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乐净土。今十方众生。有欲舍苦求乐。信愿念佛。求生彼国。即可横截生死。正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莲池大师云。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乡。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趣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解》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
(讲)此明华轮。即莲华大如车轮。非指普通车轮。乃举轮王金轮。轮王有四。铁轮王。统领南洲一洲诸国。铜轮王。统领东南二洲诸国。银轮王。统领东西南三洲诸国。金轮王。王四大部洲。至要即王位。有金轮宝自然现前。乘之一日之内。可以周游四大部洲。金轮王出世。海水低落。海边现有轮王道路。能通四洲。轮王有七宝。千子。以十善化导。四洲皆服。金轮大一由旬。四十里。乃举最小由旬言。若据观经。及宝积经中。无量寿如来会所明。大小实不可限量。由同居净土。有凡有圣。身相不等故。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
问。莲华大小。何以相去甚远。答。由十方念佛众生。工夫勤惰不等。故所感莲华大小不一。现前有一众生。闻说净土法门。发心信愿持名。七宝池内。即时产一莲芷。标名于上。如若精进念佛。莲华日大一日。光色日鲜。如中途退心。或另学别种法门。则莲华渐枯。倘一生修持到底。则临命终时。弥陀接引往生。即生此莲。名为托质莲胎。以九品莲华为父母。清净受生。华开见佛。是莲华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莲喻车轮者。不但状莲之形。而且表莲之德。轮有运载义。而此华轮。能至十方。接引众生。出离苦海。往生极乐。可为弥陀大愿船。普载众生。同赴莲池会也。
《解》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讲)此先明莲华光色。后举四德。莲分四色。色各有光。由众生身有光明。故莲胞亦有光。光色本应无量。四色亦略言耳。
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者。既曰略叹。当知莲之德。亦不止此。质而非形曰微者。质乃宝华之体质。形量大小不定。各随念力而现。故曰非形。无碍曰妙者。自在无碍。不可思议。十方众生发心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妙。又上中下品。各随功行。无量往生。不致错谬。是为胜劣分明妙。香者。彼土之莲。光色既胜。香气应异。非此方莲香可比。非形即非尘者。既非一定大小之形。则自然非色尘之德。而全体唯心矣。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曰非尘故洁也。莲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洁。则生身庄严殊胜可知。以上释生处竟。
己二结示佛力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讲)此结示佛力。故呼舍利弗而告之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愿行为能庄严。极乐是所庄严。此约佛释。大愿。即弥陀因中为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第三十二愿云。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行者。即弥陀愿后。勇猛精进。阿僧祇劫。修菩萨行。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十一亿佛刹。清净之行。
称性功德者。称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一切庄严。亦复性本自具。但非佛力。不能成就。故曰称性功德之所成就。
遍严四种净土者。由真性圆满周遍。故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弥陀愿行圆满。庄严净土。为众生作增上缘。带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种种庄严。为所缘缘。一切凡圣。缘此庄严净土。起欣慕心。而修净业。求生净土。故曰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圣凡。令往生也。
《解》[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讲)复次。弥陀以因中所发大愿。能作众生多善根之因。又以愿后所修大行。能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此意须善会。何以弥陀愿行。能为众生作殊胜因缘。因佛以此愿行。庄严成就四种净土。又以此愿行。庄严成就一句洪名。令众生对此庄严之依正。信愿持名者。以佛之愿为愿。以佛之行为行。皆得多善根多福德也。念念执持名号。相续无间。即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称性功德庄严。此义约众生释。皆是已成者。众生性本自具一切庄严。但由信愿持名。方能成就。已起信愿行。即是已成。非今非当者。非现今成。非当来成也。
《解》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讲)此约生佛圆融不二释。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四句。以弥陀大愿大行。种种称性庄严。此属性宗。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之本质。带起众生。自心所现种种庄严。此属相宗。性不碍相。相不离性。性相圆明。生佛不二。撤尽性相二宗法门界限。
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次第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有增上力用故。谓弥陀愿行。称性所起之种种庄严。有增上力用之本质境。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者。带是变带。谓众生托佛增上缘本质境。变起自心种种庄严。为带质境。为己所缘。本质能现带质。带质无异本质。故曰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二义祗是一义。成就如是。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也。初别释所受竟。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分二 己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 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初又二 庚初正明 二结示 今初
《经》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解》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讲)经中举极乐五尘胜境。为众生五根所受用。文显可知。常作者。即指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歇。不同世乐之或作或辍也。乐以天称有二义。一天人之乐。乃诸天奏乐。供养弥陀。以及海会圣众。二天然之乐。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经云。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不特其音之美。且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黄金为地者三句。指地之体质。本是黄金。七宝但是地上庄严耳。昼夜六时者。昼夜各有初中后三时。合为六时。又一解。昼六时。夜六时。每昼夜共十二时。然彼极乐净土。依报世界。正报色身。皆有光明。不假日月。假者藉也。既不假日月。则安分昼夜。安分是反难辞。后解答云。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但顺此方比拟。英顺此方情见始得。
《解》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祴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佛)[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讲)上是天乐。为耳根所对之声尘。金地为眼根所对之色尘。此是天华。为眼鼻二根所对色香二尘。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乃天人所雨。以表供养之意。如大本所云。一切天人。皆□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
衣祴。是盛华器。盛字平声。贮也。衣祴例如进香香袋。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法莲华经之四华。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以四华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佛果。果德无所不遍也。住行向地诸菩萨。破无明见法身。乃为真因。念念趋向无上妙觉之佛果。果德遍十方界。故曰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言供佛之多也。
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四句。蕅公之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今在彼土。能供十万亿佛。意显往生彼国已。有欲还供本师释迦。及当来弥勒。亦不成难事。若承阿弥威神之力加被。则何远不到哉。更不落十万亿之数量耳。
《解》食时。即清旦。故(曰)[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迥)[回]还也。
(讲)食时。乃受食之时。清旦盛华。供养多佛。食时即归。明其神足不可思议。神足乃六通之一。亦名如意通。此通有三。一能到。身能飞行。轻举远到。二转变。大小一多。互相转变。三圣如意。化现无方。应变莫测。故能不离彼土。常遍十方。此二句有二义。一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二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譬如月不离空。而能影现众水。不假逾时。回还本处。极言其速之至也。此种神力。固由众生净业所感。亦由弥陀愿力所致。因中第二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解》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讲)上文神足。已显不思议之理。此文显极乐事事皆无障碍法界。故举一…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