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身。而起我身之见。深生爱著。不悟四大假合。虚幻无常。○二边见。执断执常。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悟见解既偏。失乎中道。○三见取。非果计果。而起涅槃之见。未证谓证。不悟有漏界中。终非究竟。○四戒取。非因计因。而起持戒之见。修诸苦行。不悟蒸沙作饭。尘劫难成。○五邪见。拨无因果。而起邪外之见。以盲引盲。疑误众生。堕入深坑。此五种妄见。昏昧汨没。浑浊自性。故名见浊。极乐国中。人皆正见。我等自当念佛。求生彼国。以超见浊。但见浊之中。若非一心持名念佛。不容丝毫意见。不假参究观想。诸余方便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烦恼浊者。五钝使顿惑增盛。谓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讲)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烦恼惑增盛。即其相也。五钝使。谓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能生其余枝末烦恼。惑乱众生之心。故以烦惑增盛为其相。根本烦恼有六。前五利使。即不正见根本烦恼。属见惑。此五钝使。属思惑。以此五种之惑。能使众生。造业受报。趣入生死。故名为使。比前五利。稍为重滞。是以曰钝。○一者贪心。于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二者嗔心。于违情境。起诸嗔恨。不能含忍。不了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三者痴心。于中庸境上。起诸痴心。不能觉察。不了诸行是无常。到底总是空。○四者慢心。于诸众生。心起傲慢。不能谦逊。不了诸众生。佛性本平等。○五者疑心。于诸人法。心起疑贰。不能决断。不了是善则可亲。是道则可进。此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故名烦恼浊。极乐国中。诸善聚会。离诸烦恼。我等自当念佛。求生彼国。超烦恼浊。但烦恼浊中。若非持名念佛。无取无舍。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讲)众生浊者。五阴和合为体。假名称呼。即其相也。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者。即见思二惑。为界内生死之因。依见思惑。造有漏业。为缘。惑业因缘为能感。粗弊五阴为所感。
粗弊五阴者。粗是粗陋。弊是弊恶。谓其不胜也。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有盖覆义。众生积聚五法。盖覆真性故。○何为和合。众生外身。是色阴。有质碍之义。以皮肉筋骨。皆有形质留碍。故属色阴。○内心是后四阴。受有领纳之义。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领受五尘之境。故属受阴。○想有取像之义。第六识。种种分别计度。想像法尘之境。故属想阴。○行有迁流之义。第七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易。如急流水。故属行阴。○识有执持之义。第八识执持息暖寿三者。一期住世。令不散坏。故属识阴。
中间三阴。有谓是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者。今分属前七识。有何义可据。以诸识虽皆有受。而前五识。领受五尘。受力偏强。故以属之。又。诸识虽皆有想。而第六识。忆想分别。想力偏胜。故以属之。又。诸识虽皆有思。而第七识。恒审思量。思义偏重。故以属之。若以中三阴。判属受想思三心所。不能包括前七识。今判属前七识。自可不遗心所。请质高明。
五阴。不出色心二法。色法。有地水火风四大。外身。皮肉筋骨。为地大。痰泪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气息动转。为风大。四大和合。外身生。四大分离。外身死。心法。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以此六十三法和合。假名众生。即众法和合而生。故称众生。
色心并皆陋劣者。陋则不美。劣则不胜。此之色心。不净。无常。苦。空。故并皆陋劣。名众生浊。极乐生身。莲华化生。清净庄严。微妙相好。我等自当念佛。求生彼国。超众生浊。但众生浊中。若非持名念佛。欣慕极乐。厌离娑婆。舍秽取净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讲)命浊者。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即其相也。因果并劣。因。即见浊。烦恼浊。见思二惑。为受报之因。果。即是众生浊。粗弊五阴。为托生之果。若因若果。并皆是劣。命以色心二法。互相连持为体。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法。身心相依为命。若无识阴之心执持。则色法之身必烂坏。若无色法之身执持。则八识之心无所托。故曰连持。○催年减寿。即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极乐国中。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我等自当发心念佛。求生彼国。超越命浊。但命浊中。若非一心念佛。七日功成。乃至十念一念。皆得往生。随人工夫善根。皆得满愿。如大海水。阿修罗。乃至蚊蚋。饮之皆得应量而饱。并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得度。
