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愿。接引往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问。十方信愿念佛往生者众。极乐世界。何以容纳。答。维摩居士。方丈之室。只有一丈之方。尚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况弥陀愿力。所成之极乐净土乎。喻如沧海纳众流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何疑之有。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者。此明信愿互助。谓若非深信西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则不发欣厌心。愿生彼国。是信为往生净土之前矛。○若但有信。而无志愿求生。则信心虽足。亦不能得生净土。譬如相信轮船。能运载行旅。到达家乡。倘不愿乘轮。亦不得到。故劝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求生彼国。
《解》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讲)此明三资中要。信愿行三。愿为尤要。故以愿为信之文券。行之门枢。喻信有愿。则文券在手。决无改悔。行有愿。则门枢安立。决定无倒。举一愿。则信行二者在其中。故为要务。所以信行只一劝。愿则殷勤三劝也。
此是第三番劝愿。第一番。在正宗第二科中。因闻说依正庄严。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故初劝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番。在正宗第三科末。次闻念佛。一心不乱。临终见佛。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故重劝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番。即本科。欲生彼国。有愿必生。皆得不退佛果。故三劝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而释迦悲心特切。不惮重烦。再三劝谕。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则辜负佛恩甚矣。
《解》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愿)[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讲)此明愿依四弘。上云发愿。皆得不退菩提。愿之为力。何以如是之大。故复次显明。愿即欣厌二门。二门具足菩萨四弘誓愿。厌门。厌离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头出头没。故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厌离娑婆。诸惑炽盛。五住烦恼。悉皆积集众生心中。起业感报。故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欣门。欣求极乐。助道缘足。常得听闻。根力觉道。道品等法。诸善俱会。故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欣求极乐。众生生者。皆得不退。无上菩提。一生补处。故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既与四弘誓愿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解》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一)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讲)此破疑。一问二答。初答易知。二答约一刹那。一念相应。即因果相应。能念念心为因。所生为果。如有人发信愿心。执持名号。西方七宝池中。即时产一莲萼。标名于上。若精进勇猛。莲萼日见增长光荣。若懈怠退悔。日渐焦枯。一念如是。念念皆然。是谓妙因妙果。因果同时。不可思议。皆不出一心。喻如一秤。两头低昂。低昂不离一秤。喻荣枯因果。不离一心。同在一时也。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此即今愿今生。尚不待一期报尽。何况当来。故曰只今。不俟移时。正信愿持名。则莲萼光荣。金台影现。影不离形。果不离因。此皆即理即事。事不碍理。非徒论理也。故知此等行人。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引证。昔可久大师。常诵法华。人呼久法华。元祐八年坐化。越三日复还。语人云。吾游净土。见胜境。与经符合无异。此间修净业者。莲萼皆已标名。标金台者。有成都广教院勋公。有明州孙十二郎。及可久。标银台者。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后孙十二郎临终。天乐鸣空。徐道姑亡。异香满室。
又越国夫人王氏。领导妾婢。专修净土。后有一婢无疾而逝。其夕。夫人梦婢致谢。幸蒙教诲。得生净土矣。夫人曰。西方其可至乎。婢曰可。遂导夫人。顷见一大池。中有莲华。大小闲错。荣悴不等。夫人问其故。婢曰。世间修西方者。才发一念。此中便生一华。勤惰不同。荣悴亦异。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曰。何人耶。婢曰。杨杰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问何人。婢答马圩也。两人俱净业。事具本传。夫人问曰。我当生何处。婢复导之行。可数里。见一华台。金碧辉煌。光明洞然。曰。此夫人生处。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觉。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诸眷方趣前为寿。视之则已立化矣。
《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讲)一句名号。即佛即心。圆具三学。圆该万行。一心执持。便得顿超五浊。顿出生死。故为极圆极顿。此义。非言语思量之所能及。故曰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慧者。方能谛实信受。故直告舍利弗也。二劝愿流通竟。
丙三劝行流通分二 丁初诸佛转赞 二教主结叹 今初
《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讲)此文述诸佛转赞之辞。呼舍利弗而告曰。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研究上文。释迦自说。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此云称赞诸佛。当以二义释之。一以, 弥陀即法界, 藏身。前云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则赞弥陀。即称赞诸佛也。二释迦述六方诸佛。劝信之辞。即有赞叹诸佛。助扬净土功德。故曰称赞诸佛也。
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即为诸佛转赞。而作是言下。即转述诸佛赞辞。能为甚难希有之事。此二句是总赞。下五浊成道。说此经法。是为别赞。
《解》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讲)佛佛道同。故所有功德智慧。悉皆平等。所有自证虽皆平等。而施化他之迹。则有难易不同。亦各随愿力而已。
《解》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讲)净土。即极乐五清之净土。又十方清净佛土。浊世。即娑婆五浊之恶世。两土成佛说法。自有难易之分。据便蒙钞。说有十种。一净土常常见佛故易。浊世不常见佛故难。二净土常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三净土诸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四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恼乱故难。五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六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七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八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九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十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多劫难成故难。此论净土浊世成佛难易之相。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者。净土众生根利。惑业俱轻。故一闻说法。即便信受。发解起行。速得证入故易。浊世众生根钝。惑深业重。虽闻说法。闻多不信。则解行证入。更不待言。故谓之难。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者。渐法即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犹易生信。若说顿法。即大乘圆顿之法。众生本来是佛。万法不出一心等法。则虽说者谆谆。而信者寥寥。故谓之难。
《解》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讲)余顿法。指净土之外。其余说禅宗。是最上一乘。圆顿修证之法。不立语言文字。不起思量分别。一念不生。当体即佛等法。犹觉容易。而说净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之顿法。而望其信入者尤难。
《解》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讲)此以净土比较。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之法。顿修顿证妙观。即实相念佛。与观想念佛。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但修持名一法。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径登三不退位。一生补处。圆成佛果。此等奇特希有。殊胜绝妙之法。超出思议之表。为方便中第一方便。此更为难中之难也。故得诸佛称赞。无一不推我释迦。于佛道难成者能成。于顿法难说法者能说。偏为勇猛。大雄大力者也。
《解》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讲)此下明五浊。本师于五浊恶世成佛。为浊世众生说法。深知此界众生。非此持名圆顿之法门。必不容易度出生死海。故无问自说。不特佛道难成能成。即此顿法难说。亦能说。为甚难希有也。故蕅公解此五浊之文。一一按持名念佛法门。而解释之。
劫浊者。劫是时分。本来无有浊。因有四种浊法。聚会此时。是以成浊。楞严经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
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也。此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具下四浊。即名劫浊。若减至人寿百岁。名为五浊恶世。本师于此时出世。成道说法。足见本师愿力之坚强。不畏不惧。极乐世界。是五清净土。无有浊恶之事。我等自当舍浊就清。求生彼国。以超劫浊。但劫浊之中。若非持名念佛。带业往生。突围而出。横超三界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讲)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以此五种之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趣入生死。故名为使。机微迅速。是以曰利。○一身见者。妄认四大…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