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过西方十万亿刹之外。不出唯心。即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令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得深证受用。此第一义悉檀。令得入理益。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讲)此释现在说法。今即今时。非过去已灭。非未来未成。故曰现在。彼佛度生。亦以音声而作佛事。亦不外说法也。释迦说大云经时。告大云密藏菩萨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说法。弥陀寿命无量。释迦虽灭度已久。弥陀还是现在说法。佛世难值。此土弥勒。尚未下生。当来下生。未知我在何道。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弥陀。常随佛学。速成正觉也。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陀)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讲)此结出发起序之义。经中不外信愿行三资粮。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劝信。劝愿。劝行之序。依正二俱现在实有。非假设理想。应当深信不疑。世界名极乐。循其名则乐之极。应当切愿求生。佛号阿弥陀。光寿无量。闻说应当力行念佛修行。○复次阿弥陀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此合序三宝。及经中五重玄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之名。序名。住持不离实相。则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实相之体。起信发愿力行。序宗。信愿行三资成就。必得往生。见佛闻法。横超生死。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者。惟念一佛。不念他佛。即以一句佛号。为所缘之境。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中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虽略。意则五重玄义俱周。初序分竟也。
甲二正宗分三 乙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解》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讲)蕅公判此经正宗。不出信愿行三科。为千古独唱。深合佛意。无人能及。
乙初中分二 丙初依报妙 二正报妙 丙初又二 丁初征释 二广释 丁初又二 戊初征 二释 今初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讲)佛自征极乐之名。乃欲广释其义。令闻者生信也。
戊二释分二 己初约能受用释 二约所受用释 今初
《经》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讲)此略明众生。众生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众法相集而生也。外身四大假合。属色阴。前五识。领纳五尘之境。为受阴。第六识。攀缘六尘。忆想分别。为想阴。第七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流。为行阴。第八识。执持根身器界种子。为识阴。具足众法而得生。故名众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境。
等觉以还皆可名者。等觉。乃始觉将要圆满。只剩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尚去佛一等。生相无明一破。即成究竟觉佛也。又等觉。即一生补处菩萨。以还即从等觉以下。皆名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今云极乐。且约同居土人民言。以下下品。尚且如是。例知上上品。自不待言。旁注净宗不思议在此者。同居人民。与补处菩萨。同其受用。
《解》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讲)此总论苦乐。娑婆此云堪忍。亦云能忍。此土众生。堪能忍受诸苦故。此土苦乐相杂。对文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相反。其实苦即苦受。为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是苦而复苦。故曰苦苦。乐即乐受。为坏苦。此土无真乐。虽有少分之乐。乐不久住。故曰坏苦。非苦非乐。即舍受。为行苦。虽然不苦不乐。难免行阴迁流。终归变灭。故曰行苦。行是迁流不息之义。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即借水寄叹。行阴迁流之相。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彼土无有众苦。故得永离三苦。苦既全无。乐即绝待。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乐外有苦可对。则乐非极乐。彼土绝待之乐。乃名极乐。问。乐必对苦而显。彼土既无众苦。何以显乐。答。乃对娑婆极苦。而显净土极乐。故旁注曰。众苦极乐映释。令知胜劣。而生忻厌也。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以此十种对辨。则两土苦乐显然。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讲)此别明苦乐。一往分别者。大略分别也。依四土明苦乐有无之相。无分段八苦者。分是分限。指寿命有长短。段是形段。指身量有大小。乃此土三界内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彼土莲华化生。是最后身。一生补处成佛。故无分段生死。
八苦者。彼土一一皆无。一无十月胎狱生苦。但受莲华化生之乐。二无形骸衰朽老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三无内外诸科病苦。但受自在晏安之乐。四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五无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六无怨憎会遇之苦。但受上善俱会之乐。七无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八无五阴烦恼炽盛之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前七是别。后一是总。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炽盛火旺貌。须以智慧水。方能灭除烦恼火。两土比较。苦乐悬殊。即净秽之所攸分也。
但受不病不老四句。于诸乐中。大略言之。天食天衣者。天是天然。不假经营造作。思食食来。食毕。盛食之具自去。思衣衣至。随意美妙庄严。应法之服。自然在身。
《解》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讲)此土方便有余土。有藏教析空观。拙度证入者。有通教体空观。巧度证入者。皆沉滞化城。偏空寂灭之苦。彼国此土圣人。皆秉圆教观。体色即空证入。不滞空寂。即能从真出假。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故曰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解》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讲)实报无障碍土菩萨。皆秉一心三观证入。观智圆融之故。无三观前后隔别。三谛不融之苦。故云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解》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讲)寂光究竟等。指常寂光净土。由始觉觉至心源。本始合一。成究竟觉。佛之住处。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故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若约别教妙觉。虽称究竟。只破十二品无明。但齐圆教二行。尚余三十品无明未破。法性之水。犹有渗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圆满无上菩提。觉法之乐。究竟无余涅槃。寂静之乐。以上别明苦乐中。正释四土也。
《解》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讲)此点示妙行。执持名号。即为妙行。以多善根多福德故。然同居土众生。以持名念佛。正当念时。便以佛之善根。为己善根。佛之福德。为己福德。故曰善根福德同佛。此中道理。尚待辨明。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则应以多善多福乃生。下即接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是则持名念佛。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也。明矣。
因是亲因。如世间种子。缘是助缘。如世间水土。有因无缘不生。有缘无因亦不生。因缘具足。方能成办。能念之心属因。今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成佛道。名多善根。即亲因也。所念之佛属缘。今修净土行。一句佛号。具足万德。名多福德。即助缘也。因缘具足。故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此方是持名妙行。极乐净宗。合上正释四土。别明苦乐也。
《解》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讲)此乃指同居殊胜。极乐同居。上而言之。十方佛土同居。皆要让极乐最殊胜奇特。下而言之。又可与此土较量苦乐。此娑婆五浊恶世。是极苦世界。彼西方净土。是极乐世界。厌苦求乐。人之常情。故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者多。万修万人去。故曰优入。十方往生之众虽多。极乐仍从容不迫。如海纳百川而不隘。镜含万象而有余。横超而度越者。但有闻说。两土苦乐悬殊。厌秽忻净。念佛求生极乐。可得横超三界。度越生死苦海。佛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意即在于此。要令人深信极乐殊特。切愿求生。力行念佛。而得往生受用。初约能受用释竟。
己二约所受用释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