極樂淨土。隨拈一法。體即法界。攝盡十方無盡叁寶。十方叁寶。體即法界。攝盡極樂依正。故雲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如帝珠網。一珠攝多珠。多珠攝一珠。一多相攝。貫徹無礙。
《解》又。顯在裟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在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
(講)又。顯在娑婆。則五濁深重。惡業爲障。故與極樂。不隔而隔。如五臺清涼勝境。我等凡夫。不隔而隔。在極樂。則諸善俱會。功德甚深。隔而不隔。如聖人之與人間。隔而不隔也。
《解》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講)飯食經行者。受齋之後。一心行道也。念食食至。乃受天然飲食之樂。並不假安排造作。食畢缽去。自然化去。亦不勞洗滌舉拭。並無塵緣障道之苦。大本雲。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金缽。銀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堿甘淡。各如所願。不余不缺。不以美故。過量而食。食已自消。而無遺滓。或見色聞聲。意以爲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身心輕利。食畢化去。時至複現。但經行金地下。雖有天華缤紛。天樂敷奏。娛樂之境。心不貪著。優遊自在。一心行道。任運進修。或稱念佛名。或參究禅理。或修習觀行。非徒散慮逍遙也。
此飯食經行。是尋常日用事。當知日用之中。頭頭是道。古德雲。運水搬柴。無非妙用。穿衣吃飯。盡是禅機。蓮池大師雲。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吃飯。空過一生。玩水觀山。徒勞萬裏。味哉言乎。初正明竟。
庚二結示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此如來重呼舍利弗。告以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天樂天華。神足往還。飯食經行。一一無非彌陀願行功德之所莊嚴。○願莊嚴者。大本願雲。我作佛時。刹中菩薩。以香華等。種種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又願我刹中人。欲食之時。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如願。○行莊嚴者。法藏比丘。既發願已。天雨妙華。而散其上。故果上亦感天華之莊嚴。又願後修行。恒往佛所。承事供養。故感果上國中人民。一食之頃。遍供多佛。神足之莊嚴。又手中常出衣服飲食。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供養于佛。故感果上天樂鳴空。國中衆生。自然衣食之莊嚴。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竟。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初別明 二總結 庚初又二 辛初化有情聲 二化無情聲 辛初又二 壬初鳥音法利 二征釋略顯 今初
《經》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解》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種。舍利。舊雲鹙鹭。琦禅師雲是春莺。或然。迦陵頻伽。此雲妙音。未出殼時。音超衆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西竺雪山等處有之。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鳥棲爲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講)此重呼舍利弗。複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衆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極樂攝法界機。五根五塵。一一圓妙。此姑就聲塵。以顯法利。非全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也。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者。常有。謂非時有時無。種種。言其品類不一。形殊衆鳥曰奇。音能說法曰妙。毛羽光彩。形形色色。多而且美也。下略出六種。白鶴以純白爲正。孔雀華彩奪目。鹦鹉以紅嘴綠羽爲貴。能學人語。舍利舊雲鹙鹭。元朝楚石梵琦禅師。西齋詩雲。舍利是春莺。修眉漆點睛。或然。未確定之辭。
迦陵頻伽。此雲妙音鳥。正法念處經雲。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唯除如來音聲。未出殼時。音超衆鳥。大論雲。迦陵頻伽鳥。在卵中未出。聲超衆鳥。
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者。梵語耆婆耆婆迦。此譯爲生。勝天王經雲。生生。或譯命。法華經雲。命命。雜寶藏經。名爲共命。心識各別。報命相同也。後二種。雪山等處有之。此等諸鳥。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相似也。名雖相似。實則不同。十六觀經雲。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此鳥原是彌陀化身。
