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其心。”不为内惑外境之所杂乱。故曰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解》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讲)此料简十念一念。大本。即大本无量寿经。宝王。即念佛三昧宝王论。晨朝十念。即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以水嗽口。焚香西向。合掌念十口气。一口气尽。为一念。此接引事务忙碌。日间无暇念佛之人。能早晚终身十念。亦得往生。○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俱属临终时。看破一切。放下万缘。以最猛利之心。念佛十口气。亦得带业往生。○而一念。但约临终者。生平不信佛。不念佛。至临欲命终。业报现前。得遇善知识。开导念佛法门。善根发现。信心称名。虽只一念。当此生死关头。念力坚固。亦得往生。
《解》问。十念一念并得(往)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从)[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讲)此段文虽明显。事极切要。每见世人。以为念佛不必早念。且待年老再念。并不思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半是少年人。”又闻说临终念佛。十念一念。并得往生。遂不肯平时念佛。欲待临终时。再发心念。此是很错误的。故蕅公云。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到临终时。百苦交煎。就是要十念一念。都不容易。定要平时念佛工夫纯熟。临终方能提起正念。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者。谓五逆十恶之人。临终而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夙世善根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缘。临终时遇善友。开示念佛法门。闻便信愿。发心持名。虽十念一念。其行不多。而当时心力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故得仗佛愿力。慈力。接引往生。此事一万人中。难逢一人。岂可待临终方念。而存侥幸之心哉。净土或问一书。诃斥此事最详。人人不可不读此书。
《解》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
(讲)此疑遥远即到。问。西方去此娑婆世界。相隔十万亿佛土。何得即生。答。以十万亿土。虽隔甚远。实在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太虚尚在心中。况十万亿土乎。故曰。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往生自心之净土。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难即生。
《解》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
(讲)此以喻显法。法中心性包括太虚。此理难知。借喻显之。以镜喻心。以数十层山水楼阁喻十万亿土。一照俱了。实无远近。一见俱周。亦无先后。同在一时。故往生者。如一念顷生极乐国。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来去宛然。来去无性。如镜中之境。显现宛然。显现无性也。
《解》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
(讲)此以法合喻。西方依报。极乐世界。与弥陀说法。正报之佛生。亦如镜中山水楼阁。层数宛然。层数无性。一照俱了。见无先后。弥陀圣众现前。众生心不颠倒。即得往生。亦如镜中来去宛然。来去无性。一念俱了。见无先后也。
《解》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讲)此总结唯心。当知二字。要即事以明理。此经字字行行。皆心性之灵文。海印三昧。与大圆镜智。皆心性之异名。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海印三昧。即万众森罗海印含。此理具也。心性圆现一切依正。名大圆镜智。即圆光普照。无法不现。此事造也。
《解》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讲)此疑二行差别。问持名判行行者。因前文判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故此问曰。持名既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者。三资唯是一心也。既是一心。故非有先后。亦非定三也。○盖下明非定三之理。无有愿行。不名真信。无有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念一声佛号。圆具信愿行。声声悉皆圆具。正助皆不出一心。二行亦不出一心。所以名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也。
《解》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讲)此引经作证。观经称佛名故。于念念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声声圆具信愿行。福善既多。所以灭罪亦多。末二句反言者。福善不多。安能灭罪如此之大。
《解》问。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闇]消。称(佛)[洪]名。万罪灭。
(讲)此疑临终猛切念佛。能除多罪。平日至心念佛。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者。此以喻明。谓众生将心造罪时。依惑起业。无明惑起。智慧日落。则全明成暗。今觉悟念佛。如日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现。愚痴惑业自灭。故曰称佛名万罪灭也。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讲)此疑散心称名。能否除罪。答。佛之名号。具足万德。不可思议。岂有不除罪之理。但不一定往生净土。下二句明不往生之故。以悠悠散善。散心称名为悠悠散善。力不充分。所以难敌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众罪也。
《解》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讲)此引证。当知是叮咛告诫。应当知识。积罪假使是有体相者。则尽虚空界。皆不能容受。虽然于百年中。昼夜称念弥陀十万声。一一声皆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其所已灭罪。不过如爪上土。未灭之罪。如大地之土。其相去几何。
《解》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讲)此专重一心不乱。唯有念佛。念到事理二种一心不乱。则有殊胜力用。必得往生。譬如健人。指勇健之将被围。以有勇健之力。可以突破重围。挺身而出。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耳。三军。喻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也。
《解》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慧)[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者)。皆已成佛。岂不信(欤)[哉]。
(讲)此喻证。念佛便为成佛种子。永劫不坏。如金刚之坚固。终不可坏。引佛世一老人为证。失声念佛一声。当为得度之因。况专心念。一心不乱念耶。又引法华经。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有不信哉。
《解》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讲)此诫劝也。伏愿缁素智愚者。缁指出家人。著染衣曰缁。素指在家人。看白衣为素。无论上智下愚。于此至简易。至直捷之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圆顿难修。而辄生退却推诿。勿视为直捷易行。而漫不策励精勤。勿视为简易浅近。而妄致藐视轻慢。勿视为无上高深。而不敢承当担任。此句明第一义谛。即心即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之理。
《解》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讲)此文明三要。所念之佛。即境要。以一句佛号为系心之境。不可思议者。以佛即是心故。能念之心。即心要。心为诸法之本也。不可思议者。以心即是佛故。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即法门要。声声皆不可思议。声声相续。念念相应。即如优昙钵罗华。时时出现。以喻佛身出现也。此解解此三要。要者。妙也。妙则不可思议。心境法门。三皆不可思议。此解亦不可思议也。初正示无上因缘竟。
丙二重劝
《经》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讲)此约圆理释。我乃释迦自称。佛证八自在我。故亦称我。佛具足五眼。此见即佛眼所见。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功用颂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照差别之异相。一一体同平等相。佛眼所见。全事即理。法法唯心。曰究尽诸法实相。明了不昧也。是利。即念佛可以横出娑婆五浊。圆净极乐四土。乃至三种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
《解》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
(讲)此约实事释。是利。乃约临命终时。此即一生念佛。修因结果之时。仗自己念力。仗弥陀愿力。心不颠倒。此即是大利。由不颠倒。即得往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即得。乃不待移时。于弹指顷。横超三界。神归安养矣。盖秽土。依自力。到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谓之生死关头。最难作主。宗镜录。此位名乱心位。第六意识不行。八识…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