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習氣亂發。故最難得力也。
若念佛之人。兼修福慧。及有淨願。臨終自然。心不顛倒。故余歸心淨土。自號叁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以上二求。助成淨土之求。高登上品。楞嚴經雲。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欲度生死難關。但修淨業。自得其利。
《解》無論頑修狂慧。麼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傥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講)此爲蕅公婆心苦口。聞者當知猛省。頑修者。謂盲修瞎練。但知用功。不谙修法。不明正理之人。狂慧者。謂天資聰敏。雖有狂解。不事進修。而無實行之人。此二種人。到生死關頭。不能得力。全然無用。謂之麼羅無功。此二種人。一則著事不達理。一則執理而廢事。姑置勿論矣。下則進一步而論修禅之士。
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者。上句謂非頑修者。乃參禅悟理之人。不獨淺悟。而悟門又複深遠。下句謂非狂慧者。乃解行相應之人。操修履踐。深潛確實。如此二種之人。應當臨終有大把握。可以了脫生死。倘有一分一毫習氣種子未除幹淨。未免還要隨強偏墜。即隨那種力強。而偏招墜落。況頑修狂慧者。此皆但憑自力修行之危險也。昔日草堂青禅師。有解有行。受曾姓婦人四事供養。心生感激。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子。一日。見宰相告老還鄉。非常榮耀。忽起一念羨慕之心。未久示寂。曾姓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脫矣。年少聰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禅功。換一生之富貴。後入閣爲宰相。即曾魯公也。
又。唐朝惠林寺。圓澤和尚與李源交善。源以不仕。常居寺中。一日。與澤相約。同朝峨嵋山。源欲取道荊州。澤欲由斜谷。須過京師。源以久絕人事。不欲入京。澤遂從之。一日。舟行南浦。見一婦人汲水。澤望而泣曰。不欲由此爲是耳。源驚問其故。澤曰。婦人孕叁年。吾遲爲之子。不逢則已。今既見之。無可逃者。叁日願公臨。以一笑爲信。後十叁年。于杭州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源心悲哀。澤具浴。至晚而寂。過叁日。源往親之。兒果對源一笑。即以故語其家。葬訖。源還返寺中。後十叁年。自洛赴杭。以應其約。于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叁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曰。澤公健否。答曰。李君真信士也。然世緣未盡。且勿相近。唯勤修不惰。乃複相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隱不見。源返惠林。
青禅師。宗門巨匠。圓澤具宿命通。尚于生死關打不透。況複其余。望學道之士。及早持名。求得事理一心不亂。並仗佛力往生。勿徒恃自力而已。
《解》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忽)[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
(講)永明延壽智覺大師。爲淨土宗第六代祖。故稱祖師。四料簡雲。“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蹉路者。錯路也。又失路也。陰境有二釋。一五陰魔境。于禅定時。彼等諸魔。佥來惱亂。若不辨識其爲魔。一瞥眼即隨之而去。○一爲中陰。臨命終時。前陰已盡。中陰現前。自力不勝。又無佛力。難免隨境而去。是爲可懼。豈不寒心。
《解》初果昧于出胎。菩薩昏于隔陰。(這)[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幸颟顸。
(講)初果。即須陀洹果。此雲預流果。已破見惑。初預聖人之流。天上人間。尚須七番受生。昧于出胎者。一出胎。對前生之事。皆迷昧不知也。菩薩亦有隔陰之昏。前陰已滅。經中陰身投胎。後陰出世。對前生事。亦複昏昧。這裏豈容勉強作主宰。而僥幸颟顸也。
世有修行不精進之人。自謂今生修不圓滿。來生再修。總有一生。可以修得圓滿。他不知有隔陰之昏。一轉生。便不記得前生所修未滿。並不思修行。不能繼續。前功盡廢。豈不可惜哉。
《解》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衆。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講)修行。唯有念佛。最爲穩當。有信願持名。自己淨業之力。更仗他彌陀願力。佛以慈悲願力。接引念佛衆生。往生彼國。故一生所用之功。定不至唐捐。到臨終時。彌陀聖衆現前。安慰引導。故得心無顛倒。自在往生也。
《解》佛見衆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爲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
(講)此明佛意。我佛見一切衆生。臨終時倒亂之苦。特說此文。保任此事。果能念佛。一心不亂。臨終必感佛現。所以殷勤懇切。再勸發願。求生彼國。以願之爲力至大。以能導行故也。
《解》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爲勝。何也。
(講)此問答。乃破我法二種執情。問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之力爲勝。必仗他力者。何也。
《解》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則是)[卻成]我見顛倒。
