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P33

  ..续本文上一页邪智所缠。邪师所惑。

  (讲)吾人处此见浊之中。诸见炽盛。正眼未开。决定为邪智所缠绕。邪智者。邪知邪见。即五利使见惑是也。邪师所惑。如印度九十六种外道等。邪说之所惑乱。见浊难逃。若非念佛。不假诸余方便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处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欲所陷。恶业所螫。

  (讲)吾人处烦恼浊中。烦恼炽盛。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贪为上首。所贪之境。五欲为多。五欲有二。一财色名食睡。二色声香味触。众生对此欲境。决定起贪。故曰决定为贪欲所陷。陷即陷井。一陷贪欲之中。多造恶业。犹如人陷毒壑。必为恶毒所螫。烦恼浊难拔。若非念佛。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此)[处]众生浊中。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

  (讲)吾人处此众生浊中。五阴粗弊。决定不净计净。安于臭皮囊。盛满污秽。而不能洞然觉悟。其为不净。深生厌离。甘心受此劣弱之躯。而不能奋然而起。发向上心。以求清净庄严之果报。于众生浊不能超越。若非念佛。欣净厌秽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处命浊中。决定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

  (讲)吾人处此命浊之中。寿命短促。无常迅速。决定为无常所吞。即此身心。念念生灭。皆属无常。犹如石火电光。一闪便过。无可挽留。人命无常。只在呼吸之间。古德警语云。“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即使发心修行。倘修余行。无常一到。便是措手不及。是谓命浊难超。若非念佛。不经时劫。不劳勤苦。十念即生之行。必不能超度也。

  《解》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烽勃宅里。戏论纷然。

  (讲)此明不知之失。若不深知。此法甚难希有。第一方便。力行不懈。求出五浊。将谓更有别种法门。深奥玄妙。可出五浊。此等人。定属见惑所误。邪智所缠。或为邪师引诱。贪奇好妙。或重无益之苦行。不肯老实念佛。求离娑婆。求生净土。则在此臭烟烽勃火宅之里。贪著嬉戏。起诸邪智邪见。戏论纷然。虽多无益。不能出离五浊恶世。三界火宅。

  《解》唯深知其甚难。方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此本师所以极口。说其难甚。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初普劝竟。

  (讲)此明知难之得。唯有深知此法甚难遇。今已得闻。五浊甚难出。今可圆超。如向处幽暗之区。乍睹光明之幢。久困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方。讵不身心踊跃。信愿修持。故曰方肯死尽偷心。不修余行。专事持名。宝此一行三昧。持名念佛。为一行三昧。偷心不死。即是志不决定。不肯死心念佛。今偷心既死。信愿之慧行已立。以一行三昧。为斩烦恼魔之宝剑。持名之行行亦修。以一行三昧。为渡生死海之宝筏。何难直泛莲池海会。圆超五浊。圆证四土。是以本师。说其甚难。而深嘱我等当知也。即当知五浊甚难出。念佛必能度。我等自应深信切愿。力行念佛。方不负本师至极悲心也。二教主结叹科竟。并前大科。初普劝竟。

  乙二结劝

  《经》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解》法门不可思议。难信难知。无一人能发问者。佛智鉴机。知众生成佛缘熟。无问自说。令得四益。如时[雨]化。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名欢喜。毫无疑贰。名信。领纳不忘。名受。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

  (讲)净土法门。至简易。至直捷。至圆顿。可以圆离五浊。横超三界。直截生死。速成菩提。不可思议。人所难信。亦所难知。故无人有能发问者。

  佛智鉴机。谓佛以差别智。而鉴众生之机宜。了知众生。成佛之机缘成熟。故无问自说。令众而得四益。先总标。下别指。

  佛说此一卷阿弥陀经已毕。当机舍利弗。及诸常随比丘众。不言声闻缘觉菩萨者。结集家语略也。此科非佛说。乃结集家叙述。法会圆满。法众得益。于比丘外。尚有一切世间。此指六凡有情世间。但举天。人。阿修罗三道。余以等字该之。

  闻佛所说此不思议法门。得未曾有。几如得雨化禾。春雷跃鲤。故欢喜信受也。身心怡悦。若身若心。怡然自得。欢悦无量。此乃世界悉檀。欢喜益也。毫无疑贰名信者。以佛具五语可信。更加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同音赞叹。固然毫无有疑贰。信之深也。领纳不忘名受者。既信佛说。自然言言领纳识藏。不忘不失。此信受。乃为人悉檀。生善益也。

  感大恩德。投身归命。名作礼者。能令众生。出死苦。得涅槃乐。是为大恩大德。佛于娑婆五浊恶世。成无上道。说难信法。欲令众生。信愿修持。同出五浊。是谓泛宝筏于生死海中。普度众生。同登涅槃彼岸。感此大恩大德。故投身归命。名为作礼。此乃对治悉檀。破恶益也。既归命于佛。常随佛学。自得破除三惑五浊之恶也。

  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者。依不思议教。修不思议法门。成不思议感应。圆证三不退。一往直前。疾趣无上果觉而去。此乃第一义悉檀。入理益也。证入第一义谛之理故。流通分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演已竟。且道我等。应如何而去始得。好把世间名利。抛去撇去。一切惑业。休去歇去。一声阿弥陀佛。死心念去修去。求生极乐。五清净土去。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差路去。

  蕅益大师跋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呜呼。今正是其时矣。舍此不思议法门。其何能淑。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后因大病。发意西归。复研妙宗圆中二钞。及云栖疏钞等书。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校勘及重新排印说明

  一、版本方面:

  (一)前上海佛学书局印行之“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简称“上海版”。

  (二)民国十九年印光祖师校订“净土十要”,其中“阿弥陀经要解”,简称“十要版”。

  (三)前金陵刻经处印行之“阿弥陀经要解”,简称“金陵版”。

  二、勘印方面:

  (一)以“上海版”为底本重新排印。

  (二)“要解”本文之校勘,以“十要版”为主。

  (三)“金陵版”出入略多,故不采。

  (四)“要解”本文,上海版有,十要版无者,以()符号标明之。上海版无,十要版有者,以[]符号补之,以为完璧。

  (五)“讲义”本文,以无他版校勘,唯参照要解本文,及依上下文义,迳行校正舛伪,芟衍补遗。

  (六)电脑版本,除去文中小字注解,请见谅。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经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