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身。而起我身之見。深生愛著。不悟四大假合。虛幻無常。○二邊見。執斷執常。而起二邊之見。一味偏執。不悟見解既偏。失乎中道。○叁見取。非果計果。而起涅槃之見。未證謂證。不悟有漏界中。終非究竟。○四戒取。非因計因。而起持戒之見。修諸苦行。不悟蒸沙作飯。塵劫難成。○五邪見。撥無因果。而起邪外之見。以盲引盲。疑誤衆生。墮入深坑。此五種妄見。昏昧汨沒。渾濁自性。故名見濁。極樂國中。人皆正見。我等自當念佛。求生彼國。以超見濁。但見濁之中。若非一心持名念佛。不容絲毫意見。不假參究觀想。諸余方便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煩惱濁者。五鈍使頓惑增盛。謂貪。嗔。癡。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爲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講)煩惱濁者。五鈍使爲體。煩惱惑增盛。即其相也。五鈍使。謂貪嗔癡慢疑。五種根本煩惱。能生其余枝末煩惱。惑亂衆生之心。故以煩惑增盛爲其相。根本煩惱有六。前五利使。即不正見根本煩惱。屬見惑。此五鈍使。屬思惑。以此五種之惑。能使衆生。造業受報。趣入生死。故名爲使。比前五利。稍爲重滯。是以曰鈍。○一者貪心。于順情境上。起諸貪愛。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爲法。如夢亦如幻。○二者嗔心。于違情境。起諸嗔恨。不能含忍。不了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叁者癡心。于中庸境上。起諸癡心。不能覺察。不了諸行是無常。到底總是空。○四者慢心。于諸衆生。心起傲慢。不能謙遜。不了諸衆生。佛性本平等。○五者疑心。于諸人法。心起疑貳。不能決斷。不了是善則可親。是道則可進。此五種妄心。煩動惱亂。渾濁自性。故名煩惱濁。極樂國中。諸善聚會。離諸煩惱。我等自當念佛。求生彼國。超煩惱濁。但煩惱濁中。若非持名念佛。無取無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衆生濁者。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和合。假名衆生。色心並皆陋劣。故名爲濁。衆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
(講)衆生濁者。五陰和合爲體。假名稱呼。即其相也。見煩惱所感粗弊五陰者。即見思二惑。爲界內生死之因。依見思惑。造有漏業。爲緣。惑業因緣爲能感。粗弊五陰爲所感。
粗弊五陰者。粗是粗陋。弊是弊惡。謂其不勝也。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有蓋覆義。衆生積聚五法。蓋覆真性故。○何爲和合。衆生外身。是色陰。有質礙之義。以皮肉筋骨。皆有形質留礙。故屬色陰。○內心是後四陰。受有領納之義。前五識。緣色聲香味觸。領受五塵之境。故屬受陰。○想有取像之義。第六識。種種分別計度。想像法塵之境。故屬想陰。○行有遷流之義。第七識。恒審思量。念念遷易。如急流水。故屬行陰。○識有執持之義。第八識執持息暖壽叁者。一期住世。令不散壞。故屬識陰。
中間叁陰。有謂是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叁心所者。今分屬前七識。有何義可據。以諸識雖皆有受。而前五識。領受五塵。受力偏強。故以屬之。又。諸識雖皆有想。而第六識。憶想分別。想力偏勝。故以屬之。又。諸識雖皆有思。而第七識。恒審思量。思義偏重。故以屬之。若以中叁陰。判屬受想思叁心所。不能包括前七識。今判屬前七識。自可不遺心所。請質高明。
五陰。不出色心二法。色法。有地水火風四大。外身。皮肉筋骨。爲地大。痰淚精血。爲水大。周身暖觸。爲火大。氣息動轉。爲風大。四大和合。外身生。四大分離。外身死。心法。有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以此六十叁法和合。假名衆生。即衆法和合而生。故稱衆生。
色心並皆陋劣者。陋則不美。劣則不勝。此之色心。不淨。無常。苦。空。故並皆陋劣。名衆生濁。極樂生身。蓮華化生。清淨莊嚴。微妙相好。我等自當念佛。求生彼國。超衆生濁。但衆生濁中。若非持名念佛。欣慕極樂。厭離娑婆。舍穢取淨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命)[爲]濁。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講)命濁者。色心連持爲體。催年減壽。即其相也。因果並劣。因。即見濁。煩惱濁。見思二惑。爲受報之因。果。即是衆生濁。粗弊五陰。爲托生之果。若因若果。並皆是劣。命以色心二法。互相連持爲體。色。即地水火風之色法。心。即見聞覺知之心法。身心相依爲命。若無識陰之心執持。則色法之身必爛壞。若無色法之身執持。則八識之心無所托。故曰連持。○催年減壽。即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命濁。極樂國中。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我等自當發心念佛。求生彼國。超越命濁。但命濁中。若非一心念佛。七日功成。乃至十念一念。皆得往生。隨人工夫善根。皆得滿願。如大海水。阿修羅。乃至蚊蚋。飲之皆得應量而飽。並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爲清淨海會。轉見濁。爲無量光。轉煩惱濁。爲常寂光。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轉命濁。爲無量壽。
