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15

  ..續本文上一頁匝(環)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

  (講)先總釋勝境。即極樂殊勝莊嚴之境。七重欄楯。橫曰欄。直曰楯。俗雲欄杆。莊嚴界畔。羅網莊嚴空際。行樹莊嚴露地。一重行樹。一重欄楯。重重相間。而至于七。上覆以七重羅網。一一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七重四寶亦但略言。其實重重無盡。寶寶交錯。周匝圍繞。佛菩薩住處。

  大本雲。七寶諸樹。遍滿世界。所謂金根金莖。枝葉花果。亦皆以金。則名一寶。金根銀莖。枝葉花果。亦分金銀。則名二寶。如是叁寶四寶。其寶間錯。輾轉增多。乃至七寶。

  觀經雲。七寶行樹。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又雲。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此經文略。但言羅網。未言網間宮殿。

  此中文有表法。表者顯也。即借文以顯義。借事以顯理等。七重。表七科道品。叁十七分。解在後文。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此土同居。有凡夫四倒。無常執常。非樂執樂。無我執我。不淨執淨。方便。有二乘四倒。常計無常。樂計爲苦。我計無我。淨計不淨。合之二土有八倒。彼國同居。人人實具四德。常者。同佛無量壽故。樂者。但受諸樂故。我者。自在無礙故。淨者。清淨莊嚴故。皆四寶則自功德深者。人具四德。則自功德深。內因勝也。周匝圍繞。則他賢聖遍。外緣勝也。此即極樂真因緣。

  《解》此等莊嚴。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爲體。

  (講)此下別明四土。先明同居土因果。以善業觀行爲能感因。以緣生勝妙五塵爲所感果。極樂此土。橫具上叁土。唯橫無豎。此等莊嚴者。總指同居莊嚴。有二能感因。一增上善業。即持名多善根之業。以念念即佛。乃成佛之親因緣。淨念相繼。乃等無閑緣。以佛號爲所緣境。乃所緣緣。言增上者。即增上緣。總攝前叁緣。有大力用。爲中道無漏善業。○二圓五品觀。圓教觀行五品位。謂隨喜。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以此二者。爲能感之因。同居淨土。爲所感之果。以緣生勝妙五塵爲體者。緣生。即因緣所生法。殊勝妙好。非同娑婆粗惡五塵也。同居之體質。亦即色聲香味觸。五塵爲體也。

  《解》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叁觀所感。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體。

  (講)此明方便土因果。以即空觀智。相似叁觀。爲能感因。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所感果。此土因有橫豎。豎則即空觀智。非通教即有之空。乃圓教即假即中之空。橫則相似叁觀。乃圓教相似位。一心叁觀。此二爲能感因。所感方便土果。爲妙真谛者。非是藏通二教之真谛。乃圓教不思議真谛。即假即中。故稱爲妙。無漏五塵者。方便土。亦不外五塵爲體。乃中道無漏五塵也。

  《解》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叁觀所感。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體。

  (講)此明實報土因果。以妙假觀智。分證叁觀爲能感因。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所感果。此土因亦有橫豎。豎則妙假觀智。非別教次第之假觀。乃圓教即空即中。不思議假觀。橫則分證叁觀。乃圓教分證位中。一心叁觀。此二爲能感因。所感實報土果。爲妙俗谛者。非是別教之俗谛。乃是圓教不思議俗谛。即真即中。故稱爲妙。無盡五塵者。色聲香味觸。隨舉一塵。皆具一切塵。塵塵無盡。實報土亦不外五塵爲體。乃中道無盡五塵也。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叁觀所感。以妙中谛。稱性五塵爲體。

  (講)此明常寂光土因果。以即中觀智。究竟叁觀。爲能感因。以妙中谛。稱性五塵爲所感果。此土因亦有橫豎。豎則即中觀智。非別教次第中觀。乃圓教即空即假。不思議中觀。此二爲能感因。所感常寂光土果。爲妙中谛者。非是別教之中谛。乃是圓教不思議中谛。即真即假。故稱爲妙。稱性五塵者。色聲香味觸。稱合真如自性。不可思議之五塵。爲常寂光土之體也。上明四土橫豎也。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假)[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講)此明四土圓融。欲令易于了解。作此四土。次第分別。同居是緣生。方便是即空。實報是妙假。寂光是即中。此依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四句偈分之。其實四土莊嚴。無不圓融無礙。無非因緣所生法者。四土唯一同居土也。無不即空者。四土唯一方便土也。無不即假者。四土唯一實報土也。無不即中者。四土唯一常寂光土也。又無不即空者。方便土橫具上下叁土。無不即假者。實報橫具上下叁土。無不即中者。寂光橫具下叁土亦然。