(講)答。此念佛是圓頓法門。同華嚴經。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之旨。佛。是衆生心內之佛。衆生。是佛心內衆生。生心佛心。本來一體。修此法門者。貴在悟理。方成理一心不亂。故曰全在了他即自。了知他佛。即是自心之佛。若諱言。諱者忌諱。人子于親終之日。諱不敢言。若忌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未能了他即自故。若必言自佛。乃偏重自佛。則是我見堅固。顛倒莫甚。我見未除。何況法執。若明即佛即心之理。則自他見泯。我法雙忘矣。
《解》又悉檀四益。後叁益。事不孤起。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衆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講)悉檀四益者。一世界悉檀。歡喜益。二爲人悉檀。生善益。叁對治悉檀。破惡益。四第一義悉檀。入理益。後叁益。事不孤起。起必有由。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者。謂釋迦未說西方依正莊嚴。不能深發慶幸信仰之心。則欣厭二者之願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耶。慶。即慶聞佛說。慶遇良緣。得歡喜益。欣。即欣慕極樂。欣修淨業。得生善益。厭。即厭離娑婆。厭棄五濁。得破惡益。悟。即悟唯心淨土。悟自性彌陀。得入理益。倘無第一悉檀。二叁尚不可得。何況能得第四耶。
唯即事持達理持者。先由事持。以能念心。念所念佛。此屬有念。再由有念。而至無念。了知能念之心。自體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此屬無念。若住無念。此亦非是。古德雲。“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透過有無兩關。無念而念。念即無念。所謂“恰恰念佛時。恰恰無佛念。無佛恰恰念。常念恰恰無。”此乃即事持而達理持。所以得彌陀聖衆現前。即是本性之佛分明顯現。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自性之中本有慧身。不由他悟。此即同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也。
《解》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余世智辯聰。通儒禅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爲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講)持名念佛一法。爲無上圓頓法門。故以深妙稱之。但持一句佛號。蓦直念去。不假分別。不落思量。直心直行。故得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而此無上圓頓深妙法門。唯有大根器人。如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方能直下承當。徹底擔荷得去。
馬鳴。東天竺婆羅門。因中五百世爲馬王。生時群馬皆鳴。故號馬鳴。爲馬說法。馬皆流淚。七日不食。出家後。得法于富那夜奢尊者。傳佛心印爲十二祖。造大乘起信論。發起大乘正信。文雲。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龍樹。南天竺梵志。因中爲樹神。樹中常有五百龍聽法。後遇迦毗摩羅尊者。授以心印。楞伽經雲。有大名德比丘。厥號爲龍樹。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智者。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颍川人也。母徐氏。夢五彩香煙萦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托王道。福德自至。既誕。夜現神光。棟宇煥然。兼輝鄰室。眼有重瞳。七歲至伽藍。諸僧口授普門。一遍即得成誦。後誓作沙門。荷負正法爲己重任。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得法于光州大蘇山。慧思禅師。一見謂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一日。誦法華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身心豁然。得入法華叁昧。後住天臺山。判釋東流一代時教。分爲五時八教。創立叁止叁觀。爲天臺宗。後奉诏入京。行至石城有疾。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足證大師。亦歸心淨土矣。
永明。名延壽。號沖元。俗姓王。錢文穆王時。爲杭州稅司。好放生。用虧庫銀。判處死刑。臨斬面不改色。怡然曰。以吾一命。已救無量生命。死何恨焉。劊子一刀斬下。刀成叁段。王頸無傷。監斬官奇之。具奏獲赦。官複原職。王力辭。發心出家。參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後聞淨土法門。橫超叁界。疾出生死。乃書禅淨二阄。于佛前懇禱。拈取決定之。連拈叁次。皆是淨土。乃決志念佛。以萬善莊嚴淨土。日課一百八事。十萬彌陀。住持杭之西湖淨慈寺。夜間別峰行道念佛。後蒙觀音菩薩。授灌頂水。福慧日增。著宗鏡錄。及闡揚淨土諸書。清雍正帝閱其書。稱揚贊歎。超過曆代諸大善知識之上。年七十二歲。焚香別衆。坐脫西歸。有僧病中入冥。見閻王禮一僧像。問其部屬曰。王禮是誰之像。告曰。永明大師。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敬禮耳。叁正示行者執名號以立行竟。叁分中。第二正宗…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