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乃聲聞菩薩心內之佛。佛心內衆生。全生即佛。衆生心內之佛。全佛即生。生佛一體。自他不二。惟是現前一念心性。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竟。
(講)上約已成。此約今成。當成。今成者。即現今念念成就。當成者。即當來亦如是成就。今成當成。皆依已成之彼土。依正妙果爲本質境。作增上緣。能令我等。信願持名之衆生。信。亦念念如是信。願。亦念念加是願。持。亦念念如是持。自然無量莊嚴。亦必念念如是成就。若今成。若當成。皆如已成者。如是成就也。二正報妙竟。大科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竟。
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二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二特勸淨土殊勝
《解》[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叁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輪。衆生圓淨四土。圓見叁身。圓證叁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然)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谛研之。
(講)此二科。乃發揮一經不可思議之力用。承前。既聞極樂依正莊嚴而生深信。自應依信發願。謂淨土法門。帶業可以往生。橫出叁界生死。此爲一切法門所未有。于同居淨土。即能橫具上叁土。開顯四教*輪。一生同居。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即已橫生上叁土。是謂圓淨四土。自可圓見叁身。圓證叁不退。一生補處菩薩甚多。即是一生可以成佛。此等殊勝奇異。超絕無比之法門。全在此二科點示。蕅公恐人忽略。故婆心特切。叮囑須谛研之。
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解》阿鞞跋致。此雲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叁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講)此正明叁種不退。彼土衆生。無論上中下品。但得往生者。一概皆是阿鞞跋致。此雲不退地。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者。謂即得預入聖人之流類。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者。謂能修大乘行。恒常度生。不墮二乘地。不肯涉俗利生。○叁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者。謂雙舍二邊。全歸中道。心心流入薩婆若海。此雲一切種智海。即如來果海也。
《解》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行]。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講)此豎論叁種不退位次。若約此娑婆世界。藏教初果名須陀洹。此雲入流。謂預入聖人之流也。通見地。乃通教第四地。見真谛理。故名見地。別初住。乃初發心住。圓初信。乃圓教十信初心。此皆此土證位不退之位次。○若論行不退。藏教則以二乘不修大乘行。故無此位。通教菩薩。乃第九菩薩地。九地以前還有退。別十向。即別教十回向位。前十行。未能全不退。圓十信。乃圓教八至十信。八位以前。還有退也。此皆此土證行不退之位次。○若論念不退。藏通二教。皆無此位。以不破無明。不證法身故。別教要到初歡喜地。圓教要到初發心住。方破一品無明。方證一分法身。方得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也。足見行念二不退之難證夷。
《解》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叁不退也。
(講)此點示圓證勝異。即此經不思議之力用。今淨土法門。乃至具足五逆十惡之衆生。但要臨終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位者。亦得圓證叁種不退。此種殊勝奇異。功能力用。爲其他法門所未有。豈思議所能及哉。
五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弑阿羅漢。叁弑父。四弑母。五破和合僧。十惡者。身殺盜淫。口妄言绮語。惡口兩舌。意貪嗔癡。五逆十惡極重之罪。爲地獄之因。十六觀經。下品往生章雲。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勸令念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于念念中。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此即十念成就。帶業往生。雖居下下品。皆與補處菩薩俱。即是圓證叁不退。圓見叁身。一生可以圓成佛果也。此種勝異。惟淨宗所獨有。故特點示。
淨土帶業往生。人多懷疑。昔有國王。問那先和尚雲。念佛帶業往生。是事難信。那先對曰。大王。巨石置水沈否。王曰必沈。先又曰。要令不沈。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先又曰。若以巨石。置巨船上。不亦可乎。王忽然領悟。若仗他力。自可不沈。念佛衆生。同仗彌陀大願船之力。何難出離苦海。同赴樂邦蓮池會耶。
