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生所以。欲生彼国。须具信愿行。三种资粮。信愿执持名号。即是三资粮。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议。西方依正。种种庄严。不出吾人心外。由是立大誓愿。愿求生彼国土。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正修净业。兼修诸度。以万善庄严净土。是为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则一一声中。悉具多善根福德。无上大因缘也。即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一心不乱。其福善。岂可得而思议哉。
持名念佛。为善中善。故多善根。福中福。故多福德。此理人多不信。当为证释。
何为善中善。以发菩提心念佛。具足智度论五菩提心故。○一发心菩提。谓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发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国。自度度人故。○二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三明心菩提。谓明了诸法。不外一心也。而持名。则了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故。○四出到菩提。谓得无生忍。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故。○五无上菩提。谓坐大道场。成最正觉也。而持名。则圆证三不退。直至成佛故。是谓善中之善。为多善也。
何谓福中福。以弥陀名号。具足万德。而持名念佛。如莲池大师所云。举其名兮。兼众德以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则一心念佛。百行齐修。是谓福中之福。为多福也。
问。持名念佛。即为多善根多福德。有何圣教为证。答。大悲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佛名者。一心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国。此二经即多善多福之明证也。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讲)承上多善多福之故。而使因果相契。感应道交者。以三资之因为能感。以九品之果为能应。文成印坏者。出涅槃经。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此以铜铸像。像文成。则蜡模印坏。以喻念佛行人。临终往生。则净土文成。娑婆印坏。在于一念。
弥陀众圣。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者。佛圣。乃众生心内之佛圣。故不来。此约真如门。而来亲垂接引。此约生灭门。真如随缘显现。○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者。行人心识之体。本来周遍法界。故不往。循不思议业。现不思议事。故而往。托质宝莲也。古德往生偈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我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以上总释无上因果。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讲)此别明能持所持。善男女为能持人。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乃至六趣。四生。但得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方能得闻。若无善根。佛名永不得闻。闻佛名。即使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阿弥陀佛。为所持佛名。此名具足万德。故曰是万德洪名。以名呼召佛德。罄无不尽。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何止光寿无量也。故即以执持弥陀名号。以为修行之正行。不必更涉及观想参究等行。但持一句洪名。至简至易。一教便会。一心受持。便得往生。至极直捷也。
《解》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讲)此别明闻慧。闻而信愿。乃肯立行。具足三资。方名闻慧。若不信不愿。正行无由而立。与不闻无异。虽佛号一历耳根。堪为道种。但成远因。不得名为闻慧也。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讲)此别明思慧。执持。则念念思忆佛之名号。净念相继。无有间断。故是思慧。然执持有事持理持。浅深不等。旁注可订久伪者。订为订正。久伪。指有人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不按教观。故为伪。今大师为之订正。
《解》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讲)此释事持。深信西方。实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未达心佛不二之理。是心作佛者。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者。是理具之佛。理具事造。皆不出吾人一念不可思议心性之外。未明斯理。不达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但以信佛之故。决志愿求。生彼国土。执持名号。执受在怀。持守不失。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喻如儿子忆念慈母。无时暂忘。此即思慧。但是事持。
《解》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讲)此释理持。理不离事。即由事持。而能达理。便是理持。了达所信西方阿弥陀佛。即是我心理具。即是我心事造。即以自心理具事造万德洪名。以为系心之境。以心缘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离。令不暂时或忘。悟明全境是心。全心即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此亦思慧。即是理持。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讲)此别明修慧。先明七日克期。一日至七日者。乃克定期限。以办生死大事也。念佛三昧得成。即生死大事所作已办。何以故。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不乱即正定也。七之为数。世间所重。故斋戒则定七日。持咒则定七遍。荐亲则定七七。今念佛亦定七日。以验根机之利钝。而分三昧之浅深。
利根一日即不乱者。根机灵利。天性敏捷。于克期取证中。才经一日念佛之功。即得一心不乱。非谓受持念佛法门第一日。乃谓平时或散或定。不得一心。于克期取证中。勇猛精进。一日念佛。三昧功成也。○钝根要经七日精进。方得不乱。中根或二日三日四五六日不定。此亦大略分之。
又利根者。志性坚固。平日工夫纯熟。于克期办事中。万缘放下。一念精专。能经七日。皆得一心不乱。安住三昧之中。○钝根者。于克期七日。仅得一日不乱。中根或能经六日五日四三二日。而能一心不乱。亦不一概。
以上乃据本经而言。其他诸部。克期念佛。长短不定。大本则定十日。文云。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绝者。命终必生我刹。此文似指在家之众。若于克期之中。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日。亦得往生。○又鼓音王经。亦定十日。文云。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大集经。定四十九日。文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身即得往生。○又般舟三昧经。定九十日。文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经。亦定九旬。文云。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此与般舟。克期虽同。行法全异。彼则半行半立。此则全坐也。
如上所引。皆以念佛功深。净业成就。然弥陀悲愿难量。即一日。或十念称名者。亦皆愿垂接引也。大本法藏愿云。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一昼夜不断。必生我刹。○若世俗之人。俗务不能摆脱。未得处于空闲。专念彼佛。但每日早晚。端身西向。念十口气者。临终亦得往生。总而言之。念佛之法。但能一心。不论时之久暂。皆得往生。惟品位高下之分矣。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讲)此别明修慧。念佛以一心不乱。方为极则。方是真修。一心不乱者。即纯一其心。专念弥陀。三昧现前。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不落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别。故曰一心亦二种。
不论事持理持者。事持。如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由未达理。故曰事持。
理持。如闻说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达理故。是曰理持。
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者。念佛是圆顿修法。下事理二持。皆约圆教判。持名至圆五品位。伏见惑烦恼。至圆初信。除见惑烦恼。乃至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断。为见思先尽。此皆事一心也。○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者。由事持。持至圆初住位。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心。此心向为无明所覆。不得显现。今念佛功深。能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即证一分三德。可以亲见本性法身佛。名理一心也。○事一心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者。如念到事一心。则我执已亡。见思惑尽。故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法执尽。不为二边所乱者。若念到理一心。则法执已尽。无明亦破。双舍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故不为二边所乱。此一心不乱。乃为修慧。
此中一心不乱。该括观经三种心。一至诚心。无伪无妄故。此一心不乱。惟精惟一。更无伪妄。即至诚心也。○二深心。具足善法故。此一心不乱。诸妄不起。万善同归。即深心也。○三回向发愿心。回向有三。一回向真如。此一心不乱。念念旋元自归真如实际。即回向真如。二回向佛道。此一心不乱。念念相应。念念佛。即回向佛道。三回向众生。此一心不乱。自性众生。悉皆得度。自行化他。即回向众生。合此三者。即回向发愿心也。
又即起信论之三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故。此一心不乱。不落有念。不落无念。有无不著。全归中道。即直心正念真如也。○二深心。乐…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