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其心。”不爲內惑外境之所雜亂。故曰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解》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答。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屬平時。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講)此料簡十念一念。大本。即大本無量壽經。寶王。即念佛叁昧寶王論。晨朝十念。即慈雲忏主。晨朝十念法。每日清晨。以水嗽口。焚香西向。合掌念十口氣。一口氣盡。爲一念。此接引事務忙碌。日間無暇念佛之人。能早晚終身十念。亦得往生。○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俱屬臨終時。看破一切。放下萬緣。以最猛利之心。念佛十口氣。亦得帶業往生。○而一念。但約臨終者。生平不信佛。不念佛。至臨欲命終。業報現前。得遇善知識。開導念佛法門。善根發現。信心稱名。雖只一念。當此生死關頭。念力堅固。亦得往生。
《解》問。十念一念並得(往)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從)[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
(講)此段文雖明顯。事極切要。每見世人。以爲念佛不必早念。且待年老再念。並不思古人雲。“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半是少年人。”又聞說臨終念佛。十念一念。並得往生。遂不肯平時念佛。欲待臨終時。再發心念。此是很錯誤的。故蕅公雲。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到臨終時。百苦交煎。就是要十念一念。都不容易。定要平時念佛工夫純熟。臨終方能提起正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者。謂五逆十惡之人。臨終而能十念一念者。皆是夙世善根之因成熟。故能感善緣。臨終時遇善友。開示念佛法門。聞便信願。發心持名。雖十念一念。其行不多。而當時心力猛利。惟佛是念。惟佛是求。故得仗佛願力。慈力。接引往生。此事一萬人中。難逢一人。豈可待臨終方念。而存僥幸之心哉。淨土或問一書。诃斥此事最詳。人人不可不讀此書。
《解》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
(講)此疑遙遠即到。問。西方去此娑婆世界。相隔十萬億佛土。何得即生。答。以十萬億土。雖隔甚遠。實在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太虛尚在心中。況十萬億土乎。故曰。心性本無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往生自心之淨土。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難即生。
《解》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
(講)此以喻顯法。法中心性包括太虛。此理難知。借喻顯之。以鏡喻心。以數十層山水樓閣喻十萬億土。一照俱了。實無遠近。一見俱周。亦無先後。同在一時。故往生者。如一念頃生極樂國。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來去宛然。來去無性。如鏡中之境。顯現宛然。顯現無性也。
《解》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
(講)此以法合喻。西方依報。極樂世界。與彌陀說法。正報之佛生。亦如鏡中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層數無性。一照俱了。見無先後。彌陀聖衆現前。衆生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亦如鏡中來去宛然。來去無性。一念俱了。見無先後也。
《解》當知。字字皆海印叁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
(講)此總結唯心。當知二字。要即事以明理。此經字字行行。皆心性之靈文。海印叁昧。與大圓鏡智。皆心性之異名。心性具足一切法界。名海印叁昧。即萬衆森羅海印含。此理具也。心性圓現一切依正。名大圓鏡智。即圓光普照。無法不現。此事造也。
《解》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講)此疑二行差別。問持名判行行者。因前文判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故此問曰。持名既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說信願行者。叁資唯是一心也。既是一心。故非有先後。亦非定叁也。○蓋下明非定叁之理。無有願行。不名真信。無有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舉一即叁。全叁是一。念一聲佛號。圓具信願行。聲聲悉皆圓具。正助皆不出一心。二行亦不出一心。所以名爲多善根福德因緣也。
《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講)此引經作證。觀經稱佛名故。于念念中。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聲聲圓具信願行。福善既多。所以滅罪亦多。末二句反言者。福善不多。安能滅罪如此之大。
《解》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闇]消。稱(佛)[洪]名。萬罪滅。
(講)此疑臨終猛切念佛。能除多罪。平日至心念佛。亦除罪否。答。如日出群暗消者。此以喻明。謂衆生將心造罪時。依惑起業。無明惑起。智慧日落。則全明成暗。今覺悟念佛。如日一出。群暗自消。智慧之日既現。愚癡惑業自滅。故曰稱佛名萬罪滅也。
《解》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甯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講)此疑散心稱名。能否除罪。答。佛之名號。具足萬德。不可思議。豈有不除罪之理。但不一定往生淨土。下二句明不往生之故。以悠悠散善。散心稱名爲悠悠散善。力不充分。所以難敵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衆罪也。
《解》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
(講)此引證。當知是叮咛告誡。應當知識。積罪假使是有體相者。則盡虛空界。皆不能容受。雖然于百年中。晝夜稱念彌陀十萬聲。一一聲皆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其所已滅罪。不過如爪上土。未滅之罪。如大地之土。其相去幾何。
《解》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複叁軍能製耳。
(講)此專重一心不亂。唯有念佛。念到事理二種一心不亂。則有殊勝力用。必得往生。譬如健人。指勇健之將被圍。以有勇健之力。可以突破重圍。挺身而出。非複叁軍之力所能製耳。叁軍。喻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也。
《解》然稱名便爲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衆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爲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慧)[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者)。皆已成佛。豈不信(欤)[哉]。
(講)此喻證。念佛便爲成佛種子。永劫不壞。如金剛之堅固。終不可壞。引佛世一老人爲證。失聲念佛一聲。當爲得度之因。況專心念。一心不亂念耶。又引法華經。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豈有不信哉。
《解》伏願缁素智愚。于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爲難。而辄生退诿。勿視爲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爲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爲深。而弗敢承任。
(講)此誡勸也。伏願缁素智愚者。缁指出家人。著染衣曰缁。素指在家人。看白衣爲素。無論上智下愚。于此至簡易。至直捷之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爲圓頓難修。而辄生退卻推诿。勿視爲直捷易行。而漫不策勵精勤。勿視爲簡易淺近。而妄致藐視輕慢。勿視爲無上高深。而不敢承當擔任。此句明第一義谛。即心即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之理。
《解》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講)此文明叁要。所念之佛。即境要。以一句佛號爲系心之境。不可思議者。以佛即是心故。能念之心。即心要。心爲諸法之本也。不可思議者。以心即是佛故。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即法門要。聲聲皆不可思議。聲聲相續。念念相應。即如優昙缽羅華。時時出現。以喻佛身出現也。此解解此叁要。要者。妙也。妙則不可思議。心境法門。叁皆不可思議。此解亦不可思議也。初正示無上因緣竟。
丙二重勸
《經》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解》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講)此約圓理釋。我乃釋迦自稱。佛證八自在我。故亦稱我。佛具足五眼。此見即佛眼所見。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功用頌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照差別之異相。一一體同平等相。佛眼所見。全事即理。法法唯心。曰究盡諸法實相。明了不昧也。是利。即念佛可以橫出娑婆五濁。圓淨極樂四土。乃至叁種不退位盡。是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解》複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講)此約實事釋。是利。乃約臨命終時。此即一生念佛。修因結果之時。仗自己念力。仗彌陀願力。心不顛倒。此即是大利。由不顛倒。即得往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即得。乃不待移時。于彈指頃。橫超叁界。神歸安養矣。蓋穢土。依自力。到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謂之生死關頭。最難作主。宗鏡錄。此位名亂心位。第六意識不行。八識…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