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P29

  ..續本文上一頁。接引攝受。一切衆生。如本師將宣大法。先放大光普照。聚集有緣衆生。聞法受益。○大明佛者。此佛依智立號。佛得叁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又佛得叁智光明。能破叁惑黑暗。故名大明佛。

  寶相佛者。此佛約相立名。寶有尊貴之義。佛相百福莊嚴。殊特妙好。人皆尊貴也。又。佛身全體如紫磨金。毫相如琉璃筒。皆寶相也。○淨光佛者。此佛亦約智立名。以智慧光。淨煩惱垢。故名淨光佛。如是七佛。等余西方沙數諸佛。勸信贊歎。與前同。

  戊四北方

  《經》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講)北方亦有無量世界。無盡諸佛。對此淨土法門。無不贊歎。焰肩佛者。亦以真俗二智。荷擔衆生之名也。○最勝音佛者。佛音具足不思議之力用。圓音一演。異類等解。九法界衆生所不能及。故曰最勝音佛。○難沮佛者。證究竟堅固之理。法身常住不壞。故曰難沮佛。

  日生佛者。佛出世間。以智慧日。照破衆生愚癡黑暗。如杲日麗天。群昏爍破。故名日生佛。○網明佛者。佛張教網。撈摅法界衆生。法門無量。猶如網孔。皆爲佛智所成。教理明徹。能破衆生癡暗。故曰網明佛。如是五佛。等余北方恒沙諸佛。勸信贊歎。與前同。

  戊五下方

  《經》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複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達磨此雲法。

  (講)下方亦有無盡世界。無盡諸佛。對此淨土圓頓法門。無不贊歎。此界水輪。指現在人間依水輪。結成洲潬。爲人所居。而水輪依金輪。金輪之下有風輪。風金相磨。故有火輪。在風輪金輪之間。此世界爲風力之所執持。風輪之下。有空輪。又有非非天。四空。四禅。六欲諸天。亦分叁界。人間。乃至重重。無有窮盡也。

  師子佛者。師子爲獸中王。師子一吼。百獸腦裂。以喻佛爲法中王。佛若說法。天魔外道。恐怖毛豎。故名師子佛。○名聞佛。名稱普聞于十方也。○名光佛者。佛之聲光所被。衆生蒙益。猶如日光。普照四天下。能破黑暗。能育萬物也。

  達磨佛者。梵語達磨。此雲法。法者可軌義。如世間之軌道。車必依之而行。佛所說之教法。爲衆生修行之軌則。必當依之而修。此教可軌也。佛所修之行法。戒定慧以自莊嚴。堪作衆生軌範。此行可軌也。故名達磨佛。

  法幢佛者。幢有高顯義。佛所說法四谛十二因緣。高超同居土世間法。六度萬行。高超方便土二乘法。第一義谛。高超實報土菩薩法。佛建豎種種法幢。故以爲名。○持法佛者。佛善持大小頓漸。偏圓權實。一切諸法。隨衆生機。而爲演說。令其信解修證。得大饒益。故名持法佛。如是六佛。等余下方沙數諸佛。勸信贊歎。與前同。

  戊六上方

  《經》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複有上界風輪。金輪。及叁界等。重重無盡也。

  (講)上方亦有無盡世界。無盡諸佛。此界無色界。非非想天之上。是空輪。空輪之上。複有上界風輪。火輪。金輪。水輪。四洲大地。及人間天上。叁界等。如是一重一重。無有窮盡。故諸佛亦無盡也。

  梵音佛。梵者淨也。佛所說法音清淨。無有染著。不著我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一切無著。是謂梵音。佛說法如是。故名梵音佛。○宿王佛者。宿是星宿。月爲宿中王。衆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以喻佛爲法中王。于法自在。叁乘聖衆。一切智。道種智。不及佛一切種智。如月爲衆宿中王。故名宿王佛。○香上佛者。佛具足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以爲一切香中之上。故名香上佛。

  香光佛者。此佛亦修持名念佛法門。以香光莊嚴。得成爲佛。何以知之。大勢至圓通章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故知此佛。定由念佛所成之佛也。大焰肩佛。與前南方同。○雜色寶華嚴身佛者。此佛約行而立名。因中廣修六度萬行。萬行既多。故喻雜色華。萬行屬兩利行。較之二乘自利行。更爲可貴。故曰寶華。以此因行。莊嚴法身。故得是名。

