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P15

  ..续本文上一页匝(环)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讲)先总释胜境。即极乐殊胜庄严之境。七重栏楯。横曰栏。直曰楯。俗云栏杆。庄严界畔。罗网庄严空际。行树庄严露地。一重行树。一重栏楯。重重相间。而至于七。上覆以七重罗网。一一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七重四宝亦但略言。其实重重无尽。宝宝交错。周匝围绕。佛菩萨住处。

  大本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花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花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辗转增多。乃至七宝。

  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此经文略。但言罗网。未言网间宫殿。

  此中文有表法。表者显也。即借文以显义。借事以显理等。七重。表七科道品。三十七分。解在后文。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此土同居。有凡夫四倒。无常执常。非乐执乐。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方便。有二乘四倒。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无我。净计不净。合之二土有八倒。彼国同居。人人实具四德。常者。同佛无量寿故。乐者。但受诸乐故。我者。自在无碍故。净者。清净庄严故。皆四宝则自功德深者。人具四德。则自功德深。内因胜也。周匝围绕。则他贤圣遍。外缘胜也。此即极乐真因缘。

  《解》此等庄严。同居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讲)此下别明四土。先明同居土因果。以善业观行为能感因。以缘生胜妙五尘为所感果。极乐此土。横具上三土。唯横无竖。此等庄严者。总指同居庄严。有二能感因。一增上善业。即持名多善根之业。以念念即佛。乃成佛之亲因缘。净念相继。乃等无闲缘。以佛号为所缘境。乃所缘缘。言增上者。即增上缘。总摄前三缘。有大力用。为中道无漏善业。○二圆五品观。圆教观行五品位。谓随喜。读诵。解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者。为能感之因。同居净土。为所感之果。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者。缘生。即因缘所生法。殊胜妙好。非同娑婆粗恶五尘也。同居之体质。亦即色声香味触。五尘为体也。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讲)此明方便土因果。以即空观智。相似三观。为能感因。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所感果。此土因有横竖。竖则即空观智。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圆教即假即中之空。横则相似三观。乃圆教相似位。一心三观。此二为能感因。所感方便土果。为妙真谛者。非是藏通二教之真谛。乃圆教不思议真谛。即假即中。故称为妙。无漏五尘者。方便土。亦不外五尘为体。乃中道无漏五尘也。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讲)此明实报土因果。以妙假观智。分证三观为能感因。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果。此土因亦有横竖。竖则妙假观智。非别教次第之假观。乃圆教即空即中。不思议假观。横则分证三观。乃圆教分证位中。一心三观。此二为能感因。所感实报土果。为妙俗谛者。非是别教之俗谛。乃是圆教不思议俗谛。即真即中。故称为妙。无尽五尘者。色声香味触。随举一尘。皆具一切尘。尘尘无尽。实报土亦不外五尘为体。乃中道无尽五尘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讲)此明常寂光土因果。以即中观智。究竟三观。为能感因。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所感果。此土因亦有横竖。竖则即中观智。非别教次第中观。乃圆教即空即假。不思议中观。此二为能感因。所感常寂光土果。为妙中谛者。非是别教之中谛。乃是圆教不思议中谛。即真即假。故称为妙。称性五尘者。色声香味触。称合真如自性。不可思议之五尘。为常寂光土之体也。上明四土横竖也。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假)[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讲)此明四土圆融。欲令易于了解。作此四土。次第分别。同居是缘生。方便是即空。实报是妙假。寂光是即中。此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四句偈分之。其实四土庄严。无不圆融无碍。无非因缘所生法者。四土唯一同居土也。无不即空者。四土唯一方便土也。无不即假者。四土唯一实报土也。无不即中者。四土唯一常寂光土也。又无不即空者。方便土横具上下三土。无不即假者。实报横具上下三土。无不即中者。寂光横具下三土亦然。

  所以极乐同居净境者。引此圆融之境。以证圆融之理也。此论修德所成之境。元依性德起修。故得全修在性。称性无碍。真俗中三谛圆融。不可限量。

  极乐同居。具足四土。圆融无碍。人民表因缘所生法。同居土也。声闻表即空。方便土也。菩萨表即假。实报土也。佛表即中。常寂光土也。称合圆融之理。成此圆融之境。即一土具足四土。故曰不可限量。下有显理处。悉皆仿此。以上别明四土竟。

  《解》问。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讲)此假立问答。以断偏执理性之疑。恐人不达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理废事之见。前二句是问词。下答云。一一三土庄严。不在寂光之外。三土全体。是寂光理性。一一理性。本来具足无量庄严。事在理中。理随事遍。寂光亦不在三土之外。此是诸佛究竟依报之果土也。经云。诸佛住处。名常寂光。若约如来分上。全三土而成寂光。若约众生分上。全寂光而成三土。是自业之差别。何关土有高下。又。人民但见同居。不见上三土。声闻但见同居方便。不见上二土。菩萨能见下三土。分见寂光。唯佛圆见四土。若谓寂光在三土外。不具三土胜妙庄严五尘。则与小乘偏真法性。有何差别。以上约所受用释竟。大科征释竟。

  丁二广释分二 戊初别释所受 二合释能受所受 初又二 己初释生处 二结示佛力 今初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解》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讲)上四土依果明住处。此宝池莲华明生处。池以金银等七宝所成。异此方土石也。此即对待而论。以显彼土绝待之乐。此土同居是有漏惑业所感。彼土乃无漏净业所成。又为弥陀愿行之所庄严。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今不言由旬数量者。略也。

  《解》八功德水[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讲)八功德水。略显八德。文易可知。惟缩腐褪色。与沴戾六字。解注如下。缩者臭也。腐者日久味变。褪色日久色变。沴者不和。戾者不顺。因不和顺。所以增病。

  极乐宝水。非止八德。实则功德无量。十六观经云。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是水本无情。而能说法。岂思议之所能及哉。

  无量寿经云。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是水本无心。能随人意。又岂思议之所能及哉。

  《解》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曰道。重屋为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讲)此方之水。有时枯竭。则不能得其用。有时泛滥。儒书云。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则复损坏一切。底纯金沙。亦只略言。观经云。真金为渠。其下皆杂色金刚。以为底沙。大本云。纯一宝池。底沙亦以一宝。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宝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宝。亦复如是。异此方池底皆污泥不净也。

  陛级名阶。践之上升。坦途曰道。履之游行。重屋曰楼。岑楼曰阁。此即佛僧所居。及聚会说法之处。七宝所成。则皆用七宝庄严而较饰之。异此方土木。彩画丹青而严饰也。

  无量寿经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今言七宝。不云高下大小者。皆省文也。

  七宝以金为首。金具四义。体则坚固。性则柔软。色具光明。价本贵重。银之四义。所不能及。琉璃此云青色宝。又云不远山宝。玻璃此云水玉。即水晶。砗磲此云大贝。贝为海中介虫。大者为宝。有云非梵语。以其形似车之渠。渠者网也。赤珠乃赤虫所出之珠。玛瑙有山玛瑙。水玛瑙之分。如上七宝。但取名同此方。实则一一超胜百千万倍。

  问。西方佛圣。何以贪华丽。尚美观耶。此土土古圣贤。如尧帝处茅茨。禹王卑宫室。颜回居陋巷。只贵其德。不重宝严。读古者。无不景仰其风。答。此由弥陀大愿所成。亦由诸上善人净行所感。不待造作经营。又由弥陀大开方便。随顺众生厌秽忻净之心理。以大愿行。庄严成就极…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