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16

  ..續本文上一頁樂淨土。今十方衆生。有欲舍苦求樂。信願念佛。求生彼國。即可橫截生死。正所謂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也。○蓮池大師雲。喻如正厄饑寒之國。忽聞飽暖之鄉。方沈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豈不身心踴躍。舍故趣新。但得往生。終成解脫。方便接引。當如是耳。

  《解》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裏。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

  (講)此明華輪。即蓮華大如車輪。非指普通車輪。乃舉輪王金輪。輪王有四。鐵輪王。統領南洲一洲諸國。銅輪王。統領東南二洲諸國。銀輪王。統領東西南叁洲諸國。金輪王。王四大部洲。至要即王位。有金輪寶自然現前。乘之一日之內。可以周遊四大部洲。金輪王出世。海水低落。海邊現有輪王道路。能通四洲。輪王有七寶。千子。以十善化導。四洲皆服。金輪大一由旬。四十裏。乃舉最小由旬言。若據觀經。及寶積經中。無量壽如來會所明。大小實不可限量。由同居淨土。有凡有聖。身相不等故。觀經雲。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大本雲。池中蓮華。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

  問。蓮華大小。何以相去甚遠。答。由十方念佛衆生。工夫勤惰不等。故所感蓮華大小不一。現前有一衆生。聞說淨土法門。發心信願持名。七寶池內。即時産一蓮芷。標名于上。如若精進念佛。蓮華日大一日。光色日鮮。如中途退心。或另學別種法門。則蓮華漸枯。倘一生修持到底。則臨命終時。彌陀接引往生。即生此蓮。名爲托質蓮胎。以九品蓮華爲父母。清淨受生。華開見佛。是蓮華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蓮喻車輪者。不但狀蓮之形。而且表蓮之德。輪有運載義。而此華輪。能至十方。接引衆生。出離苦海。往生極樂。可爲彌陀大願船。普載衆生。同赴蓮池會也。

  《解》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講)此先明蓮華光色。後舉四德。蓮分四色。色各有光。由衆生身有光明。故蓮胞亦有光。光色本應無量。四色亦略言耳。

  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者。既曰略歎。當知蓮之德。亦不止此。質而非形曰微者。質乃寶華之體質。形量大小不定。各隨念力而現。故曰非形。無礙曰妙者。自在無礙。不可思議。十方衆生發心念佛。華即標名。勤惰才分。榮枯頓異。是爲感應冥符妙。又上中下品。各隨功行。無量往生。不致錯謬。是爲勝劣分明妙。香者。彼土之蓮。光色既勝。香氣應異。非此方蓮香可比。非形即非塵者。既非一定大小之形。則自然非色塵之德。而全體唯心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故曰非塵故潔也。蓮胞既光色明耀。微妙香潔。則生身莊嚴殊勝可知。以上釋生處竟。

  己二結示佛力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講)此結示佛力。故呼舍利弗而告之曰。極樂國土。成就如是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願行爲能莊嚴。極樂是所莊嚴。此約佛釋。大願。即彌陀因中爲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願。第叁十二願雲。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行者。即彌陀願後。勇猛精進。阿僧祇劫。修菩薩行。大本雲。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攝取二十一億佛刹。清淨之行。

  稱性功德者。稱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一切莊嚴。亦複性本自具。但非佛力。不能成就。故曰稱性功德之所成就。

  遍嚴四種淨土者。由真性圓滿周遍。故能普遍莊嚴。四種淨土。彌陀願行圓滿。莊嚴淨土。爲衆生作增上緣。帶起十方叁世。一切凡聖。自心種種莊嚴。爲所緣緣。一切凡聖。緣此莊嚴淨土。起欣慕心。而修淨業。求生淨土。故曰普攝十方叁世。一切聖凡。令往生也。

