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一安隐也。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
(讲)此别明净秽。然佛土有四。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若据此土。则各分净秽。所有伪谬。悉皆得正。此段辨凡圣同居土净秽之相。凡是凡夫。圣是圣人。圣人应迹世间。与凡夫共同居处故。名凡圣同居土。五浊者。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投以尘土灰沙之伦。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喻心水本净。因尘劳而成浊也。○一劫浊。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为体。迁流不息为相。二见浊。五利使为体。诸见纷起为相。三烦恼浊。五钝使为体。恼乱逼迫为相。四众生浊。三缘和合为体。色心陋劣为相。五命浊。寿暖识三为体。催年减寿为相。此论娑婆世界五浊之体相也。
轻重分净秽。如此土三途浊重。则土秽。人道浊轻。则土净。人天比较。人道浊重亦秽。天道浊轻乃净。欲界与上二界比较。欲界浊重又秽。上二界乃净。娑婆极乐比较。娑婆有五浊皆秽。极乐是五清乃净。因同居土中凡夫。与圣人同一例故。
《解》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
(讲)此段。辨方便有余土净秽之相。方便者。是佛权巧方便而设。是为化城。中途暂住之所。名有余涅槃。非究竟宝所。无余涅槃也。藏教阿罗汉。辟支佛所证。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已断见思烦恼。未破无明者。亦寄居于此。
析空拙度证入者秽。此指藏教二乘。禀析空观智。析色入空。将四大五蕴。分析此身。毕竟无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蕴之法不空。此观智拙。以此观智断见思惑。度出生死海。证入方便有余土。为拙度证入者属秽。
体空巧度证入者净。此指通教三乘。禀体空观智。体色入空。观四大五蕴色法。现前此身。当体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本不可得。此观智巧。以此观智断见思惑。度出生死海。证入方便有余土。为巧度证入者属净。○又。通别比较。通教三乘。不达中道亦秽。别教三贤。以达中道故净。○又。别圆比较。别教三贤。不达即中亦秽。圆教十信已伏无明。三谛圆融。所见乃净。极乐方便土皆净。以小乘回心故。
《解》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
(讲)此段。辨实报无障碍土净秽之相。实报者。真实果报土。种种庄严。无障无碍。又名实报庄严土。乃别教十地。等觉。妙觉。圆教初住至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次第三观证入者秽。此指别教所修三观。次第而入。先空。次假。后中。谓十信修析空观。伏见思惑。十住修体空观。断见思惑。十行修假观。破尘沙惑。十回向修中观。伏无明惑。初地修中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始入实报土。以智不圆融故。所见土相则秽。一心三观者。乃圆教菩萨所修。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谓圆修三观。此观若成。则能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故初发心住。即破一品无明。即证一分三德。而入实报土。以观智圆故。所见土相则净也。极乐实报土皆净。以国中一切菩萨。所修所证悉圆顿故。
《解》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
(讲)此段。辨常寂光土净秽之相。此土乃如来所居。若约别教妙觉。于本教虽称究竟。但断十二品无明。与圆教二行齐。无明未尽。是为分证者秽。究竟满证。乃圆教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是为满证者净。极乐是寂光净。以受用同佛故。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讲)今极乐世界。称净土者。正指凡圣同居土一土。横具上三净土。以同居境净故。真俗圆融。不可限量。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在同居。即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即实报净土。声闻在同居。即方便净土。
《解》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讲)此乃成时大师所批。修德是修成。性德是本具。性德即真心之别名。若论性德。法法唯心。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故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能修之信愿行三资粮。所修之一句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之真因。以感不可思议之妙果。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种同居净土。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唯一无二。方是极乐净土宗旨。虽属修德所成。亦是性德本具。不出性外。是谓唯心净土也。上佛倡极乐世界之名。为下文依报发起之序。再倡阿弥陀佛名号。为下正报发起之序。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
(讲)此释正报教主。有佛号阿弥陀。乃释迦自倡正报教主之名。以为发起之序。翻译如下文广释。此处但解佛有三身。身者。积聚之义。众生积聚业障以为身。佛则不然。一法身。积聚理法以为身。理法平等普遍。故法身遍一切处。二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故报身惑净智满。三应身。积聚机缘以为身。故机缘成熟。应时出世。
各论单复者。三身各皆有单有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即如如理。此理生佛同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此而轮回。诸佛证此而成道。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即如如智。始觉还源。惑净智满。以智慧为身。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即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色像。
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生佛一如。此身通因彻果。二离垢妙极法身。即如来修德究竟所成佛。离五住垢。断尽烦恼。极三智妙。证得菩提。此身唯佛果方有。
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身。即弥陀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得菩提觉法之乐。涅槃寂静之乐。以自受用。故名自受用报身。二他受用报身。此从后得智所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二乘有眼。不见报身刹尘相好。
化身复者。一示生化身。即示现降生。八相成道之身。二应现化身。应众生机。现胜应劣应之身。又。佛界化身。现佛界之身也。随类化身。随九界之类。而示现其身也。上明单复三身竟。
《解》虽(辩)[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
(讲)此段铲除情见。乃论性德。恐人不明理性。而生三一之情见。故破之曰。虽辨明单复三身。实际理地。究竟非一非三。又恐人执著非一非三。故又曰。而三而一。上句双遮。下句双照。合之则正双遮时便双照。正双照时便双遮。圆融中道理性。超情离见也。
不纵横。不并别者。是三德秘密之藏。为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涅槃经云。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别亦不成伊。如摩醯首罗天。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佛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即佛所证三德秘密之藏。
按字。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喻圆教不思议三德。不可说一。不可说三。而三而一。离四句之过。绝百句之非。岂思议之所能及耶。离定三思议。离定一思议。离非三非一思议。离而三而一思议。此离四句也。百非者。依根本四句。每句各具四句。四四十六句。约三世则有四十八句。再约已起未起。则有九十六句。加根本四句。则成百句。但能离根本四句之过。百句之非自绝。佛身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如金刚经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故曰不可思议。上辨单复三身竟。
《解》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讲)此段所云。阿弥陀佛。乃论修德。正指在同居土中。示生之化身。以是同居土见故。恐疑非法非报。故又云。即报即法也。化身本不离法身。依法身体。垂报化用。三身不相舍离。如摩尼珠。珠体。珠光。珠影。不相离也。旁注随横四土现。即同居横具上三土。在同居土中现也。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讲)此重释西方依正二有。世界及佛。皆言有者。二俱现有。非过去。非未来。具四悉檀之义。悉者普也。檀者施也。以四益普施故。一的标实境。令欣求故。的确标显。西方依正。现在实境。令众生心生欣慕。求生彼国。此世界悉檀。令得欢喜也。○二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及六方佛以诚语指示。持名念佛法门。令得专一其心。净念相继故。此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三简非干城阳焰。简者简别。西方依正。二皆实有。非同乾闼婆城。乃幻现。旷野深山常见。倏有即无。同妖魔之气所现。阳焰乃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远看似水。近看则无。渴鹿逐阳焰。即错认为水也。非权现曲示者。破华严合论之伪。李长者著华严合论。谓西方是权现。曲引小根所示。故特破之。非缘影虚妄者。第六意识。是缘尘分别影事。举体虚妄。此破末世众生。认缘影为真心。谓西方依正。皆在心外。非保真偏但者。上破邪魔。此破权小。保真。乃藏教保真涅槃。法华经云。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偏。谓藏教之偏真。但。谓别教之但中。今西方依正二有。乃圆教圆中之妙有。故非偏非但也。此对治悉檀。令得灭恶益。○四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即圆彰西方依正二报。乃自性本具。…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