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字。皆蕅公心血也。可不信欤。初揭示無上因緣竟。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經》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解》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其數甚多。故雲諸。
(講)此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故重呼當機。告以如上一生成佛。無上大事因緣。衆生幸而得聞。必宜深信。既已深信。若不發願。亦複無益。如人深信。飯可養身。若不想吃。何能滋養。故如來苦口悲心。殷殷垂勸。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願之爲力。不可思議。極樂淨土。亦由法藏願力所成。臨終往生。全仗願力。行願品雲。是人欲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致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惟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刹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此。則發願求生。自屬當務之急。非願無以導行也。
所以者何下。乃征釋發願所以。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屬佛國。何爲勸其舍此趣彼。二十方無量佛國。何必勸其定求極樂。
得與如是下。出其勸願之意。得與如是補處菩薩。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也。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與妙覺佛位相鄰。乃可稱上善人。得與同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爲勝友。則薰陶有自。成佛無難。可不願生欤。
《解》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
(講)俱會一處。即是凡夫與聖人。同居一處。進求佛果。故曰猶言凡聖同居。尋常。指普通佛前佛後而言。實聖有漏業者。謂實行現證初二叁果之聖人。見道所斷之惑雖除。修道所斷之惑未盡。故曰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者。即上叁土之聖人。權巧方便。示現受生。則由大慈悲願力。有欲饒益衆生。如觀音叁十二應。示現界內外身。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
至實聖灰身者。初二叁果斷思惑盡。證阿羅漢果。則有漏之業既盡。凡情亦空。灰身泯智。不受後有。權聖機盡者。大權示現之聖。應機出世。機緣既盡。所應度者。皆已度畢。大願亦滿。感應道息。即機薪既盡。應火亦滅。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升指權聖。實報寂光樂。沈謂實聖。沈空滯寂苦。現前同居。乃暫同。如石火電光。非究竟同。又天壤下。明天上人間。天。謂四禅天中五不還天。壤。謂人間名山聖道場地。見聞者少。如楞嚴經雲。此不還天。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如此生有幸。獲見獲聞。如文喜禅師之見文殊。闾邱胤之見豐幹。雖得一時親近。而得同居一處。亦步亦趨。不相遠離者亦少。
《解》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衆星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
(講)上明佛前佛後。此明佛世。輔揚佛化之聖人。縱使是多。亦不過如珍寶之罕。如祥瑞之奇。總不能遍滿國土。如衆星羅列普天。如微塵飛揚世界也。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不同。不能如極樂世界。上善俱會。作辦皆同也。
《解》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爲師友。如埙如(篪)[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講)此明勝異。凡往生極樂者。同以無漏不思議業爲能感。得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以爲師友。竟如兄弟。不相舍離。埙篪是樂器名。詩雲。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和諧什奏。喻諸善俱會。作辦皆同。此即勝異。前文作辦不同。不得亦步亦趨也。
同盡無明者。即圓斷五住之惑。由圓證叁不退。圓淨四土。同發妙覺極果。一生成佛。圓證叁身。圓顯四智。一切力用。自在其中。其勝異爲何如耶。
《解》是則下凡衆生。于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者)[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刹網所不能例。
(講)此明超絕。即頓超佛地。絕待無比。是則淨土衆生。即下凡帶業往生者。一生彼國。圓證叁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盡四十一因位。此等衆生。非凡非聖。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一生必補佛職。與觀世音大勢至。無二無別。故非凡。若謂是一生補處菩薩。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故非聖。而又即凡即聖也。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刹網所不能例者。佛所說之教。法門無量。猶如網孔之多。故曰教網。撈摅有情故。一切教中皆無此等名相。此等階位。是謂所不能收。○十方佛刹之多。亦如網孔。故曰刹網。諸佛刹中。亦皆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同居。不能與極樂同一例也。是謂所不能例。方見淨士法門。極樂同居。超絕無有倫匹也。
《解》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講)此結顯叁不思議。勸人當知。不可或昧。大事因緣者。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爲諸佛出世大事因緣。了脫生死。疾趣菩提。此爲吾人成佛大事因緣。同居一關。即凡聖同居土。見思之惑難斷。分段生死難出。故以關名。最難透脫也。唯極樂同居。圓具上叁土。圓證叁不退。故能圓斷諸惑。一生圓成佛道。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者。即了悟極樂同居。乃彌陀種智所現。念佛淨業所感。吾人心性所現。故曰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以不思議心。持不思議名號。生彌陀願力所成不思議同居。是謂叁不思議也。
《解》具此深信。方能發于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的)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
(講)具足叁種深信。信以導願。故方能發于大願。願橫超生死。一生成佛。其願故大。既具深信。複發大願。即發無上菩提心也。合此信願二者爲慧行。慧行。即往生淨土之指南針。由此信願。方能執持名號。即由慧行。而起行行。二行並進。乃爲淨業之正行。自可感生淨土。
《解》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心)[願]爲要。正與此同。
(講)此明信願爲重。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叁力于一時。收成功于片刻。如張善和。一生殺牛爲業。臨命終時。業報現前。群牛競來索命。要其妻請僧救度。妻請一僧來。謂曰。汝殺業太重。惟有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仗承佛力。方可得救。善和求救心切。一心念佛。念得數聲。曰。牛去矣。要妻點香與他。一手擎香。連聲稱念。少頃雲。佛來了。僧勸再念。不久含笑而終。此即臨終念佛往生之證。惟是此事不可誤會。倘若以爲。臨終十念一念。決定得生淨土。且待到臨終再發心念。何必早早念也。若作如是思想。必定要自誤。何以故。臨終時。衆苦逼迫。神識昏昧。多不能念佛。如張善和。雖今生業重。前世善根不少。故得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法門。神識不昏。而能稱念。亦善根之力。與信願行叁力。及以佛力。故得帶業往生。惟望及早念佛。信願行叁種資糧。早辦爲要。
若無信願。縱使念佛。將一聲佛號。持得綿綿密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美則美矣。亦無得生淨土之理。何以故。以不信西方。不願求生。故不得生。如人于海中駕一舟。開足機器。若不想到西方。決不能到。念佛不願生淨土之人。如問他。子念佛何爲。答曰。修修來世。此人臨終。一定不得往生。轉生人間受福。福中作業。仍要墮落。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信願爲往生之慧行。不可不重也。
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爲要者。菩提願。即四弘誓願。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求生淨土。正欲度生。行願品偈雲。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二煩惱無盡誓願斷。若不求生淨土。見思尚不易斷。況塵沙無明乎。叁法門無量誓願學。求生淨土。諸善俱會。則觀摩有自。可以廣學法門。四佛道無上誓願成。求生淨土。可以橫出生死。圓證叁不退。一生成佛。發菩提願。正與此信願相同。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竟。
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 丙初正示無上因緣 二重勸 今初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獨)[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唯)[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講)此文初正釋善根福德。聲聞下別明得生不得生。菩提正道名善根者。菩提二字。通因徹果。因中發菩提心。而修持名念佛之正行。爲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因者種義。爲成菩提果之種子。種種助道。乃助成正道之法。如布施。持戒。禅定等諸度。名福德。即助緣。助成種子。生根發苗。開花結果。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者。因但求己利。得少爲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者。因修諸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爲。未得無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唯以下明…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