(講)此明叁資能轉五濁。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者。謂不必假藉諸余法門。厭此信願行叁資。即可轉五濁爲五清。信願是慧行。爲能莊嚴。依慧行而起行行。執持一聲阿彌陀佛。即行行。又即以此二行。莊嚴淨土。故能轉五濁也。衆生自心法界。本來清淨。迷則成濁。今既覺悟。而起信願行叁資糧。自可轉濁成清。莊嚴淨土矣。
劫濁。爲濁法聚會之時。今念佛往生極樂。則轉劫濁。爲淨法聚會。○見濁。邪見增盛。今念佛往生極樂。則轉見濁。成智德無量光。○煩惱濁。煩惑增盛。今念佛往生極樂。則轉煩惱濁。成斷德常寂光。○衆生濁。色心陋劣。今念佛往生極樂。則轉衆生濁。爲蓮華化生。清淨勝妙。○命濁。壽命短促。今念佛往生極樂。則轉命濁。爲無量壽。壽與佛同。此皆以叁資糧爲能轉。五濁爲所轉。舉世之人。如果個個都能發心念佛。轉穢令淨。轉苦爲樂。則不難轉娑婆而成極樂矣。
《解》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講)故字。承上文。一聲佛號。能圓轉五濁。圓成五清。則一聲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即是本師。于五濁惡世。所修因行。所得果覺之全體也。
《解》[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講)以此之此字。指上文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本師所證果覺之全體。今即以此果覺全體。一聲阿彌陀佛。授與五濁惡世衆生。如何授與。佛說此經。教人起信。發願。專持一聲阿彌陀佛名號。便得圓成果覺。故爲授與。
乃諸佛所行境界者。能于五濁惡世。說難信之法。乃是諸佛所行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難行能行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者。非獨六凡二乘。自力不及。亦非菩薩法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解》諸衆生。別指五濁惡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講)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諸衆生。是別指五濁惡世之人。一切世間。是通指情器二世間。因佛自居佛法界。是正覺世間。說是一切世間難信法。此一切世間。包括九法界。是通指四土。依報之器世間。及九法界。正報之有情世間。初諸佛轉贊竟。
丁二教主結歎
《解》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但雲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雲。汝等衆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講)此科題以下之文。乃蕅公標明科意。科名教主結歎。亦即付囑流通。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此本師付囑。囑語略別從通者。上科有別指通指二義。本科但雲爲一切世間。不雲爲諸衆生者。即略其別義。但從通義。以通該別也。猶如前文。六方諸佛。勸信文中所雲。汝等衆生。當信是。汝等二字。通指彼國九界衆生在內。今本師雲一切世間。亦複如是。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經》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講)此。本師重呼當機咐囑雲。汝等應當了知。我在此五濁惡世。行此等難事。此字。指成道說法二事。濁世佛道難成。頓法難說。已解在前。今難成者能成。早得無上正等正覺之佛道。難說者亦能說。竟爲一切世間。說此持名難信之法。此二事。不獨是難。且是難中之難。故曰甚難。此句即屬勸行流通。既是甚難說者。我今已說。汝等自當力而行之。又。非僅自行。且當化他。輾轉流通。俾得利益今後也。
《解》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爲。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衆生何由禀此也哉。
(講)此明法門難遇。信願持名一行。爲第一無上法門。不涉施爲。即不假參究。不勞觀想。但一心專持名號。即得圓超五濁。如前所說。唯有智者。方能深信。乃可得入。非是意識思議所行境界。是爲圓頓不思議境界。
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者。以此不思議法門。設或不是本師。乘大願輪。來入五濁惡世。示現難行能行。難得能得。得成無上菩提。于此不思議境界。亦不能究盡。
既成菩提。以大智即一切種智。以大悲即同體大悲。見此圓頓法門。可以圓超五濁。行此圓頓法門。自己圓轉五濁。說此圓頓法門。欲令衆生修此。同出五濁。設非本師如是。一切衆生。何由聞此勝異超絕之法門。而得禀承也哉。誠法門之難遇也。
《解》然吾人處劫獨中。次定爲時所囿。爲苦所逼。
(講)此明五濁難超。文有五段。此文。要與前文五濁中。五種必不能度之訓合觀。謂吾人處此濁法聚會之時。決定爲時劫之所囿。囿者苑囿。四邊有圍垣。圈囿其中不能出。如囚在獄。不能逃也。劫濁難逃。亦複如是。若非念佛。帶業橫出叁界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處見濁中。決定爲…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