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願。接引往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
問。十方信願念佛往生者衆。極樂世界。何以容納。答。維摩居士。方丈之室。只有一丈之方。尚能容叁萬二千師子之座。況彌陀願力。所成之極樂淨土乎。喻如滄海納衆流而不溢。尺鏡含萬象而有余。何疑之有。
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信亦不生者。此明信願互助。謂若非深信西方。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則不發欣厭心。願生彼國。是信爲往生淨土之前矛。○若但有信。而無志願求生。則信心雖足。亦不能得生淨土。譬如相信輪船。能運載行旅。到達家鄉。倘不願乘輪。亦不得到。故勸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求生彼國。
《解》又。願者。信之券。行之樞。尤爲要務。舉願。則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叁勸也。
(講)此明叁資中要。信願行叁。願爲尤要。故以願爲信之文券。行之門樞。喻信有願。則文券在手。決無改悔。行有願。則門樞安立。決定無倒。舉一願。則信行二者在其中。故爲要務。所以信行只一勸。願則殷勤叁勸也。
此是第叁番勸願。第一番。在正宗第二科中。因聞說依正莊嚴。衆生生者。皆得不退。故初勸雲。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第二番。在正宗第叁科末。次聞念佛。一心不亂。臨終見佛。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故重勸雲。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叁番。即本科。欲生彼國。有願必生。皆得不退佛果。故叁勸雲。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而釋迦悲心特切。不憚重煩。再叁勸谕。若不發願求生淨土。則辜負佛恩甚矣。
《解》複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谛。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谛。所發二種弘(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于大菩提道。
(講)此明願依四弘。上雲發願。皆得不退菩提。願之爲力。何以如是之大。故複次顯明。願即欣厭二門。二門具足菩薩四弘誓願。厭門。厭離娑婆。衆苦逼迫。一切衆生。皆在生死苦海之中。頭出頭沒。故依苦谛。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之願。○厭離娑婆。諸惑熾盛。五住煩惱。悉皆積集衆生心中。起業感報。故依集谛。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欣門。欣求極樂。助道緣足。常得聽聞。根力覺道。道品等法。諸善俱會。故依道谛。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欣求極樂。衆生生者。皆得不退。無上菩提。一生補處。故依滅谛。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願離娑婆。願生極樂。既與四弘誓願相應。故得不退轉于大菩提道。
《解》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發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二約(一)刹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講)此破疑。一問二答。初答易知。二答約一刹那。一念相應。即因果相應。能念念心爲因。所生爲果。如有人發信願心。執持名號。西方七寶池中。即時産一蓮萼。標名于上。若精進勇猛。蓮萼日見增長光榮。若懈怠退悔。日漸焦枯。一念如是。念念皆然。是謂妙因妙果。因果同時。不可思議。皆不出一心。喻如一秤。兩頭低昂。低昂不離一秤。喻榮枯因果。不離一心。同在一時也。
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此即今願今生。尚不待一期報盡。何況當來。故曰只今。不俟移時。正信願持名。則蓮萼光榮。金臺影現。影不離形。果不離因。此皆即理即事。事不礙理。非徒論理也。故知此等行人。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引證。昔可久大師。常誦法華。人呼久法華。元祐八年坐化。越叁日複還。語人雲。吾遊淨土。見勝境。與經符合無異。此間修淨業者。蓮萼皆已標名。標金臺者。有成都廣教院勳公。有明州孫十二郎。及可久。標銀臺者。明州徐道姑。言訖複化。後孫十二郎臨終。天樂鳴空。徐道姑亡。異香滿室。
又越國夫人王氏。領導妾婢。專修淨土。後有一婢無疾而逝。其夕。夫人夢婢致謝。幸蒙教誨。得生淨土矣。夫人曰。西方其可至乎。婢曰可。遂導夫人。頃見一大池。中有蓮華。大小閑錯。榮悴不等。夫人問其故。婢曰。世間修西方者。才發一念。此中便生一華。勤惰不同。榮悴亦異。中有一人。朝服而坐。寶冠璎珞。莊嚴其身。夫人問曰。何人耶。婢曰。楊傑也。又一人朝服而坐。又問何人。婢答馬圩也。兩人俱淨業。事具本傳。夫人問曰。我當生何處。婢複導之行。可數裏。見一華臺。金碧輝煌。光明洞然。曰。此夫人生處。乃金臺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其年遇生日。晨起秉爐焚香。望觀音閣而立。諸眷方趣前爲壽。視之則已立化矣。
