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字字。皆蕅公心血也。可不信欤。初揭示无上因缘竟。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讲)此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故重呼当机。告以如上一生成佛。无上大事因缘。众生幸而得闻。必宜深信。既已深信。若不发愿。亦复无益。如人深信。饭可养身。若不想吃。何能滋养。故如来苦口悲心。殷殷垂劝。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之为力。不可思议。极乐净土。亦由法藏愿力所成。临终往生。全仗愿力。行愿品云。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观此。则发愿求生。自属当务之急。非愿无以导行也。
所以者何下。乃征释发愿所以。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属佛国。何为劝其舍此趣彼。二十方无量佛国。何必劝其定求极乐。
得与如是下。出其劝愿之意。得与如是补处菩萨。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也。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与妙觉佛位相邻。乃可称上善人。得与同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则薰陶有自。成佛无难。可不愿生欤。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讲)俱会一处。即是凡夫与圣人。同居一处。进求佛果。故曰犹言凡圣同居。寻常。指普通佛前佛后而言。实圣有漏业者。谓实行现证初二三果之圣人。见道所断之惑虽除。修道所断之惑未尽。故曰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者。即上三土之圣人。权巧方便。示现受生。则由大慈悲愿力。有欲饶益众生。如观音三十二应。示现界内外身。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至实圣灰身者。初二三果断思惑尽。证阿罗汉果。则有漏之业既尽。凡情亦空。灰身泯智。不受后有。权圣机尽者。大权示现之圣。应机出世。机缘既尽。所应度者。皆已度毕。大愿亦满。感应道息。即机薪既尽。应火亦灭。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升指权圣。实报寂光乐。沉谓实圣。沉空滞寂苦。现前同居。乃暂同。如石火电光。非究竟同。又天壤下。明天上人间。天。谓四禅天中五不还天。壤。谓人间名山圣道场地。见闻者少。如楞严经云。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如此生有幸。获见获闻。如文喜禅师之见文殊。闾邱胤之见丰干。虽得一时亲近。而得同居一处。亦步亦趋。不相远离者亦少。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讲)上明佛前佛后。此明佛世。辅扬佛化之圣人。纵使是多。亦不过如珍宝之罕。如祥瑞之奇。总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罗列普天。如微尘飞扬世界也。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不同。不能如极乐世界。上善俱会。作办皆同也。
《解》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讲)此明胜异。凡往生极乐者。同以无漏不思议业为能感。得生彼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以为师友。竟如兄弟。不相舍离。埙篪是乐器名。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和谐什奏。喻诸善俱会。作办皆同。此即胜异。前文作办不同。不得亦步亦趋也。
同尽无明者。即圆断五住之惑。由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同发妙觉极果。一生成佛。圆证三身。圆显四智。一切力用。自在其中。其胜异为何如耶。
《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者)[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讲)此明超绝。即顿超佛地。绝待无比。是则净土众生。即下凡带业往生者。一生彼国。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尽四十一因位。此等众生。非凡非圣。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一生必补佛职。与观世音大势至。无二无别。故非凡。若谓是一生补处菩萨。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故非圣。而又即凡即圣也。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者。佛所说之教。法门无量。犹如网孔之多。故曰教网。捞摅有情故。一切教中皆无此等名相。此等阶位。是谓所不能收。○十方佛刹之多。亦如网孔。故曰刹网。诸佛刹中。亦皆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同居。不能与极乐同一例也。是谓所不能例。方见净士法门。极乐同居。超绝无有伦匹也。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讲)此结显三不思议。劝人当知。不可或昧。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为诸佛出世大事因缘。了脱生死。疾趣菩提。此为吾人成佛大事因缘。同居一关。即凡圣同居土。见思之惑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故以关名。最难透脱也。唯极乐同居。圆具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故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者。即了悟极乐同居。乃弥陀种智所现。念佛净业所感。吾人心性所现。故曰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以不思议心。持不思议名号。生弥陀愿力所成不思议同居。是谓三不思议也。
《解》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即)[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讲)具足三种深信。信以导愿。故方能发于大愿。愿横超生死。一生成佛。其愿故大。既具深信。复发大愿。即发无上菩提心也。合此信愿二者为慧行。慧行。即往生净土之指南针。由此信愿。方能执持名号。即由慧行。而起行行。二行并进。乃为净业之正行。自可感生净土。
《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愿]为要。正与此同。
(讲)此明信愿为重。若使信愿能得坚固。虽临命终时。只十念或一念。亦决定得生净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坚固。一心不杂不乱。加信愿二坚固力。会三力于一时。收成功于片刻。如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临命终时。业报现前。群牛竞来索命。要其妻请僧救度。妻请一僧来。谓曰。汝杀业太重。惟有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仗承佛力。方可得救。善和求救心切。一心念佛。念得数声。曰。牛去矣。要妻点香与他。一手擎香。连声称念。少顷云。佛来了。僧劝再念。不久含笑而终。此即临终念佛往生之证。惟是此事不可误会。倘若以为。临终十念一念。决定得生净土。且待到临终再发心念。何必早早念也。若作如是思想。必定要自误。何以故。临终时。众苦逼迫。神识昏昧。多不能念佛。如张善和。虽今生业重。前世善根不少。故得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法门。神识不昏。而能称念。亦善根之力。与信愿行三力。及以佛力。故得带业往生。惟望及早念佛。信愿行三种资粮。早办为要。
若无信愿。纵使念佛。将一声佛号。持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美则美矣。亦无得生净土之理。何以故。以不信西方。不愿求生。故不得生。如人于海中驾一舟。开足机器。若不想到西方。决不能到。念佛不愿生净土之人。如问他。子念佛何为。答曰。修修来世。此人临终。一定不得往生。转生人间受福。福中作业。仍要堕落。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信愿为往生之慧行。不可不重也。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者。菩提愿。即四弘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求生净土。正欲度生。行愿品偈云。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二烦恼无尽誓愿断。若不求生净土。见思尚不易断。况尘沙无明乎。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求生净土。诸善俱会。则观摩有自。可以广学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求生净土。可以横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发菩提愿。正与此信愿相同。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竟。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二 丙初正示无上因缘 二重劝 今初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讲)此文初正释善根福德。声闻下别明得生不得生。菩提正道名善根者。菩提二字。通因彻果。因中发菩提心。而修持名念佛之正行。为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因者种义。为成菩提果之种子。种种助道。乃助成正道之法。如布施。持戒。禅定等诸度。名福德。即助缘。助成种子。生根发苗。开花结果。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者。因但求己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者。因修诸度。但求人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净土。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以下明…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