  所以極樂同居淨境者。引此圓融之境。以證圓融之理也。此論修德所成之境。元依性德起修。故得全修在性。稱性無礙。真俗中叁谛圓融。不可限量。

  極樂同居。具足四土。圓融無礙。人民表因緣所生法。同居土也。聲聞表即空。方便土也。菩薩表即假。實報土也。佛表即中。常寂光土也。稱合圓融之理。成此圓融之境。即一土具足四土。故曰不可限量。下有顯理處。悉皆仿此。以上別明四土竟。

  《解》問。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講)此假立問答。以斷偏執理性之疑。恐人不達寂光乃即事之理。而落偏理廢事之見。前二句是問詞。下答雲。一一叁土莊嚴。不在寂光之外。叁土全體。是寂光理性。一一理性。本來具足無量莊嚴。事在理中。理隨事遍。寂光亦不在叁土之外。此是諸佛究竟依報之果土也。經雲。諸佛住處。名常寂光。若約如來分上。全叁土而成寂光。若約衆生分上。全寂光而成叁土。是自業之差別。何關土有高下。又。人民但見同居。不見上叁土。聲聞但見同居方便。不見上二土。菩薩能見下叁土。分見寂光。唯佛圓見四土。若謂寂光在叁土外。不具叁土勝妙莊嚴五塵。則與小乘偏真法性。有何差別。以上約所受用釋竟。大科征釋竟。

  丁二廣釋分二 戊初別釋所受 二合釋能受所受 初又二 己初釋生處 二結示佛力 今初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解》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

  (講)上四土依果明住處。此寶池蓮華明生處。池以金銀等七寶所成。異此方土石也。此即對待而論。以顯彼土絕待之樂。此土同居是有漏惑業所感。彼土乃無漏淨業所成。又爲彌陀願行之所莊嚴。大本雲。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叁十。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寶二寶。乃至七寶。所共合成。今不言由旬數量者。略也。

  《解》八功德水[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叁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軟。異沈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

  (講)八功德水。略顯八德。文易可知。惟縮腐褪色。與沴戾六字。解注如下。縮者臭也。腐者日久味變。褪色日久色變。沴者不和。戾者不順。因不和順。所以增病。

  極樂寶水。非止八德。實則功德無量。十六觀經雲。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花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是水本無情。而能說法。豈思議之所能及哉。

  無量壽經雲。諸上善人。入七寶池。澡雪身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乃至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複。水辄還複。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是水本無心。能隨人意。又豈思議之所能及哉。

  《解》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汙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曰道。重屋爲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

  (講)此方之水。有時枯竭。則不能得其用。有時泛濫。儒書雲。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則複損壞一切。底純金沙。亦只略言。觀經雲。真金爲渠。其下皆雜色金剛。以爲底沙。大本雲。純一寶池。底沙亦以一寶。黃金池者。白銀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寶爲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寶。亦複如是。異此方池底皆汙泥不淨也。

  陛級名階。踐之上升。坦途曰道。履之遊行。重屋曰樓。岑樓曰閣。此即佛僧所居。及聚會說法之處。七寶所成。則皆用七寶莊嚴而較飾之。異此方土木。彩畫丹青而嚴飾也。

  無量壽經雲。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宮殿樓閣。皆以七寶。勝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菩薩所居。亦複如是。諸天及人。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至無量寶。今言七寶。不雲高下大小者。皆省文也。

  七寶以金爲首。金具四義。體則堅固。性則柔軟。色具光明。價本貴重。銀之四義。所不能及。琉璃此雲青色寶。又雲不遠山寶。玻璃此雲水玉。即水晶。砗磲此雲大貝。貝爲海中介蟲。大者爲寶。有雲非梵語。以其形似車之渠。渠者網也。赤珠乃赤蟲所出之珠。瑪瑙有山瑪瑙。水瑪瑙之分。如上七寶。但取名同此方。實則一一超勝百千萬倍。

  問。西方佛聖。何以貪華麗。尚美觀耶。此土土古聖賢。如堯帝處茅茨。禹王卑宮室。顔回居陋巷。只貴其德。不重寶嚴。讀古者。無不景仰其風。答。此由彌陀大願所成。亦由諸上善人淨行所感。不待造作經營。又由彌陀大開方便。隨順衆生厭穢忻淨之心理。以大願行。莊嚴成就極…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