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24

  ..續本文上一頁得生所以。欲生彼國。須具信願行。叁種資糧。信願執持名號。即是叁資糧。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議。西方依正。種種莊嚴。不出吾人心外。由是立大誓願。願求生彼國土。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正修淨業。兼修諸度。以萬善莊嚴淨土。是爲多善根多福德。如是念佛。則一一聲中。悉具多善根福德。無上大因緣也。即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何況一心不亂。其福善。豈可得而思議哉。

  持名念佛。爲善中善。故多善根。福中福。故多福德。此理人多不信。當爲證釋。

  何爲善中善。以發菩提心念佛。具足智度論五菩提心故。○一發心菩提。謂于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彼國。自度度人故。○二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才彰。煩惱自滅故。○叁明心菩提。謂明了諸法。不外一心也。而持名。則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故。○四出到菩提。謂得無生忍。出離叁界。到薩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叁忍。捷超生死。趨一切智故。○五無上菩提。謂坐大道場。成最正覺也。而持名。則圓證叁不退。直至成佛故。是謂善中之善。爲多善也。

  何謂福中福。以彌陀名號。具足萬德。而持名念佛。如蓮池大師所雲。舉其名兮。兼衆德以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則一心念佛。百行齊修。是謂福中之福。爲多福也。

  問。持名念佛。即爲多善根多福德。有何聖教爲證。答。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佛名者。一心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叁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國。此二經即多善多福之明證也。

  《解》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衆。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

  (講)承上多善多福之故。而使因果相契。感應道交者。以叁資之因爲能感。以九品之果爲能應。文成印壞者。出涅槃經。譬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文成。此以銅鑄像。像文成。則蠟模印壞。以喻念佛行人。臨終往生。則淨土文成。娑婆印壞。在于一念。

  彌陀衆聖。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者。佛聖。乃衆生心內之佛聖。故不來。此約真如門。而來親垂接引。此約生滅門。真如隨緣顯現。○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者。行人心識之體。本來周遍法界。故不往。循不思議業。現不思議事。故而往。托質寶蓮也。古德往生偈雲。“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我佛往生去。無去無來事宛然。”以上總釋無上因果。

  《解》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講)此別明能持所持。善男女爲能持人。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乃至六趣。四生。但得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方能得聞。若無善根。佛名永不得聞。聞佛名。即使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阿彌陀佛。爲所持佛名。此名具足萬德。故曰是萬德洪名。以名呼召佛德。罄無不盡。蓮池大師雲。舉其名兮兼衆德而俱備。何止光壽無量也。故即以執持彌陀名號。以爲修行之正行。不必更涉及觀想參究等行。但持一句洪名。至簡至易。一教便會。一心受持。便得往生。至極直捷也。

  《解》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爲遠因。不名聞慧。

  (講)此別明聞慧。聞而信願。乃肯立行。具足叁資。方名聞慧。若不信不願。正行無由而立。與不聞無異。雖佛號一曆耳根。堪爲道種。但成遠因。不得名爲聞慧也。

  《解》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講)此別明思慧。執持。則念念思憶佛之名號。淨念相繼。無有間斷。故是思慧。然執持有事持理持。淺深不等。旁注可訂久僞者。訂爲訂正。久僞。指有人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等。不按教觀。故爲僞。今大師爲之訂正。

  《解》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講)此釋事持。深信西方。實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未達心佛不二之理。是心作佛者。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者。是理具之佛。理具事造。皆不出吾人一念不可思議心性之外。未明斯理。不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但以信佛之故。決志願求。生彼國土。執持名號。執受在懷。持守不失。念茲在茲。無有間斷。喻如兒子憶念慈母。無時暫忘。此即思慧。但是事持。

  《解》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爲系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講)此釋理持。理不離事。即由事持。而能達理。便是理持。了達所信西方阿彌陀佛。即是我心理具。即是我心事造。即以自心理具事造萬德洪名。以爲系心之境。以心緣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離。令不暫時或忘。悟明全境是心。全心即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此亦思慧。即是理持。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叁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叁二日不定。]