六時出音者。則淨土諸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而無間歇。非同此方。夜棲晝鳴。良以極樂衆生。蓮華托生之身。本來無有昏睡。不假夜臥。鳥亦如之。
《解》五根等者。叁十七道品也。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
(講)上明鳥音。此明說法。謂以上衆鳥。非但音聲和雅可愛。且能演揚宣暢。佛法道品。五根等他經七科叁十七分。即修行入道之品也。此經惟列二十五品。或謂叁十七道品。是小乘法。極樂爲大乘機。如何演暢不對機之法。當知叁十七品。實通大乘。智度論雲。叁十七品。無所不攝。即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經雲。若人能觀八正道。即見佛性。名得醍醐。此皆能通大乘之明證也。
所謂四念處下。解七科名義。正文無前叁科。但有五根等後四科。仔細研究。極樂衆生。蓮華化生。清淨莊嚴。不必觀身不淨。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不必觀受是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有諸惡。所求如意。圓證叁不退。故不必更聞四正勤。四如意足。蕅公因解後四科。順帶前叁科耳。
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屬所觀之境。以智觀境爲念處。一身念處。觀淨土之身。究竟清淨。非同娑婆不淨。二受念處。觀淨土之受。純不思議樂。無有衆苦逼迫。叁心念處。觀淨土之心。真實常住。遠離生滅無常。四法念處。觀淨土五陰之法。自在爲我。非同諸法無我。
《解》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叁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講)正勤。即正精進也。淨土衆生。圓證叁不退。惟善無惡。淨念相繼。入叁摩地。不退入凡夫位。不退菩薩行。不退無上道。念念趣向薩婆若海。即正勤也。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叁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講)如意足。亦名四神足。能發神通。所願皆遂。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向所欣慕極樂淨土。今已得生故。二精進如意足。叁種不退。已得圓證故。叁心如意足。菩提行願。念念不舍故。四思如意足。深入佛慧。任運增明故。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講)五根者。信進念定慧也。五者何以名根。具二義故。一能持義。如樹有根。能持所生枝葉。不致焦枯。二能生義。能生花果。令得成熟。故以根名。一信根。信正道及助道法。正道。即信一切衆生。本來是佛。發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助道。即修習一切善法。助發正因。名信根。二精進根。修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叁念根。念正助道法。更無他念。名念根。四定根。攝心在正助道法。相應不散。名定根。五慧根。于正助道法。慧照分明。名慧根。蕅公雲。觀于苦等四谛。即慧照現前。觀于苦谛。當體即是法身。集谛。當體即是般若。道谛。爲解脫因。滅谛。即解脫果。名慧根。
《解》五力者。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講)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大力用。不爲他法所伏。而能摧伏他法。一信根增長。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能破衆生不能成佛之疑惑。能破邪信。不爲邪法之所動搖。及破見思塵沙無明。各種煩惱。名信力。○二精進根增長。能破種種身心懈怠。不存身見。悍勞忍苦。破身懈怠。心不昏昧。亦不沈沒。破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者。即成辦出離生死大事。名精進力。○叁念根增長。破諸邪念。空有二邊之念。皆屬于邪。成就出世。中道正念功德。名念力。○四定根增長。一心不亂。能破散亂妄想。而發事理禅定。禅定即叁昧。功淺者。發事一心不亂叁昧。功深者。發理一心不亂叁昧。名定力。○五慧根增長。慧光透露。能遮通別諸惑。見思爲通惑。叁乘同斷故。塵沙無明爲別惑。別屬菩薩所斷故。叁惑黑暗。慧光能破。諸暗既破。顯發真正無漏之智。名慧力。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僞。不謬取諸虛僞法。名擇法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
(講)七菩提分者。梵語菩提。此譯爲覺。故亦名七覺分。即由前慧力。所發真正無漏之智。善能覺了。一擇法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即以智慧觀察五蘊諸法之時。慧照分明。善能簡擇分別。何者是真。何者是僞。與無漏智相應爲真。不相應爲僞。不致謬取虛僞之法。五蘊本來無我。妄執實我。五蘊本非實法。妄執實法。我相法相。皆虛僞也。與無漏智不相應。我法二空真理。與無漏智相應。如是簡別。名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者。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如楞嚴經所雲。勤心役身。事火祟水等。諸外道所修。無益之苦行。不能出離生死。是爲無益。常勤心在真法中行。真法…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