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接引摄受。一切众生。如本师将宣大法。先放大光普照。聚集有缘众生。闻法受益。○大明佛者。此佛依智立号。佛得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又佛得三智光明。能破三惑黑暗。故名大明佛。
宝相佛者。此佛约相立名。宝有尊贵之义。佛相百福庄严。殊特妙好。人皆尊贵也。又。佛身全体如紫磨金。毫相如琉璃筒。皆宝相也。○净光佛者。此佛亦约智立名。以智慧光。净烦恼垢。故名净光佛。如是七佛。等余西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四北方
《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讲)北方亦有无量世界。无尽诸佛。对此净土法门。无不赞叹。焰肩佛者。亦以真俗二智。荷担众生之名也。○最胜音佛者。佛音具足不思议之力用。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九法界众生所不能及。故曰最胜音佛。○难沮佛者。证究竟坚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坏。故曰难沮佛。
日生佛者。佛出世间。以智慧日。照破众生愚痴黑暗。如杲日丽天。群昏烁破。故名日生佛。○网明佛者。佛张教网。捞摅法界众生。法门无量。犹如网孔。皆为佛智所成。教理明彻。能破众生痴暗。故曰网明佛。如是五佛。等余北方恒沙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五下方
《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磨此云法。
(讲)下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对此净土圆顿法门。无不赞叹。此界水轮。指现在人间依水轮。结成洲潬。为人所居。而水轮依金轮。金轮之下有风轮。风金相磨。故有火轮。在风轮金轮之间。此世界为风力之所执持。风轮之下。有空轮。又有非非天。四空。四禅。六欲诸天。亦分三界。人间。乃至重重。无有穷尽也。
师子佛者。师子为兽中王。师子一吼。百兽脑裂。以喻佛为法中王。佛若说法。天魔外道。恐怖毛竖。故名师子佛。○名闻佛。名称普闻于十方也。○名光佛者。佛之声光所被。众生蒙益。犹如日光。普照四天下。能破黑暗。能育万物也。
达磨佛者。梵语达磨。此云法。法者可轨义。如世间之轨道。车必依之而行。佛所说之教法。为众生修行之轨则。必当依之而修。此教可轨也。佛所修之行法。戒定慧以自庄严。堪作众生轨范。此行可轨也。故名达磨佛。
法幢佛者。幢有高显义。佛所说法四谛十二因缘。高超同居土世间法。六度万行。高超方便土二乘法。第一义谛。高超实报土菩萨法。佛建竖种种法幢。故以为名。○持法佛者。佛善持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一切诸法。随众生机。而为演说。令其信解修证。得大饶益。故名持法佛。如是六佛。等余下方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戊六上方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讲)上方亦有无尽世界。无尽诸佛。此界无色界。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轮。空轮之上。复有上界风轮。火轮。金轮。水轮。四洲大地。及人间天上。三界等。如是一重一重。无有穷尽。故诸佛亦无尽也。
梵音佛。梵者净也。佛所说法音清净。无有染著。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一切无著。是谓梵音。佛说法如是。故名梵音佛。○宿王佛者。宿是星宿。月为宿中王。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以喻佛为法中王。于法自在。三乘圣众。一切智。道种智。不及佛一切种智。如月为众宿中王。故名宿王佛。○香上佛者。佛具足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为一切香中之上。故名香上佛。
香光佛者。此佛亦修持名念佛法门。以香光庄严。得成为佛。何以知之。大势至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故知此佛。定由念佛所成之佛也。大焰肩佛。与前南方同。○杂色宝华严身佛者。此佛约行而立名。因中广修六度万行。万行既多。故喻杂色华。万行属两利行。较之二乘自利行。更为可贵。故曰宝华。以此因行。庄严法身。故得是名。
娑罗树王佛者。娑罗译为坚固。此树高大。一切林木无能及者。岁寒不凋。故称坚固树王。以喻佛证究竟坚固法身理体。高超九界以独尊。为法中王。故以名焉。○宝华德佛者。勤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因行可贵。喻如宝华。果德亦尊。称为佛宝。故名宝华德佛。
