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P30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生。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也。一香一花。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皆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莫不互遍互融。事事无碍也。故此念佛增上缘因。得生净土。即名法界缘起正理。此专念弥陀。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若念西方。再念东方。南方。北方。下方。上方。皆非遍念。赞叹亦然。以未明理性。都属偏念偏赞也。

  《解》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讲)此是诫劝。上中下根。皆可修持净土。浅位人。未明理性者。便可决志念佛。专求往生。事念本不出法界外。若深位人。已明法界之理。念弥陀。即念诸佛。生极乐。即生十方。亦不必舍西方。别求华藏。西方亦不出自心。若谓西方是权。乃李长者华严合论之伪。于一心性中。分权分实。分小分大。全堕众生遍计执情。妄生分别。以不达权实唯是一体。大小本来无性之故。权实大小。皆依他起性。依他如幻。故无性。依他不离圆成。故一体。以不达故。堕遍计执性。初略引经题竟。

  丁二征释经题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讲)此是劝信流通第二科。征释名题。先征下释。云何何故。皆征问口气。上诸佛劝信此经。经题共十六字。曰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有其名。必有其义。必须明了。方得受持。今佛自征。乃呼舍利弗。征问之曰。在汝之意。以为云何。何故此经。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此只征下八字。以上半题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前文已经极显。不必更释故也。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讲)此释护念。诠者显也。经为能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圆满究竟万德。三为所诠。○一无上心要。即能念之心性。此心为诸佛之本源。万法之理体。是第一义谛。无有何法。能加其上。故曰无上心要。○二诸佛名字。即所念弥陀名号。前云。弥陀乃法界藏身。念弥陀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曰诸佛名字。○三并诠圆满究竟万德。既诠佛名。名以召德。诸佛之名。皆称万德洪名故。诠佛名。并诠显万德也。何为圆满究竟。诸佛因行圆满。智德究竟。证般若德。断德究竟。证解脱德。心性究竟。证法身德。三德圆证。万德毕具。故曰圆满究竟万德。

  此三德秘藏。为诸佛共证。亦为众生同具。能念之心。所念所闻之佛名。皆不离三德。故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闻必受持。故皆为诸佛之所护念。

  护者加护。令不退堕。念者爱念。令得增进。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华严偈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中。而不闻佛名。”是则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有大善根大因缘。故得诸佛护念也。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者。此经全示持名妙行。既受持是经。信愿在怀。必执持名号。又。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万德。为诸佛所护念。故受持者。亦必为诸佛护念也。

  《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讲)此料简。假设问答。于答处则明通局二义。自他二力。

  《解》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讲)此义。即但闻佛名。而未持经之义。有通局之分。此明局义。局者不通也。占察。即占察善恶业报经。有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杂乱指见惑思惑。纷杂混乱。于清净心中。心水本净。因见思而成垢浊。故名垢心。虽口诵佛名。而不为闻慧。以不能生决定信解者。出其不为闻慧所以。因其心水不清。定力不足。慧性不得现前。故不能生决定信解。虽诵佛名。但获世间善报而已。不得广大深妙。往生不退等利益。

  《解》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讲)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专念弥陀名号。名一行三昧。即一心不乱。若到此三昧。则见思惑空。能转杂乱垢心。而成清净广大微妙行心。得入相似位。名得相似无生法忍。相似第一义谛。得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乃为闻十方佛名。

  《解》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讲)此。指此经。对彼占察经而言。亦应尔。即亦如是也。闻已信愿执持。至事一心不乱。破我执。不为见思所乱。至理一心不乱。破法执。不为无明所乱。得成闻思修三慧。方为真闻佛名。得蒙诸佛护念。此约竖论局义也。

  《解》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讲)此明通义。通论十方诸佛。皆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此种慈悲。称性而起。不可思议。而诸佛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仗不思议力。故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能得佛名。一历耳根。皆成将来得度因缘之种子。

  《解》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讲)此明佛心平等。佛度众生。本广大平等慈悲心。怨亲一相。故不简择。平等而度脱之。恒常度生。无有疲倦。苟有人得闻佛名。佛必定能垂护念。佛佛皆然。此又何疑。

  《解》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讲)此明自他二力。先明自力之难。引金刚三论为证。此论乃无著天亲二菩萨造。解释金刚般若经三论。○根熟菩萨。谓善根成熟。入正定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念不退。位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分证之位。此皆约自力断惑。必入同生性。乃可得诸佛护念。○同生性。对异生性而言。如别教三贤位。以未修中道观智。而断惑证理与圣位不同。故名异生性。若登初地。念不退。与圆初住观智。断惑证理皆同。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名同生性。分证法身之理。乃可蒙佛护念也。

  《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讲)此明他力之易。上文自力。是自修之力。此科他力。是他佛之力。现今闻佛名。仗他佛力。故在别教三贤。圆教十信。相似位。即得蒙佛护念。此还约实行之力。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已空。往生方便土者。乃至相似以还。即相似位以前。观行位。未到相似位。未断见思。往坐同居土者。亦皆有通护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乃名字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者。佛与众生。本来同一法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曰同体法性。一闻佛名。即有资熏种子。发起现行之力用。虽未能即得近果。亦得成远因。终久得入不退也。

  《解》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讲)上释护念。此释果觉。承上文善男女。闻经受持。及闻诸佛名者。不仅为诸佛护念。人人皆得圆证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觉之位也。

  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诸经皆存梵语。即五不翻中。顺古不翻。此即圆教大乘佛果妙觉也。别教妙觉。尚不能当此称。以其只破十二品无明。只齐圆教二行故也。

  无上正等正觉之号。即超九界以独尊。自觉。觉他。觉满之佛。解释此名。应从下以释上。三菩提。此云正觉。佛称正觉。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或起妄觉。邪觉。而非正觉。○三藐此云正等。佛称正等。超过二乘法界之不平等。而非正等。○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佛称无上。超过菩萨法界之有上。菩萨虽得正觉正等。只得称三藐三菩提。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即如圆教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法身智断。犹未究竟。如十四夜月。尚欠一分。祗得名有上士。不得名无上正等正觉。堪当此称者。惟佛一人。三觉圆。万德具。超九界以独尊。独一无侣也。

  《解》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讲)正文。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字指法之辞。指上文释迦诸佛所说。闻经受持。及闻佛名。皆得圆证三不退地。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之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解受持。

  闻名功德。尚且如此。何况受持是经。一心念佛者。此为释迦及十方诸佛。异口同音之所宣说。岂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丙二劝愿流通

  《经》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解》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因)[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讲)上科劝信。此科劝愿。佛复告舍利弗云。若有人发愿欲生彼国。发愿是自力。佛愿接引是他力。会自他二力。故有愿者。无一不生。皆得不退佛果也。○已愿已生者。谓过去前哲。求生净土。往生集中。四众往生。不一而足。今愿今生者。谓现今求生净土之人。只要信愿力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定蒙佛圣。接引往生。当愿当生者。谓当来之世。若有人愿生西方。一心念佛。弥陀悲愿无尽。寿命无量。自然不违…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