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雖過西方十萬億刹之外。不出唯心。即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令悟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而得深證受用。此第一義悉檀。令得入理益。

  《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

  (講)此釋現在說法。今即今時。非過去已滅。非未來未成。故曰現在。彼佛度生。亦以音聲而作佛事。亦不外說法也。釋迦說大雲經時。告大雲密藏菩薩言。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佛號無量壽。現在說法。告一菩薩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今說大雲經。汝可往聽。今彼菩薩。將來至此。則正當釋迦說法時。彌陀亦在說法。彌陀壽命無量。釋迦雖滅度已久。彌陀還是現在說法。佛世難值。此土彌勒。尚未下生。當來下生。未知我在何道。正應發願往生。親觐彌陀。常隨佛學。速成正覺也。

  《解》複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複次。[阿]彌(陀)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爲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講)此結出發起序之義。經中不外信願行叁資糧。此先序其由致。前六句即勸信。勸願。勸行之序。依正二俱現在實有。非假設理想。應當深信不疑。世界名極樂。循其名則樂之極。應當切願求生。佛號阿彌陀。光壽無量。聞說應當力行念佛修行。○複次阿彌陀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此合序叁寶。及經中五重玄義。佛法僧是住持叁寶之名。序名。住持不離實相。則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實相之體。起信發願力行。序宗。信願行叁資成就。必得往生。見佛聞法。橫超生死。序用。唯一佛界爲所緣境者。惟念一佛。不念他佛。即以一句佛號。爲所緣之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中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雖略。意則五重玄義俱周。初序分竟也。

  甲二正宗分叁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 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解》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講)蕅公判此經正宗。不出信願行叁科。爲千古獨唱。深合佛意。無人能及。

  乙初中分二 丙初依報妙 二正報妙 丙初又二 丁初征釋 二廣釋 丁初又二 戊初征 二釋 今初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講)佛自征極樂之名。乃欲廣釋其義。令聞者生信也。

  戊二釋分二 己初約能受用釋 二約所受用釋 今初

  《經》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解》衆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

  (講)此略明衆生。衆生者。色受想行識五陰。衆法相集而生也。外身四大假合。屬色陰。前五識。領納五塵之境。爲受陰。第六識。攀緣六塵。憶想分別。爲想陰。第七識。恒審思量。念念遷流。爲行陰。第八識。執持根身器界種子。爲識陰。具足衆法而得生。故名衆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境。

  等覺以還皆可名者。等覺。乃始覺將要圓滿。只剩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尚去佛一等。生相無明一破。即成究竟覺佛也。又等覺。即一生補處菩薩。以還即從等覺以下。皆名衆生。菩薩是大道心衆生。今雲極樂。且約同居土人民言。以下下品。尚且如是。例知上上品。自不待言。旁注淨宗不思議在此者。同居人民。與補處菩薩。同其受用。

  《解》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叁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講)此總論苦樂。娑婆此雲堪忍。亦雲能忍。此土衆生。堪能忍受諸苦故。此土苦樂相雜。對文中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相反。其實苦即苦受。爲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衆苦逼迫身心。是苦而複苦。故曰苦苦。樂即樂受。爲壞苦。此土無真樂。雖有少分之樂。樂不久住。故曰壞苦。非苦非樂。即舍受。爲行苦。雖然不苦不樂。難免行陰遷流。終歸變滅。故曰行苦。行是遷流不息之義。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即借水寄歎。行陰遷流之相。彼土永離叁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彼土無有衆苦。故得永離叁苦。苦既全無。樂即絕待。不同此土對苦之樂。樂外有苦可對。則樂非極樂。彼土絕待之樂。乃名極樂。問。樂必對苦而顯。彼土既無衆苦。何以顯樂。答。乃對娑婆極苦。而顯淨土極樂。故旁注曰。衆苦極樂映釋。令知勝劣。而生忻厭也。

  慈雲忏主。開此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今以苦樂對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叁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叁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以此十種對辨。則兩土苦樂顯然。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講)此別明苦樂。一往分別者。大略分別也。依四土明苦樂有無之相。無分段八苦者。分是分限。指壽命有長短。段是形段。指身量有大小。乃此土叁界內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彼土蓮華化生。是最後身。一生補處成佛。故無分段生死。

  八苦者。彼土一一皆無。一無十月胎獄生苦。但受蓮華化生之樂。二無形骸衰朽老苦。但受相好圓滿之樂。叁無內外諸科病苦。但受自在晏安之樂。四無四大分離死苦。但受壽命無量之樂。五無恩愛別離之苦。但受海會相聚之樂。六無怨憎會遇之苦。但受上善俱會之樂。七無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樂。八無五陰煩惱熾盛之苦。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前七是別。後一是總。五陰煩惱之火。焚燒衆生之心。熾盛火旺貌。須以智慧水。方能滅除煩惱火。兩土比較。苦樂懸殊。即淨穢之所攸分也。

  但受不病不老四句。于諸樂中。大略言之。天食天衣者。天是天然。不假經營造作。思食食來。食畢。盛食之具自去。思衣衣至。隨意美妙莊嚴。應法之服。自然在身。

  《解》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講)此土方便有余土。有藏教析空觀。拙度證入者。有通教體空觀。巧度證入者。皆沈滯化城。偏空寂滅之苦。彼國此土聖人。皆秉圓教觀。體色即空證入。不滯空寂。即能從真出假。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熟衆生。故曰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解》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講)實報無障礙土菩薩。皆秉一心叁觀證入。觀智圓融之故。無叁觀前後隔別。叁谛不融之苦。故雲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解》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講)寂光究竟等。指常寂光淨土。由始覺覺至心源。本始合一。成究竟覺。佛之住處。理智不二。身土一如。故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若約別教妙覺。雖稱究竟。只破十二品無明。但齊圓教二行。尚余叁十品無明未破。法性之水。猶有滲漏流注也。彼土受用同佛故。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圓滿無上菩提。覺法之樂。究竟無余涅槃。寂靜之樂。以上別明苦樂中。正釋四土也。

  《解》然同居衆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講)此點示妙行。執持名號。即爲妙行。以多善根多福德故。然同居土衆生。以持名念佛。正當念時。便以佛之善根。爲己善根。佛之福德。爲己福德。故曰善根福德同佛。此中道理。尚待辨明。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則應以多善多福乃生。下即接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是則持名念佛。即爲多善根福德因緣也。明矣。

  因是親因。如世間種子。緣是助緣。如世間水土。有因無緣不生。有緣無因亦不生。因緣具足。方能成辦。能念之心屬因。今發菩提心。精進念佛。求成佛道。名多善根。即親因也。所念之佛屬緣。今修淨土行。一句佛號。具足萬德。名多福德。即助緣也。因緣具足。故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此方是持名妙行。極樂淨宗。合上正釋四土。別明苦樂也。

  《解》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講)此乃指同居殊勝。極樂同居。上而言之。十方佛土同居。皆要讓極樂最殊勝奇特。下而言之。又可與此土較量苦樂。此娑婆五濁惡世。是極苦世界。彼西方淨土。是極樂世界。厭苦求樂。人之常情。故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者多。萬修萬人去。故曰優入。十方往生之衆雖多。極樂仍從容不迫。如海納百川而不隘。鏡含萬象而有余。橫超而度越者。但有聞說。兩土苦樂懸殊。厭穢忻淨。念佛求生極樂。可得橫超叁界。度越生死苦海。佛說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意即在于此。要令人深信極樂殊特。切願求生。力行念佛。而得往生受用。初約能受用釋竟。

  己二約所受用釋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