《解》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複異生。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進步則舍故稱。
(講)此文進退雙明。教道不亂。教中位次分明。絲毫不容紊亂。若是具足煩惱之凡夫。自然不是初果。見道位之聖人。若是但求自利之二乘。自然不是自他兩利。常恒度生之菩薩。若是異生性之叁賢。未破無明。未證法身。不與如來體同。名異生性。自然不是破無明證法身。同生性之菩薩等。此是下位。未可躐等上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成大妄語不可。
又。念不退菩薩。已得同生性。非複異生性。行不退菩薩。已發大心。非僅見道之小果。位不退聖人。非是具足煩惱之人民。此是上位。未可仍稱下名。既已進步。而獲新證。則舍故稱。如登初地。則舍叁賢之故名等。
《解》(惟)[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講)此點示圓超絕待。惟是極樂同居淨土人民。約依正二報而論。悉皆超絕。一切俱非。是圓超。一切俱是。乃絕待。一切俱非俱是者。以與佛同體。本來是佛。圓證叁不退。故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薩。以五住煩惱未盡。二種生死未了。故非是佛。此俱非義也。又。具足煩惱。是凡夫。宿種已熟。見思粗垢已落。是二乘。已回小向大。恒度衆生。是菩薩。往生淨土。是最後身。一生成佛。故是佛。此俱是義也。如下文雲。若謂是凡夫。卻不曆異生。必補佛職。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是爲不思議之妙門也。
《解》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講)此承上文。所點示之勝異超絕。乃結歸叁種不思議因。謂十方無此等勝異超絕之名相。階位。法門。唯極樂獨有。○心性之極致者。此論心要。以心性平等一相。即非凡夫。二乘。菩薩。佛。種種名相階位。是名凡夫。二乘。菩薩。佛。差別名相階位。此等名相階位。皆稱性緣起。故曰極致。○持名之奇勳者。此論境要。以一句佛號爲境。佛號稱性不可思議。以持名之奇勳。所感果報。亦不可思議。○彌陀之大願。此論法門要。以導師因中。所發四八之大願。莊嚴極樂之依正。故得同居橫具上叁土。凡夫圓證叁不退。心性之上非字。對末句。乃反顯。若非叁要不思議之力用。何以有此。
《解》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
(講)上釋不退。此釋補處。一生補處。即前文圓證叁不退之別名。只一生補佛位者。只此蓮華化生之身。是最後身。一生精進。即補佛位。如此土之彌勒。在兜率內院。候補作佛。極樂之觀音。彌陀正法滅盡。即補佛位。非只觀音一人。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壽命無量。必實證補處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菩薩。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知。但可總說無量無邊阿僧祇也。
《解》複次。釋迦一代時教。(惟)[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
(講)此亦點示勝異超絕也。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即說法四十九年。天臺判爲五時。八教。故稱一代時教。其中所說諸經。惟華嚴一經。明一生圓滿成佛之因。此指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初參文殊菩薩。得根本智。後參五十二員善知識。得差別智。而一生圓滿之因。以最後參普賢菩薩。行願品中。以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圓滿一生成佛之因。此經非獨勸善財一人。乃華藏海衆。同聞共禀。以前九願。所積功德。于第十願。普皆回向。求生淨土。疾趣菩提。故曰且以此淨土法門。勸進華嚴海會。一切聖衆。若宏華嚴。而不信淨土者。恐于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之旨。而未深思也。行願品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諸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此偈即導歸安養之鐵證也。華嚴一生成佛。惟有善財。此經則一生補處。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其勝異超絕。爲何如耶。
《解》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禀。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渺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講)嗟乎。是慨歎辭。凡夫例登補處者。謂同居土凡夫。比例實報土補處菩薩。下下與上上同一例。而無異也。此爲他經他土所未有。故爲奇特之倡。極妙之談。乃爲法門大事因緣。不可測度。故六方諸佛雲。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者。以此。○華嚴海衆所禀。一生成佛之旨。末後導歸安養者。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之者渺。而疑之者多也。如華嚴合論。尚雲西方是權。華藏是實等。言辭既繁。將凡夫例登補處。念念即佛之義遂蝕。余。蕅公自稱。唯有剖心瀝血而已者。謂此種無上大因緣。既是信少疑多。余唯剖心瀝血。而昭告于人而已。故此解…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