见一切义佛者。世出世间。诸法之义无尽。佛得一切种智。具足五眼。故能悉知悉见。即所谓真知无所不知。真见无所不见也。○如须弥山佛。此佛从喻立名。四宝所成须弥峰。高出众山之表。以喻四德圆证妙法身。独居十界之尊。故称须弥山佛。如是十佛。等余上方恒河沙数诸佛。劝信赞叹。与前同。
《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讲)此下问答破疑。先破偏赞西方疑。问。十方世界。许多净土。何以不赞。而独偏赞西方耶。答。此种问难。亦非善问。此诚为妙答。下出非善问之故。假使赞叹阿(音同触ㄔㄨˋ)佛国。汝又疑何以偏赞东方。如是展转问难。皆成戏论。无有真理。
《解》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讲)此破何不遍缘法界疑。问。何不遍缘十方法界。此问以不达所缘之境既广。能缘之心必散。此亦非善问。答义有三。先约事答。后约理答。约事约理。此问皆不当。事三义。一令初机之人。闻赞此经。信有西方依正庄严。愿生极乐净土。执持弥陀名号。心信。心愿。心念。易于标心也。二阿弥陀佛。因中四八弘愿。庄严极乐净土。本愿力胜。随愿所成。故得诸佛同赞。三弥陀慈尊。与此土偏有缘故。
《解》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讲)此明事中三义之所以。盖诸佛度生。众生受化。其间或难或易。或浅或深。总在于前缘。佛有三不能。无缘不能度。如城东老母。可以为证。前缘若浅。则众生难受化。佛亦难度。前缘若深。则众生易受化。佛亦易度。现见弥陀与众生。易化易度者。岂非弥陀与此土众生偏有缘也。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者。弥陀与众生缘之所在。在于何处。乃在弥陀因中。所发四十八种弘愿。成就众生。离苦得乐。此种恩德弘深。胜过诸佛。故为愿胜。
种种教启者。即此经信愿持名。三种资粮。圆顿之教。得以开启。诸佛赞叹。众生信受奉行。能得四悉檀利益。岂非易标心也。
四悉檀者。佛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能令发欢喜心信入。即世界悉檀。得欢喜益。能令触动宿世善根种子。起欣求心。即为人悉檀。得生善益。能令一心执持。以正念断除妄念。魔障诸难。得以遮遣。即对治悉檀。得破恶益。能令从事持。而入理持。法身体性。豁然开发。即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
《解》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讲)十方诸佛。本从法身。而垂应化之迹。法身乃应化之本。固结缘种者。诸佛应化。固结众生之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者。此指西方极乐四土。世即同居士。出世即上三土。悉皆不可思议。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为千经万论所无。此经独擅。故曰尊隆于教乘。诸佛异口同音赞叹。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即举扬于诸佛海会。
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者。沁水名。水之渐流而出。谓释迦诸佛法水。流入娑婆苦海。众生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理矣。所以诸佛万德慈尊。悉皆钦承赞叹。
群灵拱极作二释。一群灵。指极乐诸上善人。菩萨。罗汉。无量无边。皆拱卫弥陀。如众星皆拱北。二谓十方无量菩萨。皆愿生极乐。亲近弥陀。大本云。佛告弥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生彼。一一已曾供养无央数佛。如弥勒者。他方世界。第一光远照佛所。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第二宝藏佛所。有九十亿。第三无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亿。以及无量佛刹。往生者众。故曰群灵拱极。
《解》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讲)此约理答。即答何不遍缘之问。当知二字。乃嘱其当知遍缘之理。佛种从缘起者。佛种乃佛性种子。即众生所具之正因佛性。亦即一真法界必从缘了二因而起。若无了因佛性。慧心之解悟。及缘因佛性。善心之修持。则正因佛性理心。终归埋没。不得而发起。故曰佛种从缘起。
缘即法界者。当知缘了二因。即是全体法界。以三因不出一心故。而西方依正。亦不出一心。法界即一心别名。弥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是法界藏土。故一生…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