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乃声闻菩萨心内之佛。佛心内众生。全生即佛。众生心内之佛。全佛即生。生佛一体。自他不二。惟是现前一念心性。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讲)上约已成。此约今成。当成。今成者。即现今念念成就。当成者。即当来亦如是成就。今成当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为本质境。作增上缘。能令我等。信愿持名之众生。信。亦念念如是信。愿。亦念念加是愿。持。亦念念如是持。自然无量庄严。亦必念念如是成就。若今成。若当成。皆如已成者。如是成就也。二正报妙竟。大科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二 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二特劝净土殊胜
《解》[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然)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讲)此二科。乃发挥一经不可思议之力用。承前。既闻极乐依正庄严而生深信。自应依信发愿。谓净土法门。带业可以往生。横出三界生死。此为一切法门所未有。于同居净土。即能横具上三土。开显四教*轮。一生同居。即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即已横生上三土。是谓圆净四土。自可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菩萨甚多。即是一生可以成佛。此等殊胜奇异。超绝无比之法门。全在此二科点示。蕅公恐人忽略。故婆心特切。叮嘱须谛研之。
丙初揭示无上因缘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讲)此正明三种不退。彼土众生。无论上中下品。但得往生者。一概皆是阿鞞跋致。此云不退地。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者。谓即得预入圣人之流类。不退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者。谓能修大乘行。恒常度生。不堕二乘地。不肯涉俗利生。○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者。谓双舍二边。全归中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此云一切种智海。即如来果海也。
《解》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讲)此竖论三种不退位次。若约此娑婆世界。藏教初果名须陀洹。此云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通见地。乃通教第四地。见真谛理。故名见地。别初住。乃初发心住。圆初信。乃圆教十信初心。此皆此土证位不退之位次。○若论行不退。藏教则以二乘不修大乘行。故无此位。通教菩萨。乃第九菩萨地。九地以前还有退。别十向。即别教十回向位。前十行。未能全不退。圆十信。乃圆教八至十信。八位以前。还有退也。此皆此土证行不退之位次。○若论念不退。藏通二教。皆无此位。以不破无明。不证法身故。别教要到初欢喜地。圆教要到初发心住。方破一品无明。方证一分法身。方得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也。足见行念二不退之难证夷。
《解》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讲)此点示圆证胜异。即此经不思议之力用。今净土法门。乃至具足五逆十恶之众生。但要临终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位者。亦得圆证三种不退。此种殊胜奇异。功能力用。为其他法门所未有。岂思议所能及哉。
五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弑阿罗汉。三弑父。四弑母。五破和合僧。十恶者。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贪嗔痴。五逆十恶极重之罪。为地狱之因。十六观经。下品往生章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此即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居下下品。皆与补处菩萨俱。即是圆证三不退。圆见三身。一生可以圆成佛果也。此种胜异。惟净宗所独有。故特点示。
净土带业往生。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那先和尚云。念佛带业往生。是事难信。那先对曰。大王。巨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先又曰。要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先又曰。若以巨石。置巨船上。不亦可乎。王忽然领悟。若仗他力。自可不沉。念佛众生。同仗弥陀大愿船之力。何难出离苦海。同赴乐邦莲池会耶。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讲)此文进退双明。教道不乱。教中位次分明。丝毫不容紊乱。若是具足烦恼之凡夫。自然不是初果。见道位之圣人。若是但求自利之二乘。自然不是自他两利。常恒度生之菩萨。若是异生性之三贤。未破无明。未证法身。不与如来体同。名异生性。自然不是破无明证法身。同生性之菩萨等。此是下位。未可躐等上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成大妄语不可。
又。念不退菩萨。已得同生性。非复异生性。行不退菩萨。已发大心。非仅见道之小果。位不退圣人。非是具足烦恼之人民。此是上位。未可仍称下名。既已进步。而获新证。则舍故称。如登初地。则舍三贤之故名等。
《解》(惟)[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讲)此点示圆超绝待。惟是极乐同居净土人民。约依正二报而论。悉皆超绝。一切俱非。是圆超。一切俱是。乃绝待。一切俱非俱是者。以与佛同体。本来是佛。圆证三不退。故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以五住烦恼未尽。二种生死未了。故非是佛。此俱非义也。又。具足烦恼。是凡夫。宿种已熟。见思粗垢已落。是二乘。已回小向大。恒度众生。是菩萨。往生净土。是最后身。一生成佛。故是佛。此俱是义也。如下文云。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是为不思议之妙门也。
《解》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讲)此承上文。所点示之胜异超绝。乃结归三种不思议因。谓十方无此等胜异超绝之名相。阶位。法门。唯极乐独有。○心性之极致者。此论心要。以心性平等一相。即非凡夫。二乘。菩萨。佛。种种名相阶位。是名凡夫。二乘。菩萨。佛。差别名相阶位。此等名相阶位。皆称性缘起。故曰极致。○持名之奇勋者。此论境要。以一句佛号为境。佛号称性不可思议。以持名之奇勋。所感果报。亦不可思议。○弥陀之大愿。此论法门要。以导师因中。所发四八之大愿。庄严极乐之依正。故得同居横具上三土。凡夫圆证三不退。心性之上非字。对末句。乃反显。若非三要不思议之力用。何以有此。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讲)上释不退。此释补处。一生补处。即前文圆证三不退之别名。只一生补佛位者。只此莲华化生之身。是最后身。一生精进。即补佛位。如此土之弥勒。在兜率内院。候补作佛。极乐之观音。弥陀正法灭尽。即补佛位。非只观音一人。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寿命无量。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菩萨。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知。但可总说无量无边阿僧祇也。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讲)此亦点示胜异超绝也。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即说法四十九年。天台判为五时。八教。故称一代时教。其中所说诸经。惟华严一经。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此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初参文殊菩萨。得根本智。后参五十二员善知识。得差别智。而一生圆满之因。以最后参普贤菩萨。行愿品中。以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圆满一生成佛之因。此经非独劝善财一人。乃华藏海众。同闻共禀。以前九愿。所积功德。于第十愿。普皆回向。求生净土。疾趣菩提。故曰且以此净土法门。劝进华严海会。一切圣众。若宏华严。而不信净土者。恐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之旨。而未深思也。行愿品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诸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此偈即导归安养之铁证也。华严一生成佛。惟有善财。此经则一生补处。非是算数之所能知。其胜异超绝。为何如耶。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讲)嗟乎。是慨叹辞。凡夫例登补处者。谓同居土凡夫。比例实报土补处菩萨。下下与上上同一例。而无异也。此为他经他土所未有。故为奇特之倡。极妙之谈。乃为法门大事因缘。不可测度。故六方诸佛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者。以此。○华严海众所禀。一生成佛之旨。末后导归安养者。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之者渺。而疑之者多也。如华严合论。尚云西方是权。华藏是实等。言辞既繁。将凡夫例登补处。念念即佛之义遂蚀。余。蕅公自称。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者。谓此种无上大因缘。既是信少疑多。余唯剖心沥血。而昭告于人而已。故此解…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