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集诸善法故。此一心不乱。六度齐修。万行具足。即深心也。○三大悲心。广度诸众生故。此一心不乱。三昧成就。教化众生。即大悲心也。以上持名妙行。具足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是净土真因。下段临终见佛。接引往生。是念佛胜果。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解》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
(讲)其人。即事理二持。一心不乱之人。临当寿命欲终之时。能感佛圣现前者。此乃以自力为能感之因。他力为能应之缘。因缘具足。感应道交也。
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自力也。大本法藏愿云。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此他力也。接引往生有二相。上文闻思修三慧。为无上因。此临终佛现。往生四土。为无上果。不为见思所乱。承上生前念佛工夫。若得事一心。则临命终时。自然不为见思烦恼所乱。正念昭彰。如入禅定。与变化身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娑婆界中。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内我执颠倒。若但伏我执。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若我执已断。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
《解》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讲)不为二边所乱。承上生前念佛工夫。若得理一心。则临命终时。自然不为二边所乱。心佛一如。入三摩地。与受用身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若无明分破。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若无明破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常寂光净土。
大凡人到临终。是为生死关头。死逆生顺。二习相交。一生所作善恶。俱时顿现。作善现善境界。作恶现恶境界。如念佛之人。则现西方胜境。及佛圣接引之境。身无痛苦。先从下身冷起。渐渐冷上。全身都冷。而顶门未冷。此即往生之验。往生之人。第八识从顶门而出。识离即冷。即得往生。不经中阴。不踰顷刻。一念之间。生极乐国。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养。得清虚之身。相好具足。纯丈夫相。随功行之浅深。分品位之高下。故有四土之分。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
(讲)此二段。乃结前正释。启后破疑。当知持名一法。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仍至顿至圆者。横出三界。顿超生死。一生同居。圆证三不退也。何以有此奇勋。以念念即佛故。不劳别作观想。不必更加参究。一念当下圆明。具足无量法门。即观想参究。亦不出一句名号中。无有盈余。亦无欠阙。此一句佛号。即是大总相法门也。
《解》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得)[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讲)上上根。如文殊普贤。皆发愿求生极乐。二偈见前。不能踰其阃者。谓等觉菩萨。尚不能超越其范围。下下根。如鹦鹉八哥。学念弥陀。亦得往生。以臻其域。极乐称为莲域。
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者。所感应现之佛。有应化身。受用身之不同。所生土。有同居。方便。实报。寂光之不一。皆由能感三慧之力。有胜有劣故。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各见所见。不往而往。各生所生矣。
往往胜进。亦不一概者。此论蒙佛接引。往往有胜进接。如圆教接别教。别教接通教。不按位接者居多。亦不是一概如是也。
此持名念佛法门。圆满具足。可谓横该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八教。竖而论之。亦可彻于五时。所以如来彻底悲心。不待问而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讲)此下释疑。因前云。不劳观想。故假设疑问。而解释之。问。观经专明作观。此是佛说。今何谓不劳观想。答。以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殊胜之观法。非凡夫心力所能及。胜观者。即观彼佛报身之相。在池水上。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此相岂凡夫心力所能观想耶。
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之人。心粗念杂。仍不能观。故于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人根浅薄。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执持名号。○观经下品往生章云。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当知下。称理之谈。末世人根虽钝。心体本来具足百界千如。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是唯心。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字。是心是名字。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故观劣者。不劳胜观。持名者。亦不劳观想。其义一也。
《解》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
(讲)此因前云。不必参究。故假设疑问。而解释之。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诸祖。天奇本瑞禅师。毒峰本善禅师。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如来彻底悲心。何谓彻底悲心。佛以大悲愍念众生。教人念佛。要人悟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一切众生。不明斯旨。是为不契佛心。故诸祖在旁不甘心。以佛心如是大悲。念佛者昧而不觉。故天奇示众云。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直下诘问。一猛提醒。曰念佛是谁。要人于言下。回光返照。亲见自性弥陀。
何止长夜复旦者。众生自从最初一念无明妄动。即迷却本性。从迷入迷。在无明长夜中。而不觉悟。今为猛力提醒。豁然迷情顿破。心佛显现。是谓复旦。众生由本觉而不觉。今由不觉豁悟本觉。喻如昨日从旦入夜。今早从夜复旦。即性天明朗。佛日现前也。
《解》我(等)[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讲)释迦彻底悲心。要我念佛。我等犹不肯死心念佛。求生净土。苦苦的去看念佛是谁。一句话头。犹如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爷娘喻自心。能念所念。一一唯心。不了心作心是。反将念佛是谁。一句话头。苦苦参究。自问自己是谁。何异以敲门瓦子。打亲生爷娘也。参究之人。原欲善顺诸祖。因不达祖意。反成恶逆。违背祖师一猛提醒之意。非善顺也。
《解》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是)[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然)[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
(讲)此兼破不肯死心。更进而问曰。前此所说。乃在能肯死心念佛之人则可。如未肯者。何得与释迦彻底悲心相应。曰噫。谓我所说者。非为肯心者说。正唯对未肯者。要你发起肯心念佛。与释迦悲心相应也。汝等正信未开者。即唯心之正信尚未开发。我法二执坚固。喻如生牛皮。不柔软。不可屈折也。当知有目者。喻正信已开之人。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自肯死心念佛。不必更加参究。故曰固无日下燃灯之理。
而无目者。喻正信未开之人。正好死心念佛。自得心开。何必苦苦参究。于心中更去觅心。故曰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火也。
《解》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讲)此引证不必参究。楞严经。大势至法王子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二语。乃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谁敢有触之者。若有触者。那有不被烧之理。
《解》问。临终佛现。宁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观。而佛忽现。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见佛。已是相应。况临终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讲)修心人。指参禅之士。平时不作佛观。而佛忽现。定属魔事。如楞严所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又永明大师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魔之恼乱行人。种种不一。皆投行人之所好。多现佛身。与菩萨身。而为说法。引入魔网。此非本所期望。忽见佛现。故名魔事。禅宗有防魔语曰。“魔来也斩。佛来也斩。”而念佛见佛。是本所期。是为相应。不为魔事。况临命终时。此时非致魔时。何须疑虑。
《解》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
(讲)此料简七日一心。第一问答可知。第二答中。果得一心不乱者。更无起惑造业之事者。果得事一心不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