  《解》[複次]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講)複次。彌陀以因中所發大願。能作衆生多善根之因。又以願後所修大行。能作衆生多福德之緣。此意須善會。何以彌陀願行。能爲衆生作殊勝因緣。因佛以此願行。莊嚴成就四種淨土。又以此願行。莊嚴成就一句洪名。令衆生對此莊嚴之依正。信願持名者。以佛之願爲願。以佛之行爲行。皆得多善根多福德也。念念執持名號。相續無間。即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稱性功德莊嚴。此義約衆生釋。皆是已成者。衆生性本自具一切莊嚴。但由信願持名。方能成就。已起信願行。即是已成。非今非當者。非現今成。非當來成也。

  《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此約生佛圓融不二釋。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四句。以彌陀大願大行。種種稱性莊嚴。此屬性宗。能爲衆生作增上緣之本質。帶起衆生。自心所現種種莊嚴。此屬相宗。性不礙相。相不離性。性相圓明。生佛不二。撤盡性相二宗法門界限。

  緣有四種。一親因緣。二次第緣。叁所緣緣。四增上緣。有增上力用故。謂彌陀願行。稱性所起之種種莊嚴。有增上力用之本質境。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者。帶是變帶。謂衆生托佛增上緣本質境。變起自心種種莊嚴。爲帶質境。爲己所緣。本質能現帶質。帶質無異本質。故曰全佛即生。全他即自。二義祗是一義。成就如是。生佛一如。自他不二。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也。初別釋所受竟。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二 己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 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初又二 庚初正明 二結示 今初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解》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衆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爲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叁時。夜分初中後。名夜叁時。故雲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講)經中舉極樂五塵勝境。爲衆生五根所受用。文顯可知。常作者。即指天樂。晝夜六時。無有間歇。不同世樂之或作或辍也。樂以天稱有二義。一天人之樂。乃諸天奏樂。供養彌陀。以及海會聖衆。二天然之樂。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經雲。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不特其音之美。且能令聞者念叁寶也。

  黃金爲地者叁句。指地之體質。本是黃金。七寶但是地上莊嚴耳。晝夜六時者。晝夜各有初中後叁時。合爲六時。又一解。晝六時。夜六時。每晝夜共十二時。然彼極樂淨土。依報世界。正報色身。皆有光明。不假日月。假者藉也。既不假日月。則安分晝夜。安分是反難辭。後解答雲。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但順此方比擬。英順此方情見始得。

  《解》曼陀羅。此雲適意。又雲白華。衣祴是盛華器。衆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佛)[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

  (講)上是天樂。爲耳根所對之聲塵。金地爲眼根所對之色塵。此是天華。爲眼鼻二根所對色香二塵。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此雲適意。色香美妙。適悅人意。又雲白華。清白潔淨。世所未有。此即天華。乃天人所雨。以表供養之意。如大本所雲。一切天人。皆□天上百千華香。來供彼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

  衣祴。是盛華器。盛字平聲。貯也。衣祴例如進香香袋。衆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法蓮華經之四華。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以四華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佛果。果德無所不遍也。住行向地諸菩薩。破無明見法身。乃爲真因。念念趨向無上妙覺之佛果。果德遍十方界。故曰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極言供佛之多也。

  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四句。蕅公之意。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今在彼土。能供十萬億佛。意顯往生彼國已。有欲還供本師釋迦。及當來彌勒。亦不成難事。若承阿彌威神之力加被。則何遠不到哉。更不落十萬億之數量耳。

  《解》食時。即清旦。故(曰)[雲]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迥)[回]還也。

  (講)食時。乃受食之時。清旦盛華。供養多佛。食時即歸。明其神足不可思議。神足乃六通之一。亦名如意通。此通有叁。一能到。身能飛行。輕舉遠到。二轉變。大小一多。互相轉變。叁聖如意。化現無方。應變莫測。故能不離彼土。常遍十方。此二句有二義。一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二不起滅盡定。而現諸威儀也。譬如月不離空。而能影現衆水。不假逾時。回還本處。極言其速之至也。此種神力。固由衆生淨業所感。亦由彌陀願力所致。因中第二十叁願雲。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解》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刹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

  (講)上文神足。已顯不思議之理。此文顯極樂事事皆無障礙法界。故舉一…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