《解》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講)一句名號。即佛即心。圓具叁學。圓該萬行。一心執持。便得頓超五濁。頓出生死。故爲極圓極頓。此義。非言語思量之所能及。故曰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慧者。方能谛實信受。故直告舍利弗也。二勸願流通竟。
丙叁勸行流通分二 丁初諸佛轉贊 二教主結歎 今初
《經》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講)此文述諸佛轉贊之辭。呼舍利弗而告曰。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研究上文。釋迦自說。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此雲稱贊諸佛。當以二義釋之。一以, 彌陀即法界, 藏身。前雲念一佛。即念一切諸佛。則贊彌陀。即稱贊諸佛也。二釋迦述六方諸佛。勸信之辭。即有贊歎諸佛。助揚淨土功德。故曰稱贊諸佛也。
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即爲諸佛轉贊。而作是言下。即轉述諸佛贊辭。能爲甚難希有之事。此二句是總贊。下五濁成道。說此經法。是爲別贊。
《解》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
(講)佛佛道同。故所有功德智慧。悉皆平等。所有自證雖皆平等。而施化他之迹。則有難易不同。亦各隨願力而已。
《解》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爲淨土衆生說法易。爲濁世衆生難。爲濁世衆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
(講)淨土。即極樂五清之淨土。又十方清淨佛土。濁世。即娑婆五濁之惡世。兩土成佛說法。自有難易之分。據便蒙鈔。說有十種。一淨土常常見佛故易。濁世不常見佛故難。二淨土常常聞法故易。濁世不常聞法故難。叁淨土諸善俱會故易。濁世惡友牽纏故難。四淨土無有魔事故易。濁世群魔惱亂故難。五淨土不受輪回故易。濁世輪回不息故難。六淨土無叁惡道故易。濁世惡趣難逃故難。七淨土勝緣助道故易。濁世塵緣障道故難。八淨土壽命無量故易。濁世壽命短促故難。九淨土圓證不退故易。濁世修行多退故難。十淨土一生成佛故易。濁世多劫難成故難。此論淨土濁世成佛難易之相。
爲淨土衆生說法易。爲濁世衆生難者。淨土衆生根利。惑業俱輕。故一聞說法。即便信受。發解起行。速得證入故易。濁世衆生根鈍。惑深業重。雖聞說法。聞多不信。則解行證入。更不待言。故謂之難。
爲濁世衆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者。漸法即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等法。猶易生信。若說頓法。即大乘圓頓之法。衆生本來是佛。萬法不出一心等法。則雖說者諄諄。而信者寥寥。故謂之難。
《解》爲濁世衆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
(講)余頓法。指淨土之外。其余說禅宗。是最上一乘。圓頓修證之法。不立語言文字。不起思量分別。一念不生。當體即佛等法。猶覺容易。而說淨土橫超叁界。疾出生死之頓法。而望其信入者尤難。
《解》爲濁世衆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爲難中之難。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爲勇猛也。
(講)此以淨土比較。爲濁世衆生。說淨土橫超之法。頓修頓證妙觀。即實相念佛。與觀想念佛。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但修持名一法。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徑登叁不退位。一生補處。圓成佛果。此等奇特希有。殊勝絕妙之法。超出思議之表。爲方便中第一方便。此更爲難中之難也。故得諸佛稱贊。無一不推我釋迦。于佛道難成者能成。于頓法難說法者能說。偏爲勇猛。大雄大力者也。
《解》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
(講)此下明五濁。本師于五濁惡世成佛。爲濁世衆生說法。深知此界衆生。非此持名圓頓之法門。必不容易度出生死海。故無問自說。不特佛道難成能成。即此頓法難說。亦能說。爲甚難希有也。故蕅公解此五濁之文。一一按持名念佛法門。而解釋之。
劫濁者。劫是時分。本來無有濁。因有四種濁法。聚會此時。是以成濁。楞嚴經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如若有人。投以沙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爲濁。
劫濁無別體。四濁交湊。即其相也。此當減劫。人壽減至二萬歲時。衆生具下四濁。即名劫濁。若減至人壽百歲。名爲五濁惡世。本師于此時出世。成道說法。足見本師願力之堅強。不畏不懼。極樂世界。是五清淨土。無有濁惡之事。我等自當舍濁就清。求生彼國。以超劫濁。但劫濁之中。若非持名念佛。帶業往生。突圍而出。橫超叁界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見濁者。五利使邪見增盛。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昏昧汨沒。故名爲濁。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講)見濁者。五利使爲體。諸見熾盛。即其相也。五利使。謂身見。邊見。見取。戒取。及諸邪見。以此五種之惑。能使衆生造業受報。趣入生死。故名爲使。機微迅速。是以曰利。○一身見者。妄認四大…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