  (講)此別明修慧。先明七日克期。一日至七日者。乃克定期限。以辦生死大事也。念佛叁昧得成。即生死大事所作已辦。何以故。一心不亂。即念佛叁昧功成。不亂即正定也。七之爲數。世間所重。故齋戒則定七日。持咒則定七遍。薦親則定七七。今念佛亦定七日。以驗根機之利鈍。而分叁昧之淺深。

  利根一日即不亂者。根機靈利。天性敏捷。于克期取證中。才經一日念佛之功。即得一心不亂。非謂受持念佛法門第一日。乃謂平時或散或定。不得一心。于克期取證中。勇猛精進。一日念佛。叁昧功成也。○鈍根要經七日精進。方得不亂。中根或二日叁日四五六日不定。此亦大略分之。

  又利根者。志性堅固。平日工夫純熟。于克期辦事中。萬緣放下。一念精專。能經七日。皆得一心不亂。安住叁昧之中。○鈍根者。于克期七日。僅得一日不亂。中根或能經六日五日四叁二日。而能一心不亂。亦不一概。

  以上乃據本經而言。其他諸部。克期念佛。長短不定。大本則定十日。文雲。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刹。此文似指在家之衆。若于克期之中。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日。亦得往生。○又鼓音王經。亦定十日。文雲。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大集經。定四十九日。文雲。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即得往生。○又般舟叁昧經。定九十日。文雲。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叁昧中。得見阿彌陀佛。○又文殊般若經。亦定九旬。文雲。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于佛。即成叁昧。此與般舟。克期雖同。行法全異。彼則半行半立。此則全坐也。

  如上所引。皆以念佛功深。淨業成就。然彌陀悲願難量。即一日。或十念稱名者。亦皆願垂接引也。大本法藏願雲。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刹。○若世俗之人。俗務不能擺脫。未得處于空閑。專念彼佛。但每日早晚。端身西向。念十口氣者。臨終亦得往生。總而言之。念佛之法。但能一心。不論時之久暫。皆得往生。惟品位高下之分矣。

  《解》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爲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爲二邊所亂。即修慧也。

  (講)此別明修慧。念佛以一心不亂。方爲極則。方是真修。一心不亂者。即純一其心。專念彌陀。叁昧現前。而不動亂。不起妄念。不落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別。故曰一心亦二種。

  不論事持理持者。事持。如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叁界。帶業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二念。即以一念。而除衆念。由未達理。故曰事持。

  理持。如聞說念佛法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極而空。了知能念心外。無有佛爲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于佛。能所雙忘。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由達理故。是曰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者。念佛是圓頓修法。下事理二持。皆約圓教判。持名至圓五品位。伏見惑煩惱。至圓初信。除見惑煩惱。乃至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斷。爲見思先盡。此皆事一心也。○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者。由事持。持至圓初住位。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藏之心。此心向爲無明所覆。不得顯現。今念佛功深。能破一品無明。藏心開顯。即證一分叁德。可以親見本性法身佛。名理一心也。○事一心我執亡。不爲見思所亂者。如念到事一心。則我執已亡。見思惑盡。故不爲見思所亂。理一心法執盡。不爲二邊所亂者。若念到理一心。則法執已盡。無明亦破。雙舍空有二邊。全歸中道。故不爲二邊所亂。此一心不亂。乃爲修慧。

  此中一心不亂。該括觀經叁種心。一至誠心。無僞無妄故。此一心不亂。惟精惟一。更無僞妄。即至誠心也。○二深心。具足善法故。此一心不亂。諸妄不起。萬善同歸。即深心也。○叁回向發願心。回向有叁。一回向真如。此一心不亂。念念旋元自歸真如實際。即回向真如。二回向佛道。此一心不亂。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回向佛道。叁回向衆生。此一心不亂。自性衆生。悉皆得度。自行化他。即回向衆生。合此叁者。即回向發願心也。

  又即起信論之叁心。一直心。正念真如故。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不落無念。有無不著。全歸中道。即直心正念真如也。○二深心。樂…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