《解》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讲)此明三资能转五浊。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者。谓不必假藉诸余法门。厌此信愿行三资。即可转五浊为五清。信愿是慧行。为能庄严。依慧行而起行行。执持一声阿弥陀佛。即行行。又即以此二行。庄严净土。故能转五浊也。众生自心法界。本来清净。迷则成浊。今既觉悟。而起信愿行三资粮。自可转浊成清。庄严净土矣。
劫浊。为浊法聚会之时。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劫浊。为净法聚会。○见浊。邪见增盛。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见浊。成智德无量光。○烦恼浊。烦惑增盛。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烦恼浊。成断德常寂光。○众生浊。色心陋劣。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清净胜妙。○命浊。寿命短促。今念佛往生极乐。则转命浊。为无量寿。寿与佛同。此皆以三资粮为能转。五浊为所转。举世之人。如果个个都能发心念佛。转秽令净。转苦为乐。则不难转娑婆而成极乐矣。
《解》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讲)故字。承上文。一声佛号。能圆转五浊。圆成五清。则一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即是本师。于五浊恶世。所修因行。所得果觉之全体也。
《解》[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讲)以此之此字。指上文一声阿弥陀佛。即是本师所证果觉之全体。今即以此果觉全体。一声阿弥陀佛。授与五浊恶世众生。如何授与。佛说此经。教人起信。发愿。专持一声阿弥陀佛名号。便得圆成果觉。故为授与。
乃诸佛所行境界者。能于五浊恶世。说难信之法。乃是诸佛所行之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难行能行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者。非独六凡二乘。自力不及。亦非菩萨法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解》诸众生。别指五浊恶人。一切世间。通指四土器世间。九界有情世间也。
(讲)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诸众生。是别指五浊恶世之人。一切世间。是通指情器二世间。因佛自居佛法界。是正觉世间。说是一切世间难信法。此一切世间。包括九法界。是通指四土。依报之器世间。及九法界。正报之有情世间。初诸佛转赞竟。
丁二教主结叹
《解》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但云一切世间。犹前诸佛所云。汝等众生。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讲)此科题以下之文。乃蕅公标明科意。科名教主结叹。亦即付嘱流通。前劝信流通。是诸佛付嘱。此本师付嘱。嘱语略别从通者。上科有别指通指二义。本科但云为一切世间。不云为诸众生者。即略其别义。但从通义。以通该别也。犹如前文。六方诸佛。劝信文中所云。汝等众生。当信是。汝等二字。通指彼国九界众生在内。今本师云一切世间。亦复如是。当知文殊迦叶等。皆在所嘱也。
《经》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讲)此。本师重呼当机咐嘱云。汝等应当了知。我在此五浊恶世。行此等难事。此字。指成道说法二事。浊世佛道难成。顿法难说。已解在前。今难成者能成。早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道。难说者亦能说。竟为一切世间。说此持名难信之法。此二事。不独是难。且是难中之难。故曰甚难。此句即属劝行流通。既是甚难说者。我今已说。汝等自当力而行之。又。非仅自行。且当化他。辗转流通。俾得利益今后也。
《解》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讲)此明法门难遇。信愿持名一行。为第一无上法门。不涉施为。即不假参究。不劳观想。但一心专持名号。即得圆超五浊。如前所说。唯有智者。方能深信。乃可得入。非是意识思议所行境界。是为圆顿不思议境界。
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者。以此不思议法门。设或不是本师。乘大愿轮。来入五浊恶世。示现难行能行。难得能得。得成无上菩提。于此不思议境界。亦不能究尽。
既成菩提。以大智即一切种智。以大悲即同体大悲。见此圆顿法门。可以圆超五浊。行此圆顿法门。自己圆转五浊。说此圆顿法门。欲令众生修此。同出五浊。设非本师如是。一切众生。何由闻此胜异超绝之法门。而得禀承也哉。诚法门之难遇也。
《解》然吾人处劫独中。次定为时所囿。为苦所逼。
(讲)此明五浊难超。文有五段。此文。要与前文五浊中。五种必不能度之训合观。谓吾人处此浊法聚会之时。决定为时劫之所囿。囿者苑囿。四边有围垣。圈囿其中不能出。如囚在狱。不能逃也。劫浊难逃。亦复如是。若非念佛。带业横出三界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处见浊中。决定为…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