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P27

  ..续本文上一页中习气乱发。故最难得力也。

  若念佛之人。兼修福慧。及有净愿。临终自然。心不颠倒。故余归心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以上二求。助成净土之求。高登上品。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欲度生死难关。但修净业。自得其利。

  《解》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讲)此为蕅公婆心苦口。闻者当知猛省。顽修者。谓盲修瞎练。但知用功。不谙修法。不明正理之人。狂慧者。谓天资聪敏。虽有狂解。不事进修。而无实行之人。此二种人。到生死关头。不能得力。全然无用。谓之么罗无功。此二种人。一则著事不达理。一则执理而废事。姑置勿论矣。下则进一步而论修禅之士。

  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者。上句谓非顽修者。乃参禅悟理之人。不独浅悟。而悟门又复深远。下句谓非狂慧者。乃解行相应之人。操修履践。深潜确实。如此二种之人。应当临终有大把握。可以了脱生死。倘有一分一毫习气种子未除干净。未免还要随强偏坠。即随那种力强。而偏招坠落。况顽修狂慧者。此皆但凭自力修行之危险也。昔日草堂青禅师。有解有行。受曾姓妇人四事供养。心生感激。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子。一日。见宰相告老还乡。非常荣耀。忽起一念羡慕之心。未久示寂。曾姓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脱矣。年少聪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禅功。换一生之富贵。后入阁为宰相。即曾鲁公也。

  又。唐朝惠林寺。圆泽和尚与李源交善。源以不仕。常居寺中。一日。与泽相约。同朝峨嵋山。源欲取道荆州。泽欲由斜谷。须过京师。源以久绝人事。不欲入京。泽遂从之。一日。舟行南浦。见一妇人汲水。泽望而泣曰。不欲由此为是耳。源惊问其故。泽曰。妇人孕三年。吾迟为之子。不逢则已。今既见之。无可逃者。三日愿公临。以一笑为信。后十三年。于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心悲哀。泽具浴。至晚而寂。过三日。源往亲之。儿果对源一笑。即以故语其家。葬讫。源还返寺中。后十三年。自洛赴杭。以应其约。于葛洪井畔。闻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曰。泽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也。然世缘未尽。且勿相近。唯勤修不惰。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隐不见。源返惠林。

  青禅师。宗门巨匠。圆泽具宿命通。尚于生死关打不透。况复其余。望学道之士。及早持名。求得事理一心不乱。并仗佛力往生。勿徒恃自力而已。

  《解》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忽)[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

  (讲)永明延寿智觉大师。为净土宗第六代祖。故称祖师。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蹉路者。错路也。又失路也。阴境有二释。一五阴魔境。于禅定时。彼等诸魔。佥来恼乱。若不辨识其为魔。一瞥眼即随之而去。○一为中阴。临命终时。前阴已尽。中阴现前。自力不胜。又无佛力。难免随境而去。是为可惧。岂不寒心。

  《解》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这)[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讲)初果。即须陀洹果。此云预流果。已破见惑。初预圣人之流。天上人间。尚须七番受生。昧于出胎者。一出胎。对前生之事。皆迷昧不知也。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前阴已灭。经中阴身投胎。后阴出世。对前生事。亦复昏昧。这里岂容勉强作主宰。而侥幸颟顸也。

  世有修行不精进之人。自谓今生修不圆满。来生再修。总有一生。可以修得圆满。他不知有隔阴之昏。一转生。便不记得前生所修未满。并不思修行。不能继续。前功尽废。岂不可惜哉。

  《解》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讲)修行。唯有念佛。最为稳当。有信愿持名。自己净业之力。更仗他弥陀愿力。佛以慈悲愿力。接引念佛众生。往生彼国。故一生所用之功。定不至唐捐。到临终时。弥陀圣众现前。安慰引导。故得心无颠倒。自在往生也。

  《解》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讲)此明佛意。我佛见一切众生。临终时倒乱之苦。特说此文。保任此事。果能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必感佛现。所以殷勤恳切。再劝发愿。求生彼国。以愿之为力至大。以能导行故也。