  娑羅樹王佛者。娑羅譯爲堅固。此樹高大。一切林木無能及者。歲寒不凋。故稱堅固樹王。以喻佛證究竟堅固法身理體。高超九界以獨尊。爲法中王。故以名焉。○寶華德佛者。勤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因行可貴。喻如寶華。果德亦尊。稱爲佛寶。故名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者。世出世間。諸法之義無盡。佛得一切種智。具足五眼。故能悉知悉見。即所謂真知無所不知。真見無所不見也。○如須彌山佛。此佛從喻立名。四寶所成須彌峰。高出衆山之表。以喻四德圓證妙法身。獨居十界之尊。故稱須彌山佛。如是十佛。等余上方恒河沙數諸佛。勸信贊歎。與前同。

  《解》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贊西方。答。此亦非善問。假使贊阿佛國。汝又疑偏東方。展轉戲論。

  (講)此下問答破疑。先破偏贊西方疑。問。十方世界。許多淨土。何以不贊。而獨偏贊西方耶。答。此種問難。亦非善問。此誠爲妙答。下出非善問之故。假使贊歎阿(音同觸ㄔㄨˋ)佛國。汝又疑何以偏贊東方。如是展轉問難。皆成戲論。無有真理。

  《解》問。何不遍緣法界。答有叁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阿彌本願勝故。佛與[此土]衆生偏有緣故。

  (講)此破何不遍緣法界疑。問。何不遍緣十方法界。此問以不達所緣之境既廣。能緣之心必散。此亦非善問。答義有叁。先約事答。後約理答。約事約理。此問皆不當。事叁義。一令初機之人。聞贊此經。信有西方依正莊嚴。願生極樂淨土。執持彌陀名號。心信。心願。心念。易于標心也。二阿彌陀佛。因中四八弘願。莊嚴極樂淨土。本願力勝。隨願所成。故得諸佛同贊。叁彌陀慈尊。與此土偏有緣故。

  《解》蓋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于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啓。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

  (講)此明事中叁義之所以。蓋諸佛度生。衆生受化。其間或難或易。或淺或深。總在于前緣。佛有叁不能。無緣不能度。如城東老母。可以爲證。前緣若淺。則衆生難受化。佛亦難度。前緣若深。則衆生易受化。佛亦易度。現見彌陀與衆生。易化易度者。豈非彌陀與此土衆生偏有緣也。

  緣之所在。恩德弘深者。彌陀與衆生緣之所在。在于何處。乃在彌陀因中。所發四十八種弘願。成就衆生。離苦得樂。此種恩德弘深。勝過諸佛。故爲願勝。

  種種教啓者。即此經信願持名。叁種資糧。圓頓之教。得以開啓。諸佛贊歎。衆生信受奉行。能得四悉檀利益。豈非易標心也。

  四悉檀者。佛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能令發歡喜心信入。即世界悉檀。得歡喜益。能令觸動宿世善根種子。起欣求心。即爲人悉檀。得生善益。能令一心執持。以正念斷除妄念。魔障諸難。得以遮遣。即對治悉檀。得破惡益。能令從事持。而入理持。法身體性。豁然開發。即第一義悉檀。得入理益。

  《解》諸佛本從法身垂迹。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

  (講)十方諸佛。本從法身。而垂應化之迹。法身乃應化之本。固結緣種者。諸佛應化。固結衆生之緣。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脫。不斷佛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者。此指西方極樂四土。世即同居士。出世即上叁土。悉皆不可思議。圓證叁不退。補處菩薩甚多。乃爲千經萬論所無。此經獨擅。故曰尊隆于教乘。諸佛異口同音贊歎。爲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即舉揚于諸佛海會。

  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者。沁水名。水之漸流而出。謂釋迦諸佛法水。流入娑婆苦海。衆生心中。令其信願持名。念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達理持。則慈契于寂光真理矣。所以諸佛萬德慈尊。悉皆欽承贊歎。

  群靈拱極作二釋。一群靈。指極樂諸上善人。菩薩。羅漢。無量無邊。皆拱衛彌陀。如衆星皆拱北。二謂十方無量菩薩。皆願生極樂。親近彌陀。大本雲。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無央數佛。如彌勒者。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第叁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以及無量佛刹。往生者衆。故曰群靈拱極。

  《解》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華]。一聲一色。乃至受忏授記。摩頂垂手。十方叁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講)此約理答。即答何不遍緣之問。當知二字。乃囑其當知遍緣之理。佛種從緣起者。佛種乃佛性種子。即衆生所具之正因佛性。亦即一真法界必從緣了二因而起。若無了因佛性。慧心之解悟。及緣因佛性。善心之修持。則正因佛性理心。終歸埋沒。不得而發起。故曰佛種從緣起。

  緣即法界者。當知緣了二因。即是全體法界。以叁因不出一心故。而西方依正。亦不出一心。法界即一心別名。彌陀是法界藏身。故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即念一切諸佛。極樂是法界藏土。故一生…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