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25

  ..續本文上一頁集諸善法故。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即深心也。○叁大悲心。廣度諸衆生故。此一心不亂。叁昧成就。教化衆生。即大悲心也。以上持名妙行。具足信願行叁資糧。聞思修叁妙慧。是淨土真因。下段臨終見佛。接引往生。是念佛勝果。

  《經》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解》不爲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衆現前。心不複起。娑婆界中。叁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講)其人。即事理二持。一心不亂之人。臨當壽命欲終之時。能感佛聖現前者。此乃以自力爲能感之因。他力爲能應之緣。因緣具足。感應道交也。

  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此自力也。大本法藏願雲。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修諸功德。願生我刹。臨壽終時。我與大衆。現其人前。此他力也。接引往生有二相。上文聞思修叁慧。爲無上因。此臨終佛現。往生四土。爲無上果。不爲見思所亂。承上生前念佛工夫。若得事一心。則臨命終時。自然不爲見思煩惱所亂。正念昭彰。如入禅定。與變化身佛。及諸聖衆。感應道交。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複起娑婆界中。欲有色有無色有。叁界內我執顛倒。若但伏我執。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若我執已斷。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

  《解》不爲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衆現前。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講)不爲二邊所亂。承上生前念佛工夫。若得理一心。則臨命終時。自然不爲二邊所亂。心佛一如。入叁摩地。與受用身佛。及諸聖衆。感應道交。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複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若無明分破。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若無明破盡。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常寂光淨土。

  大凡人到臨終。是爲生死關頭。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一生所作善惡。俱時頓現。作善現善境界。作惡現惡境界。如念佛之人。則現西方勝境。及佛聖接引之境。身無痛苦。先從下身冷起。漸漸冷上。全身都冷。而頂門未冷。此即往生之驗。往生之人。第八識從頂門而出。識離即冷。即得往生。不經中陰。不踰頃刻。一念之間。生極樂國。托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得清虛之身。相好具足。純丈夫相。隨功行之淺深。分品位之高下。故有四土之分。

  《解》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欠。

  (講)此二段。乃結前正釋。啓後破疑。當知持名一法。但持一句佛號。何等簡單。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往生。何等直捷。仍至頓至圓者。橫出叁界。頓超生死。一生同居。圓證叁不退也。何以有此奇勳。以念念即佛故。不勞別作觀想。不必更加參究。一念當下圓明。具足無量法門。即觀想參究。亦不出一句名號中。無有盈余。亦無欠阙。此一句佛號。即是大總相法門也。

  《解》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得)[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講)上上根。如文殊普賢。皆發願求生極樂。二偈見前。不能踰其阃者。謂等覺菩薩。尚不能超越其範圍。下下根。如鹦鹉八哥。學念彌陀。亦得往生。以臻其域。極樂稱爲蓮域。

  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者。所感應現之佛。有應化身。受用身之不同。所生土。有同居。方便。實報。寂光之不一。皆由能感叁慧之力。有勝有劣故。感應道交。不妨不來而來。各見所見。不往而往。各生所生矣。

  往往勝進。亦不一概者。此論蒙佛接引。往往有勝進接。如圓教接別教。別教接通教。不按位接者居多。亦不是一概如是也。

  此持名念佛法門。圓滿具足。可謂橫該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八教。豎而論之。亦可徹于五時。所以如來徹底悲心。不待問而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

  《解》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叁。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

  (講)此下釋疑。因前雲。不勞觀想。故假設疑問。而解釋之。問。觀經專明作觀。此是佛說。今何謂不勞觀想。答。以此義。即出觀經。彼經因殊勝之觀法。非凡夫心力所能及。勝觀者。即觀彼佛報身之相。在池水上。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此相豈凡夫心力所能觀想耶。

  故于第十叁。別開劣像之觀。而障重之人。心粗念雜。仍不能觀。故于第十六觀。大開稱名之門。今經因末世人根淺薄。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執持名號。○觀經下品往生章雲。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當知下。稱理之談。末世人根雖鈍。心體本來具足百界千如。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是唯心。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作名字。是心是名字。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故觀劣者。不勞勝觀。持名者。亦不勞觀想。其義一也。

  《解》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複旦。

  (講)此因前雲。不必參究。故假設疑問。而解釋之。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答。此義即出諸祖。天奇本瑞禅師。毒峰本善禅師。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如來徹底悲心。何謂徹底悲心。佛以大悲愍念衆生。教人念佛。要人悟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旨。一切衆生。不明斯旨。是爲不契佛心。故諸祖在旁不甘心。以佛心如是大悲。念佛者昧而不覺。故天奇示衆雲。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直下诘問。一猛提醒。曰念佛是誰。要人于言下。回光返照。親見自性彌陀。

  何止長夜複旦者。衆生自從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即迷卻本性。從迷入迷。在無明長夜中。而不覺悟。今爲猛力提醒。豁然迷情頓破。心佛顯現。是謂複旦。衆生由本覺而不覺。今由不覺豁悟本覺。喻如昨日從旦入夜。今早從夜複旦。即性天明朗。佛日現前也。

  《解》我(等)[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則于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講)釋迦徹底悲心。要我念佛。我等猶不肯死心念佛。求生淨土。苦苦的去看念佛是誰。一句話頭。猶如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娘。爺娘喻自心。能念所念。一一唯心。不了心作心是。反將念佛是誰。一句話頭。苦苦參究。自問自己是誰。何異以敲門瓦子。打親生爺娘也。參究之人。原欲善順諸祖。因不達祖意。反成惡逆。違背祖師一猛提醒之意。非善順也。

  《解》進問。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曰噫。正(是)[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燃]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

  (講)此兼破不肯死心。更進而問曰。前此所說。乃在能肯死心念佛之人則可。如未肯者。何得與釋迦徹底悲心相應。曰噫。謂我所說者。非爲肯心者說。正唯對未肯者。要你發起肯心念佛。與釋迦悲心相應也。汝等正信未開者。即唯心之正信尚未開發。我法二執堅固。喻如生牛皮。不柔軟。不可屈折也。當知有目者。喻正信已開之人。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自肯死心念佛。不必更加參究。故曰固無日下燃燈之理。

  而無目者。喻正信未開之人。正好死心念佛。自得心開。何必苦苦參究。于心中更去覓心。故曰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火也。

  《解》大勢至法王子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叁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甯不被燒。

  (講)此引證不必參究。楞嚴經。大勢至法王子雲。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即此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二語。乃一行叁昧。中。大火聚語也。誰敢有觸之者。若有觸者。那有不被燒之理。

  《解》問。臨終佛現。甯保非魔。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講)修心人。指參禅之士。平時不作佛觀。而佛忽現。定屬魔事。如楞嚴所雲。“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又永明大師四料簡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魔之惱亂行人。種種不一。皆投行人之所好。多現佛身。與菩薩身。而爲說法。引入魔網。此非本所期望。忽見佛現。故名魔事。禅宗有防魔語曰。“魔來也斬。佛來也斬。”而念佛見佛。是本所期。是爲相應。不爲魔事。況臨命終時。此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解》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答。平時也。問七日不亂之後。複起惑造業。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講)此料簡七日一心。第一問答可知。第二答中。果得一心不亂者。更無起惑造業之事者。果得事一心不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雲。“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衆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惡等處。而…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