  《解》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讲)此问答。乃破我法二种执情。问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之力为胜。必仗他力者。何也。

  《解》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则是)[却成]我见颠倒。

  (讲)答。此念佛是圆顿法门。同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旨。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佛心内众生。生心佛心。本来一体。修此法门者。贵在悟理。方成理一心不乱。故曰全在了他即自。了知他佛。即是自心之佛。若讳言。讳者忌讳。人子于亲终之日。讳不敢言。若忌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未能了他即自故。若必言自佛。乃偏重自佛。则是我见坚固。颠倒莫甚。我见未除。何况法执。若明即佛即心之理。则自他见泯。我法双忘矣。

  《解》又悉檀四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则欣厌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讲)悉檀四益者。一世界悉檀。欢喜益。二为人悉檀。生善益。三对治悉檀。破恶益。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后三益。事不孤起。起必有由。傥不从世界深发庆信者。谓释迦未说西方依正庄严。不能深发庆幸信仰之心。则欣厌二者之愿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耶。庆。即庆闻佛说。庆遇良缘。得欢喜益。欣。即欣慕极乐。欣修净业。得生善益。厌。即厌离娑婆。厌弃五浊。得破恶益。悟。即悟唯心净土。悟自性弥陀。得入理益。倘无第一悉檀。二三尚不可得。何况能得第四耶。

  唯即事持达理持者。先由事持。以能念心。念所念佛。此属有念。再由有念。而至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此属无念。若住无念。此亦非是。古德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透过有无两关。无念而念。念即无念。所谓“恰恰念佛时。恰恰无佛念。无佛恰恰念。常念恰恰无。”此乃即事持而达理持。所以得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之佛分明显现。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慧身。不由他悟。此即同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也。

  《解》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讲)持名念佛一法。为无上圆顿法门。故以深妙称之。但持一句佛号。蓦直念去。不假分别。不落思量。直心直行。故得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而此无上圆顿深妙法门。唯有大根器人。如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方能直下承当。彻底担荷得去。

  马鸣。东天竺婆罗门。因中五百世为马王。生时群马皆鸣。故号马鸣。为马说法。马皆流泪。七日不食。出家后。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传佛心印为十二祖。造大乘起信论。发起大乘正信。文云。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龙树。南天竺梵志。因中为树神。树中常有五百龙听法。后遇迦毗摩罗尊者。授以心印。楞伽经云。有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智者。讳智顗。字德安。俗姓陈氏。颍川人也。母徐氏。梦五彩香烟萦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既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兼辉邻室。眼有重瞳。七岁至伽蓝。诸僧口授普门。一遍即得成诵。后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得法于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一见谓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一日。诵法华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身心豁然。得入法华三昧。后住天台山。判释东流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创立三止三观。为天台宗。后奉诏入京。行至石城有疾。右胁西向。称念弥陀观音而寂。足证大师。亦归心净土矣。

  永明。名延寿。号冲元。俗姓王。钱文穆王时。为杭州税司。好放生。用亏库银。判处死刑。临斩面不改色。怡然曰。以吾一命。已救无量生命。死何恨焉。刽子一刀斩下。刀成三段。王颈无伤。监斩官奇之。具奏获赦。官复原职。王力辞。发心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后闻净土法门。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乃书禅净二阄。于佛前恳祷。拈取决定之。连拈三次。皆是净土。乃决志念佛。以万善庄严净土。日课一百八事。十万弥陀。住持杭之西湖净慈寺。夜间别峰行道念佛。后蒙观音菩萨。授灌顶水。福慧日增。著宗镜录。及阐扬净土诸书。清雍正帝阅其书。称扬赞叹。超过历代诸大善知识之上。年七十二岁。焚香别众。坐脱西归。有僧病中入冥。见阎王礼一僧像。问其部属曰。王礼是谁之像。告曰。永明大师。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敬礼耳。三正示行者执名号以立行竟。三分中。第二正宗…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